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外说词     
一偶见期刊《文学遗产》,目录上有故人吴世昌遗著《罗音室词札》(选录)而引起一阅的兴趣。吴世昌先生的《词札》给我的初步印象,觉是他论词、论词人和论词论的文风,都有直来直往的特点。他的《词札》给我的另一印象,似乎可以说是在褒扬婉约而贬抑  相似文献   

2.
石人先生是香港极负盛誉的专栏作家。据他自己曾报导:“……那知我却还是个‘卖文一怪’,从严肃的社论,写到怪论,写到言情小说……‘同时见报’,最多时共有‘廿一块(专栏),你说是不是奇人?那里去找?”①在石人先生的众多专栏之中,最受人称赞的据说要算《星岛晚报》的《岛居闲笔》专栏了.我从来极少看他的专栏或任何文字,不能人云亦云的随便“褒”或“贬”。可是忽然有一天,送派报纸的工友却“额外”地送上石人先生的一篇鸿文《疵求》②。工友似乎是奉命转交给我的“挑战书”!因为,刚好我几天前在《星岛日报》开设《谬趣集》…  相似文献   

3.
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读蒋孔阳新著《美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读蒋孔阳新著《美学新论》姚文放十多年前,我曾在上海的一个进修班上听取过蒋孔阳先生的一次学术讲演,题目即“什么是美?”讲演的具体内容在记忆中已经朦胧了,但先生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他并不象别人那样先给...  相似文献   

4.
1993年5月,我和刘济昆先生在浙江富阳举行的“孙吴与三国文化研讨会”上相识。从此,鱼雁往来,友情不断加深,对他也逐渐有所了解。1993年9月,我俩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古小说国际研讨会”上聚会,畅谈良久。至今我阅读过他寄给我的书籍已有十几种,可以就刘济昆的作品作篇文章了。刘济昆是香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最现代的诗》一文,被香港老作家刘以先生收入由他主编的《港岛明珠》一书。他的《文革大笑话》、《牛鬼回乡记》、《中国文坛游记》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胜炙人口,享誉海内外。《文革大笑话》、《牛鬼回乡记》可说是当…  相似文献   

5.
为了蔡先生的嘱托──《蔡元培年谱长编》自序高平叔一这是整整六十年前的旧事。1935年夏天,偶然和蔡先生谈到,广益书局所出《蔡元培言行录》与启智书局所出《蔡元培文选》,编制得太粗糙,建议蔡先生自编一部文集,蔡先生便叫我为他搜集整理,由他自己审阅。同时,...  相似文献   

6.
顾奎相 《理论界》2007,(5):264-264
日前,辽宁省世界语协会会长刘正坤先生来舍下小坐,赠我五本书:《世界语发展史》、船祟门霍夫传》、《简明世界语常用词词典》、《沂世纪世界语教程》、《简明世英汉会话手l册》。前四本是他同宋韵声的合作成果,后一本则是他个人主编的。同时还有他撰写的一篇题为《世界语的理想与文化价值》(打印稿)的论文。在我信手翻看这些著作时,他就像一名娴熟的解说员,头头是道地讲述着他学习世界语的过程、编撰这些著作的经历以及他如何推动高校开设世界语课程,推广世界语,又如何创建辽宁省世界语协会,等等,感情特别投入,我不由为他的热心和付出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7.
除了出于友谊之不获已,我不曾为人写过什么"序".这大约和我个人的性格有关.郭延礼同志将他的《中国近代文学新探》送来,要我为他写几句话作《序》.延礼同志是我的学生,而且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生之一,这就使我难以推却了.延礼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为他们班(中文系1955级)讲《中国文学史》两汉部分.一次作业,他写了关于汉乐府《妇病行》的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便引起了注意.大学二年级时,他又写了学年论文《论古诗十九首》,阅后感到颇有见地.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他的两篇论文遂由我推荐参加了山东大学学生优秀科学论文评奖.前文获山东大学第一届学生科学论文奖,后文因1957年的政治运动,评奖工作中断.据我回忆,山东大学全校性的学生科学论文评奖,"文革"前就只有1956年这一次.  相似文献   

8.
一本普及语文知识的佳作──序邓景滨《语文漫笔》詹伯慧景滨先生把近年来陆续发表的一些语文短论送给我看,说是将以《语林谩笔》为名结集付样。我高兴极了,第一,他的这些文章大都有机会读过,其中佳作甚多,常常给我留下“言之有理,值得一读”的印象。现在汇集成册,...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以华盖集续编·空谈》)李何林先生就是埋在我们活着人们心中的一个,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受人尊敬、崇仰、纪念。适值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更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一九七七年五月一日,我去鲁迅研究室报到,第一次拜会了李先生。他和蔼地跟我说:“编写《鲁迅年谱》的任务很重,正缺少人手,你来得正好,非常欢迎。”这次会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头脑清醒、思维严密、说话明确、干脆利落、既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话虽不多,但份量很重。一方面使人觉得平易近人,另一…  相似文献   

