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近代阿尔及利亚文学概况阿尔及利亚文学在整个阿拉伯文坛并不占优势,但公认为是非洲大陆最发达的文学之一。近代阿尔及利亚文学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纯阿拉伯文学。阿尔及利亚文学由两部分组成——阿语文学和法语文学。这与阿尔及利亚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670年,欧格白·纳菲尔征服了北非柏柏尔人,该地区出现了伊斯兰哈里发王国,开始有了阿拉伯文学。公元10世纪伊斯兰帝国出  相似文献   

2.
柏柏尔人的诗歌是阿尔及利亚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阿尔及利亚现代文学中光彩夺目的一页。柏柏尔人的诗歌是柏柏尔人古今生活的写照,充满人情味,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自本世纪起,柏柏尔人的经典诗歌开始有了法译本。1913年,法国人拉伊尔率先出版法文版的柏柏尔人诗集《回荡在峡谷间》。 阿尔及利亚著名作家毛洛德·法尔翁也曾搜集、整理、出版柏柏尔诗人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西·蒙汉德的诗歌。柏柏尔诗人蒙汉德十分有名,他的诗歌反映了游牧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欢乐,揭示了柏柏尔人民的理想与追求。 柏柏尔诗歌的题材主要是爱情、友谊、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祖国,柏柏尔人对爱情的理解和阿拉伯人对爱情的理解十分接近,但柏柏尔人的爱情更接近精神恋爱。 柏柏尔诗歌大致分为3种: 第一种称“伊斯弗拉”,由9行组成。这种诗比较复杂,除少数几首流传至今外,多数已经散佚。  相似文献   

3.
马格里布一体化的最早构想,始见于突尼斯前总统布尔吉巴提出的大马格里布计划。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5国地处北非,相互接壤,地理环境相似,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同属阿拉伯国家,绝大部分国民是阿拉伯人,讲阿拉伯语。地理、宗教信仰、人种和语言等因素为5国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格里布国家在政治统一,经济一体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可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名称的演变通常是历史学家们喜欢探讨的课题,因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变迁。在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分为马什里克国家(该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东方”)和马格里布(意为“西方”)国家。前者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后者则指位于北非和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位于马格里布的最西端,因此摩洛哥最早的国名称为“最远的马格里布”。但欧洲人叫起来很困难,因而将“马格里布”简化为“摩洛哥”。摆脱了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后,摩洛哥人用“马格里布”作为国名。欧洲人仍读作“摩洛哥”。  相似文献   

5.
安达卢西亚文化,由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称之为“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部.那里四季如春,雨水丰沛,山高林密,河流湍急,沃野千里.伊斯兰征服前,伊比利亚半岛处于西哥特人的统治下.西哥特人是4世纪末摧毁并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6世纪初,他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定都托菜多.在阿拉伯人进行征服前不久,科尔多瓦总督——罗德里克推翻了渥姆巴国王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由于他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犹太人派了一个使团去拜见驻守在马格里布的穆斯林武装部队首领——塔立克·本·齐亚德,请他征服安达卢西亚.在得到倭马亚朝马格里布总督穆萨·本·纳赛尔的批准后,塔立克于711年率军北渡海峡来  相似文献   

6.
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北非局势陷入动荡,为恐怖主义在该地区的扩展提供了机遇,秉持伊斯兰极端组织教义的"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不断扩张,北非、中非、西非和东非面临的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非洲的历史源起和发展。通过分析过去数年"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的袭击和绑架事件,归纳了该组织在非洲的行为特点,并认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活动地域上逐渐南移,在组织构成上更加"多元",在组织架构上不断"碎化"。结合相关当事国和西方国家对非洲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中国应当对"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的扩张保持必要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柏柏尔问题是当代摩洛哥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柏柏尔社会特征与法国殖民统治是其主要根源。摩洛哥柏柏尔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56年摩洛哥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柏柏尔精英与中央政府的权力争夺和权力分享为主要特征,不具备现代族裔运动的性质;20世纪70年代中叶至21世纪初,以温和的文化运动为主要形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城市柏柏尔知识精英,其族裔认同叙事模式为融入型,以柏柏尔语言文化权利为核心诉求;21世纪初至今,摩洛哥柏柏尔问题开始趋向激进化。当代摩洛哥柏柏尔问题的持续发展源于国内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断裂,仅仅依靠政治调控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马格里布,使当地的柏柏尔人皈依伊斯兰教以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即开始在该地区广泛传播。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伊斯兰教巳深深渗入当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并于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原教旨主义思想(它不同于18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瓦哈比原教旨主义运动),它认为:“拯救伊斯兰教不在于恢复瓦哈比那种形式主义的仪式,而在于《古兰经》同当代世界社会政治之间有力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们既谋求回归到伊斯兰教的本源上去,又寻求伊斯兰教精神适应现存事物的秩序“。19世纪初,欧洲列强入侵阿拉伯非洲诸国时,原教旨主义者曾是反对殖民统治的一支主要力量.战后,当民族主义在相继独立的北非各国中占主导地位时,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发展受到限制,力量被削弱。80年代初,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伊斯兰复兴运动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迅速波及北非地区,使该地区的原教旨主义运动也开始活跃起来.原来的一些伊斯兰团体组成了原教旨主义政党和组织,一些过去只能在幕后开展活动的原教旨主义领导人也开始走出清真寺,进行公开活动.进入90年代以来,原教旨主义组织的力量迅速发展,影响增大,并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戏剧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此之前,阿拉伯国家曾有过一些戏剧的萌芽。古埃及祭司们举行的宗教仪式可说是一种戏剧表演,而且是早于古希腊罗马人的戏剧,如伊齐斯寻找丈夫奥吉利斯的故事,伊齐斯求阿蒙神拯救其被蝎子螫死的儿子荷利斯的故事等。摩洛哥柏柏尔人的戏剧早于罗马戏剧;苏美尔人、巴比伦人有自己的宗教性的戏剧表演;利比亚、叙利亚等地有古罗马式的巨大露天剧场遗址,证明在该地区也曾有过戏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把阿拉伯世界分为阿拉伯西方和阿拉伯东方两大地区。阿拉伯西方即马格里布。公元682年,阿拉伯大帝国远征军来到今天摩洛哥西海岸,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他们认为自己站在“世界最西的土地”上,故把这块地方称做“马格里布”。  相似文献   

