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认识、底线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存在诸多争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议是因为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认识尚在讨论之中,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底线尚需明晰.从发达国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经验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呈现出的背景相似性看,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从学校布局调整目标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不仅是一个空间调整,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推进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认知、利益和情感兼顾的过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需要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作为教育意义底线的学生在场、作为公众支持底线的生命安全、作为优先目标底线的身心健康、作为价值观照底线的文化多元,探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是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核心政策问题.然而,现实的国家政策标准模糊不清,引发了农村各地盲目的撤并风潮;学术研究提出的布局标准又过于理性和静态,难以指导复杂的农村实际;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自行开发的布局调整标准过于重视客观效果,忽视了农民的利益诉求.建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目标函数至少受三大类12项约束条件的限制:物质性约束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社会性约束条件包括人口条件,宗族、民族、宗教文化条件,社会治安条件,家庭生存形态条件,地方政府资金供给条件和百姓教育意愿条件;教育性约束条件包括学生身心发展条件,学校与农村社区关系条件,学校自身历史文化条件和学校功能发挥条件.基于以上约束条件理论,提出"底线+弹性"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设计模型.  相似文献   

3.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民选择与农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伴随着教育空间上的重新分配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与秩序调和的过程.作为利益的主体之一,农民的决策特征与行为方式体现出他们在布局调整中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农民在布局调整中是否具备参与影响决策的权力,是否拥有选择的空间;农民在行为上的选择是否代表他们在主观上认同,这些选择与认同的多重维度反映了布局调整政策的文本价值、执行取向与执行状态.通过呈现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原因、动力与价值取向,试从农民这一利益主体出发,分析他们在布局调整中的立场﹑状况,以全面呈现布局调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打破了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阻断了儿童与乡土文化的联系,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呈现"离乡之趋"。究其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主要是因为农村建设城市化、资源配置绩效化、农村社会发展功利化等。因此,在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应该深刻认识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要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及留住乡土人才等方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生态人类学理论对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的启示:一是农村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是文化类型转型的自然选择;二是农村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是朝鲜族社会系统保持平衡的必然结果;三是农村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是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6.
接续《“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一文,文章考察了近5年来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新进展,并通过一个华北区域的案例,展示了布局调整的运行逻辑及其对于几个关键社会群体的深度影响.研究发现,农民的离土趋向与政府的土地财政是驱动“文字上移”的双重动力;离土趋向与土地财政构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的一体两面,尽管国家最近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意见,但其在实践中的真正转折点还得依赖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运行趋势.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缺乏对由此带来的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的关注.儿童道德成长风险是指儿童道德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某种危害性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缺位、学校内部道德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易遭社区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等方面.文章指出,为引导学生趋向道德成长风险的正向发展可能性,规避负向可能性,使学校撤并这一教育事件成为他们道德创生的触发点,要摒弃经济理性主义,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加强调整合并学校后续建设,为学生道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道德内涵;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社区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农村学校在农村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学校的撤离导致农村社会文化主体缺位、文化载体缺失、文化结构瓦解,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困境。要通过构筑农村文化场域、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激发农民文化自觉和形成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等路径来化解当前文化困境,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依靠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变;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新着眼"双轨制"思想,形成"自上而下"(国家视角)与"自下而上"(农村视角)两条轨道的对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也需要以这种"双向对开"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开发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产生一种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农村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抓好农村教育是新世纪新时代的紧迫要求,当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这一工作对农村教育优化资源,提高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试图在回顾农村教育的历史背景前提下,分析当前农村教育在布局调整中应该坚持的科学理性思维及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布局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大众给农村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现的办法和路径也是众多的。其中,布局调整可能是一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布局调整中,辽宁省桓仁县"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探索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农村人口增长率降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村学龄儿童外出就读,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锐减,为了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办学规模,国家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它在"普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我国农村改革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将其分为1986-1992年、1993-1999年和2000-2011年三个阶段;分析了改革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观的变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趋势、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农村教育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向城镇集中的速度过快,远远快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指带户籍和市民待遇的迁移)的速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认为将农村学龄人口减少作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只是问题的表象,地方政府之所以会做出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学校布局调整,在于盲目追随发展主义所致.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素质的提高,教育面临的发展要求与以往大不相同。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优质教育成为群众直接而急切的需求。教育如何适应群众的需求?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是打造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区学校来说,在师资队伍上更为薄弱,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农村学校距离优质教育的要求则有更远的路要走。而促进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快速成长,校本培训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围绕这项工作,我校做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吉林西北部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吉林西北部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有待加强管理.(2)课间操开展较好,但"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真正落实.(3)课余运动训练开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运动队的形式多为临赛而组建.(4)吉林西北部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具有艰巨性、紧迫性.提出该地学校课余体育发展的对策:(1)加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的管理.(2)办学条件的急需改善.(3)借鉴和研究其它农村学校课余体育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袤辽阔,农村中小学生人口占总学生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开拓一个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农村学校体育局面,对于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表明,当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认识观念,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重庆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特征,研究重庆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对全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重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就新时代下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从思想认识、融合应用、资源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为例考察土家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兴起与撤离,学校教育之"兴"为土家族农村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如今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盲目追求规模效益,不切实际撤销村级学校,导致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成本上升,农民负担加重,农村孩子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被剥夺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学校尤其是陕北,由于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对陕北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分析,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试图为陕北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点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