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往往会参考在线评论及其从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制定购买决策。基于这种认识,文章从归因视角下对消费者和评论者心理控制倾向给消费者在线评论及其感知有用性带来的影响展开了分析,以找出影响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郭晓平 《东岳论丛》2019,40(11):47-58
呈现在小说中的风景,始终有被隐匿和剔除掉的"现象学自我"存在。在这种视角下呈现出的小说风景,必然传递着隐匿的小说家试图传递的丰富的情感、情绪、思想、理念等主观意义内涵。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叙事修辞手段,干扰和控制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由感知风景出发,准确到达风景内涵的"话语场"。因此,共同的认知思维和感知方式和机制,打乱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孤立割据状态,风景与人、作者与读者建立起信息交换的联想网络。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笔下特异的湘西世界主要是通过其小说和散文构建完成的,但代表其文学成就的应首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沈从文小说在牧歌情调的底层蕴涵着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蕴。楚骚地域环境和文化遗脉的浸染,与自然的亲和及沉思中形成的泛神论思想,少年式微和乡下人情结中构筑的幻梦的破灭,成为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悲剧意蕴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巫慧 《船山学刊》2003,(3):127-130
叙事艺术是作家美学意识的表现.近年的小说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方方<风景>的独特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调的分析,企图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这三个散文集子中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他的这些湘西散文补证了小说的真实性,还在今昔的对照中表达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悲哀,隐含了民族精神失落的痛苦,为此在散文形式上采取了散体图卷式结构,扩大了散文的表现功能,使散文走出了逼仄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位风格独特的乡土文学作家,在创作上往往有别于同时期的乡土作家,这与他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地域风情和充满原始神秘野性的苗族文化对他个性气质的的浸染分不开。沈从文同时期的乡土作家们,绝大多数侨寓于乡土之外,其作品主要着眼于对二、三十年代农村...  相似文献   

8.
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包含创新因素在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都会对高校资产管理产生影响,在此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高校资产管理的客观因素可分为区位政策因子和自身因子,主观因素的因子可分为认知评价因子和师生满意度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因素与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都可以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构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时应着重加强自主创新,从而提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质量,达到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有争议的世界:上世纪末的20年间,学术界几乎一致认定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而近年来却有学者称那是一个充满狰狞与险恶的社会。事实上,作品中的湘西是作家将上述“两种成分相混合”形成的艺术世界。其原因与作家的创作追求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往往在优美的描写中,平淡从容的叙述中隐藏着一股忧郁与哀愁的情绪。《美丽总是令人忧愁》一文作者试从沈先生的民族根源和个人经历两方面探讨其产生忧郁哀愁的原因,并从湘西文化角度探讨沈先生的所忧,也许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论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市场话语的勃兴和启蒙思潮的低落,90年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全知叙事走向衰落,局部化、限制性的叙事视角方兴未艾,旁知视角和隐知视角呈现为非人格化叙事。90年代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是对全知叙事的假、大、空模式的反拨,同时,90年代作家对旁知视角和隐知视角的滥用也在某种程度上走向媚俗的歧途。  相似文献   

12.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包括皮尔士意义理论、皮尔士科学哲学和皮尔士范畴理论及其符号学理论。通过对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不同层面的考察发现,感知贯穿于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始终,是建构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3.
王维诗歌中的音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几乎渗透于所有题材之中.就其发生的环境与背景看,主要有田园隐居、边塞大漠、幽谷深林、人际交往等几方面.王维诗歌中情思诗意常由声音触发,突显作者对当下情景音声的体认与感知,使诗歌愈发凝练简洁,感情愈发深厚热烈,表达更为充分鲜明.王维诗歌听觉感知与意境营造关系密切,听觉感知使意境的建构多维立体,打破静态景观的凝滞板结,有助于情思的纯化与景境的提炼,具状难以摹写的景致,弥补诗境创设中仅执视觉一端而造成的缺陷,突显有我之境.王维诗中的听觉感知如绘画中的留白,渲染弘阔的诗歌背景,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诗之人去想象重构意境.  相似文献   

14.
论文突破了通常的将沈从文小说按题材分为都市与乡村两部分,而别有新意地从叙事视角上,按沈从文小说中“自己的成分”的多少划分为影子作者叙事与非影子作者叙事.认为沈从文小说凡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带有自叙传性特征,以影子作者进行叙述的,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的束缚,特别是追求小说的真实性、感染性和趣味性而不免带来叙述上的琐碎,拖沓,冗长,而离作者自我较远一点,冷眼的作旁观者,以非影子作者叙述的,作者就能与“自己分离”,“冷眼的作旁观者”,追求小说的艺术性,让人感到艺术上的明净节制,客观沉静,一扫“自己成分稍多一点的”小说的那种令人腻烦的囉嗦散漫、拖沓琐碎.论文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沈从文从第一人称叙事到非第一人称叙事,从影子作者叙事到非影子作者叙事,从“故事”的第一人称讲述到构建叙述框架进行讲述,从“自我”的突出到“自我”的退隐等叙事视角的转换,认为正是这种转换有力地推动了沈从文小说艺术的成熟.论文并且探讨了沈从文叙事视角的这一转换与艺术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佛教中的禅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庞大的子系统,对沈从文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艺术世界中。无论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悲悯的情怀、生命无常的感悟、回归自然的愿望,还是在创作心理的把握中,都体现出一种禅学风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游客和居民感知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促进旅游和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途径。基于安徽六安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游客感知方面存在旅游项目与产品体系欠丰富、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商品开发落后等问题;社区居民方面认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对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积极影响,但目前存在受益不均衡、参与有限、生态与人居环境受到负面影响等问题。从拓宽产品谱系、创新产品类型、塑造景区品牌、保障社区利益、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完善管理行为,将有益于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许多学者批评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囿于"观察者视角",忽略了"参与者视角",并指陈马克思对社会历史所作的分析并未真正超越实证主义的叙事框架从而失去其批判性锋芒。实际上,马克思总是以观察者与参与者双重视角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它们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根源于人的存在的二重化。强调双重视角的统一,对于促进唯物史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窗外的风景     
侯发山 《快乐青春》2009,(12):21-22
小女孩因车祸造成大腿骨折,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 小女孩10岁的样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她被人绑架了一般。苦不堪言,一天要哭上好几次。  相似文献   

20.
《尘埃落定》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叙事视角,它将第一人称的经验自我的限制视角和全知全 能的叙事视角通过视角越界方式联系起来混同使用,并结合了“白痴叙述”的傻子视角,造成叙事视角的 多重叠置;它在继承鲁迅的狂人视角的基础上打破了中西叙事理论的许多规范,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叙事 视角,是一种颠覆性叙事视角的运用,并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视角经验。所以说《尘埃落定》在 叙事视角的运用和探讨上对文学史的意义和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