10.
十赋黄山     
黄山是中国的国宝,赋体是我们的国粹。袁瑞良先生的新作《十赋黄山》把国宝和国粹二者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古韵悠扬,意境高远。 袁瑞良,现年五十五岁,曾任叶飞将军秘书、福建省莆田市副市长。现任:南通市副市长、江苏省作协会员。袁著有《阅江楼赋》《狼山赋》《军山赋》。冯骥才先生称他为“才子市长”、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清读他作品后曾言“背后生汗、暗自汗颜”袁先生赋磅礴大气,笔调宏阔,用词典雅,掷地金声。袁的新作《十赋黄山》横空出世,更是妙词佳构,引来好评如潮。此赋一出,笑傲赋坛。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我又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招生的面试。为了给此行增加底气,我带来了刚刚装订好的硕士论文。还有此前发表的几篇论文。忐忑走进古代文学教研室,短暂自我陈述之后。开始了先生们的提问。首先发问的是刘勇强老师,他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针对我的论文《简论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因素》:“为什么你觉得他的这些散文有小说因素,我却以为没有?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出席中国文联四届二次全委会的时候,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也从香港赶来参加了会议。中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我们曾经在香港相聚,这次他带来了当时拍摄的几张照片送给我。我无以为答,正好出版社给我送来了几本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在黛色的波涛下》的样书,我就将它连同我的另一本小说《幽灵岛》一起送给了他。陈复礼先生还  相似文献   

13.
<正> 杨树达先生留给汉语言文字学最可宝贵的遗产之一就是他的语源学研究成果。他的语源学思想和语源研究方法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今仅就所闻略论如次。一杨树达先生受欧洲语源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注意语源研究,以为“语根既明,则由根以及干,由干以及枝叶,纲举而万目张,领挈而全裘振,于是训诂之学可以得一统宗,清朝一代极盛之小学可以得一结束”。他分析当时大学语言教育每况愈下的形势,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任教者“不能与学者以有条理系统之知识”,而只是以《说文》、《尔雅》、《方言》、《广韵》分科而  相似文献   

14.
好多年前,我就知道西藏民族学院的程福宁教授不仅在进行文章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的《文章学基础》和《中国文章史要略》的专著,在学界颇有影响),而且还在进行写作教学改革实验。从刘凯先生不时寄来他们写作研究所的《学术动态》等研究信息中,使得我对他们的研究构想和训练设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但真正对他们的教改体系和本质特征有深入理解的,是读了他们最近寄来的《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一书(周德仓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版)以后。在写作学界众多“似曾相识”的大学写作教材中,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16.
请李慎之先生为《哈维尔文集》写序是徐友渔的主意。那是1998年的夏天。我拿着友渔给的电话号码先和李先生通话,先生在电话那头声音洪亮,中气很足,我一时有些吃惊,不能把他和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联系起来。等到了中国社科院的办公室里与李先生见面,才看出先生实际上比较瘦弱,脸上有明显的老人斑,甚至有点忧郁的气质。我带去了手头几乎所有关于哈维尔的材料,很多仍然是不完善的译本,比较凌乱,一股脑儿地堆放在面前的茶几上。他谈起自己和东欧国家的接触以及1956年匈牙利事变时,他每天给中南海准备一份简报,那是用特大号字体排版的。他还问我:…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1日,王鑫彪先生在《子归》网站(www.zigui.org)发表了一篇题为《牛为什么天上飞》的大作,其中有一段文字论到我与丁来先先生的笔墨官司。这场讨论源于丁来先先生的一篇大作《教授们,你们过得太舒服了》。我在大学教书,  相似文献   

18.
自行车     
沃尔夫 《快乐青春》2011,(12):39-41
我在9岁的时候,因为想挣一点钱,便去找邻居马祁先生。 他在芝加哥《美国市民》报社担任经理。我想请他帮我找一份零工,比如在放学后送报纸。他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的话,他就会答应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记绍虞先生──纪念郭绍虞先生百年冥诞王元化我向绍虞先生行请教问学,始于六十年代初。那时他是上海文研所的所长,而我则是审查五年后刚被处理下放在所里栖身的人员。我们最初接触是我将自己所写的几篇《文心雕龙柬释》送他审阅。我没有料到很快就得到他的同情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