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北红军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这一相对偏僻的地方,不但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及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陕北红军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由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陕北红军建立后,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经过长征最终落脚陕北,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长征是以红军历经了两万五千里的跋山涉水,最后抵达陕北而胜利宣告结束的。但在这个伟大胜利的背后,却有一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这就是党和红军遭到了巨大损失。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长征前夕,全国红军总兵力约二十万多一点,但到达陕北时,仅剩下七万余人(包括南方八省的红军);而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则由出发时的八万之众(包括一万多随军民工),降到七、八千人,减员达百分之九十。每论及这幕悲剧,几乎所有的党史书籍及论者都  相似文献   

4.
论中原大战后南方红军向北方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才使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南方其他红军主力也不得不随之转移。似乎若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南方革命根据地便不可能丧失,红军主力也不可能转战陕北。事实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仅是南方红军转战陕北的主观原因之一,中原大战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5.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红军和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而朴实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记录和描述了刘志丹为创建、发展、巩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为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共处理福建事变的失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共通过争取粤系、滇系和川系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促进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对华北、西北等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巩固了长征胜利的成果,为中共立足陕北,继续领导全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徐海东、程子华同志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同志领导的陕北红军在陕北延川县永坪镇胜利会师了。这两支红军的会师,拉响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的前奏曲,为陕北作为“全国革命的总后方”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本文想就永坪会师及其意义作以浅析。一、永坪会师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由于张国涛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四、五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的下寺湾会议 ,分析了中央初到陕北时的军政形势 ,制定了红军在陕北的行动方针 ,纠正了陕北肃反中的错误 ,重新实现了中央的军政组织分工 ,并确定了中央在陕北的对外名义 ,等等 ,这为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立足 ,实现奠基陕北和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转变 ,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936年春,春寒料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仅4个月的中央红军,就进行了渡河东征的壮举。处于蒋、阎军队合力“围剿”之中的红军,何以箭锋一转,决意东征呢?其实,这正是毛泽东的一着高棋,也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的又一大手笔。蒋、阎南北夹击,毛泽东果断决定:渡河东征,进军山西,北上抗日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一举歼灭红军。于是,一面逼迫张学良的东北军及陕甘宁的其他国民党军队由西安向北“围剿”红军,一面电令阎锡山出兵陕西,由北向南进逼,形…  相似文献   

10.
1935年是陕甘边、陕北红军革命力量迅猛发展的一年。二月陕甘边、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敌人对于两支红军和两块根据地的统一深感不安,故决定对陕北进行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一连解放六座县城,将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引起敌人更大恐慌,国民党蒋介石随之进行第三次“围剿”。这一年,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也在陕北恶性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肃反运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纠正了这个严重错误,使陕北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日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以宁夏为主要战场的红军西征战役是长征史上的重大战略行动,它把陕北苏区拓展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西征红军在宁夏驻地大力开展统战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张学谦 《中华魂》2016,(4):41-43
今天的座谈会是纪念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北党的重要领导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马明方伯伯诞辰110周年。我的父亲张达志曾经在明方伯伯的领导下,与明方伯伯一起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中,参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创建,并在斗争中结下了兄弟般的  相似文献   

13.
1928-1932年(民国17-21年)陕北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灾,大旱灾使该地区出现了持续的生存危机。旱灾引发了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这对人民的生活条件造成了重大创伤,而地方官吏及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致使灾荒进一步加剧。大旱灾不仅对当时的陕北社会影响重大,而且对以后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灾荒致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陕北生态环境和植被进一步恶化,人口和劳动生产力锐减,同时使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为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以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丹丁 《山西老年》2011,(6):19-19
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2月21日过河后,红一师和兄弟部队紧密配合,沿同蒲路南下,占领了汾河流域广大地区。为粉碎蒋阎军围剿红军的阴谋,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陕北苏区,4月15日,红军暂停东征。红一师在师长陈赓的率领下,在回师陕北途中,4月17日攻克山西吉县县城。那时,我家租住在县城东城墙内的一户张姓人家的小院里。红军攻城那天,家里人正在吃早饭,突然响起枪声,只见院对面力马垣坡顶上和挂甲山顶上,都有人时隐时现,并有少数马匹。阎军用早已准备好的沙袋,急速关堵了城门,隐藏在城门楼和我家居住的院墙外。下午4时左右,枪声密集,红军发起总攻。将近黄昏,红军冒着阎锡山守城军队的密集火力,前仆后继,登上云梯,打垮守城阎军,占领了东城门。红军集结在东城墙内,除保留部分守卫外,大部分分头继续向城内挺进。  相似文献   

15.
红河位于固原县东南方向,在今红河公社境内,距固原县城约一百华里,和甘肃省的镇原县相接。 1936年红军西征部队从陕北过来迎接红二方面军时,曾在这一带驻了一个时期。为了团结抗日,红军在这一带建立了很多抗敌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并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指挥部,是关系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之重大问题。但是,党中央怎样选定陕北为长征落脚点的问题上,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党中央出腊子口进入甘南后,才知道陕北有苏区、有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到了哈达铺才决定去陕北。其实,党中央选定陕北为长征落脚点是有一个过程的。本文根据有关文件和老同志的回忆,提出个人管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史上,井岗山有革命摇篮之称,延安有革命圣地之誉。延安和陕北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灯塔和总后方。刘志丹和谢子长同志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指示,领导创建了陕北红军、陕甘宁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并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一九三五年十月,党中央、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从这时起直到一九四八年,延安成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居住的  相似文献   

18.
月泉 《老友》2014,(4):16-16
正邓六金同志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老红军战士。她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邓六金曾担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1938年12月,由李富春、蔡畅等人介绍,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曾山与邓六金结婚。第二年,邓六金随曾山来到安徽皖南,担任中共东南分局妇女部巡视员。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人们绝不会忘记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和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其中包括红军于一九三六年采取的东征山西和出师甘肃、宁夏地区的西征战略行动。一九三六年二月至五月,红军东渡黄河出兵山西的东征战役,与同年五月至十月进军  相似文献   

20.
田居俭 《中华魂》2008,(5):29-31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的建国主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正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强占中国东北之后,又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