11.
北非历史上曾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先后占领、统治多年,留下了它们的许多遗址和遗迹,今日突尼斯境内的卡夫,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良言 《阿拉伯世界》2004,(2):61-63,60
北非历史上曾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先后占领、统治多年,留下了它们的许多遗址和遗迹,今日突尼斯境内的卡夫,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2日,摩洛哥通过新宪法修改草案,确定柏柏尔语同阿拉伯语并列为摩洛哥的官方语言。自1956年独立后,摩洛哥官方语言政策经历了阿拉伯语独尊的"一元化"以及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并重的"二元化"两大阶段的发展和变迁。本文结合摩洛哥柏柏尔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对摩洛哥政府放弃单一化、采取多元化官方语言政策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揭示官方语言政策与语言权利、话语权和国民身份认同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国内、地区和国际局势等层面分析摩洛哥官方语言政策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法国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八世纪,古老的阿拉伯文化就从北非经安达卢西亚传到法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殖民主义开始向外扩张,其锋芒所指是非洲和东方,马格里布和近东首当其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十多年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鼎盛时代,许多阿拉伯国家同黑非洲和印度支那一起构成了这个殖民帝国的海外疆域。沦为殖民地的阿拉伯国家,为法兰西帝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力。今天,老殖民主义已成为过街老  相似文献   

15.
马格里布地区在历史上历经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的历史发展现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阿尔及利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纵向历史回顾,综述了古代、近代和当代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阿拉伯语的使用在阿尔及利亚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凯鲁万城位于突尼斯中部,是突尼斯的第四大城市.也是伊斯兰教四大圣地之一,被称为马格里布伊斯兰教的首都。阿拉伯人经过三次远征,击溃了拜占庭军队之后,于公元670年建立了凯鲁万城。凯鲁万城内有清真寺100多座,它们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奥格巴清真寺。它建造于公元680~695年,后经过  相似文献   

17.
马格里布地区在历史上历经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的历史发展现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阿尔及利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纵向历史回顾,综述了古代、近代和当代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阿拉伯语的使用在阿尔及利亚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社会。至此,伊斯兰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还包含着一种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涵盖了比宗教更为广泛的内容。伊斯兰教很快结束了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阿拉伯民族以伊斯兰为中心的团结和统一。随后,伊斯兰又战胜了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征服了伊拉克、埃及、叙利亚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地区。到阿拔斯朝前期,阿拉伯大帝国已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从阿姆河到尼罗河,从中国西部边界到大西洋,都统属于伊斯兰。而伊斯兰也不再是纯粹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其信徒遍及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埃及人、蒙古人和中国人;伊斯兰的文化基础较创教初期更加坚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灿夺目的瑰宝,在它的辐射下,华夏文明、欧洲文明在这一时期都迅速发展,并以“盛唐”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辉煌载入史册。伊斯兰虽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最初是作为一种宗教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其影响力到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时期达到顶峰。本文拟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为聚光点,探讨伊斯兰的传播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穆斯林在征服了北非和西班牙之后,紧接着对西西里岛展开了征服运动.在此之前,即公元7世纪末,曾有个别的穆斯林冒险家或海盗入侵该岛,劫掠了大批的妇女和其他有价值的财物.在那个时代,劫掠活动被认为是谋生的合法行为. 阿拉伯穆斯林对西西里岛的征服早在倭马亚朝时期就已开始,但并不顺利,持续了数百年.725年,马格里布总督比什尔首先  相似文献   

20.
摩洛哥的非斯城是阿拉伯古代城市的一个典范。如今,我们依然能从她的古物陈迹、断墙残垣、商铺市场、传统的手工艺品中找到时光留下的踪迹。对阿拉伯人来说,非斯城犹如一部保存下来的历史卷帙,她的每个部分都是珍贵的文物。位于市中心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尤为突出。它是整个阿拉伯马格里布的基石,是伊斯兰世界的明灯。非斯城的人爱说“卡拉维因清真寺是非斯城的生命,而没有非斯城就谈不上马格里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