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国、各个地区迈入文明、建立国家的历程,有共性也有个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共性。国家的产生,必须以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就不可能发生贫富或阶层之间的分化及脑体、城乡之间的对立。但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氛围的差异,建立国家的途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分析了欧洲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3.
大众意识百态大众意识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只能非常一般地来考察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作为各共和国社会意识极端政治化的结果,这些过程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在当地和其他民族的公民当中展开的。我们主要是根据对舆论  相似文献   

4.
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 ,其内涵十分丰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待深入开掘的地方也比较多。其中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术热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术工程 ,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等方面。为了推进这一学术领域的探讨 ,本刊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 ,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撰写了以下一组笔谈文章 ,并从各自的切入点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期推动先秦社会形态诸问题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洪水传说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有其严格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单个的历史现象来看却又往往是偶然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偶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则必须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国家取代民族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其过程来说,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此理论检讨夏代国家的产生过程,我们有了稍许新的收获,兹论说于后,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公元4世纪前期,日本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强大的畿内联合政权实现了全国性的地域政治统合,日本早期国家——大和朝廷正式形成,以氏姓制和部民制这两驾政治经济马车统治着日本列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日本早期国家是集权与分权并立的氏族联盟国家,这种国家形态使得早期日本人对国家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比较薄弱,豪族及其统治之下的人们的氏族共同体意识依然很强,国家观念呈现出二重动态平衡的特点。这样的早期氏族国家观念为以后国家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早期国家形成的集权与分权并立的权力关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日本人国家观念的基因密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父权家族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父权家族力量的不断扩大,某些显赫家族及其父家长层层控制了氏族组织,使包含着阶级压迫性质的父权渐次扩及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的范围,形成其逐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氏族征服战争使军事首长的职责揉入父权之中,并促使部落联盟向国家机构转化。在此基础上,某些夺取了统治权的父家长,利用自己战胜者的威望和权力,构筑起“家天下”的统治格局,中国古代的国家终于形成。这是一条“从家到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时期,我们有关苏联社会的社会结构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意识形态和神话化了的“二加一”模式,即两个阶级加一个阶  相似文献   

9.
较晚出生者变得更激进的原因不 是别的,正是因为他们出生较晚 萨洛韦所举的例子绝大多数发生在19世纪中间几十年,这是一个充满纷乱的社会变革的时期。萨洛韦希望我们考虑一下格里姆凯(Grimke)姐妹——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著名废奴主义者。萨拉  相似文献   

10.
二、绍兴水利发展的奋斗历程今天绍兴人民能够生聚繁茂,安居乐业;绍兴地方能够成为东南名城鱼米之乡,水利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而水利的发展是两千年来绍兴人民通过与水搏斗,与顽固势力搏斗而取得的。这里我们就谈一谈两千年来水利发展中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1.
英国资本主义的特性英国的经验清楚地说明了这种确定资本主义运转与国家福利形成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困难。英国总是被看作工业化资本主义的范例和社会变革的先驱。但有关英国资本主义的特性及其与国家的成问题的关系的热烈辩论却仍在继续。安得森(P.Anderson)把英国社会看作工业资本主义的墓地,遍地都是王朝封建主义的墓碑,他的观点很有影响。安德森的最近重申的论点认为,英国从未经历过工业资本的支配地位,即使在工  相似文献   

12.
二、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 (一)“言不尽意论”的发展和演变(见上篇) (二)“言尽意论”对“言不尽意论”的反驳“言不尽意论”的要害是“去言”、“忘言”,逻辑上等于让人们都变成哑巴、聋子,己不言,亦不听人言。历史正是按这种逻辑发展的。王弼之后有个人叫张韩,脱去了一切思辨的外装,赤裸裸地提出了一种“不用舌论”。张韩认为,说话不过是“卷舌翕气”,怎么能表示“理”呢?因此,“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不管你有没有舌头,都应体直接求于“通心”。他还讲,“灵龟”不会说话,可知千年的事情;鹦鹉、猩猩“能言”,被人关进笼子,“普天地之人与物,亦何屑于有言哉?”无论对人对物,说话只能招祸,因而应该“不用舌”、不要“言”。张韩的这一番高论,作为魏晋时期某些人  相似文献   

13.
古代罗马史学实用传统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注重修辞和道德训诫的实用性上。首先,这种撰史特点受到了来自古希腊史学因素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修辞倾向;其次,古代罗马早期的宗教因素、频繁的战争和统一后日益堕落的道德现实,对古代罗马史学中道德训诫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第三,这种实用史学源于史家对古代罗马早期历史的建构,是史料真实性和非真实性因素的有机统一。以上这几种主要因素共同促进了古代罗马史学实用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东北古代文化作为一种边疆文化,有着突出的特点,学术界已有比较全面的总结.但对造成这些特点的因素,却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发展曲折,导致文化进程中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差别;阶段性民族融合成为规律,实现了文化整合,导致文化多元化.这些,是造成东北古代文化特点的最基本的因素.对诸种因素的探讨,会起到突破历史--文化表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理想和研究理想教育,都要把握理想的形成过程。把握理想的形成过程,遵循理想形成过程的规律特点,才能使理想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理想的形成表现为如下三个过程:理想的形成是生理和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理想的形成是由外在的社会需要向内在自我需要的转化过程;理想的形成是由模糊到清晰的价值明确过程。理想形成的过程,呈现的特点是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社会需要的转化、价值追求的明晰过程。这些特点带有规律性,对于认识理想的形成过程以及根据特点规律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周之后,从楚人进入湖南开始,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湖南的汉民族也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中发轫;秦汉至南北朝是湖南人雏形的形成时期;隋唐至两宋:湖南人雏形的发育时期;元明至清:湖南人形成的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正>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多从阶级和阶级斗争入手,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和形成,但在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与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方面,着墨似少。本文试图循此,对中国古代国家的萌芽、演进及其形成,作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俄国的东正教会,是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的国家教会。它与西方基督教会不同的特征,正如列宁所概括:“教会象农奴般的依附于国家,而俄国公民又象农奴般的依赖于国家教会”。分析沙俄国家教会形成的历史过程,从广泛的背景来考察它的御用性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