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在海子抒情诗中一直体现着三大基本审美情感和精神要素——土地情怀、黑夜意识、悲剧精神。土地情怀代表着海子最基本的情感归属,是他广阔诗歌空间中展露的恒定情感。黑夜意识是海子最敏感而自觉的诗歌创作意识,包含着广大而深刻的象征隐喻意义。悲剧精神则是他的抒情诗中一直体现出的最高意义上的审美精神。这三大审美意识构成共同促使海子抒情诗朝向一种纯粹的、灵动的、乡土的抒情诗歌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的古代祭祀诗歌则是我们今天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族性格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同时还可以从内容、风格不同的祭祀诗歌中,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北南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及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诗经》和《楚辞》可以看作中国北南方诗歌的先河,其中的家把诗歌严格地讲不完全属于同一类,例如《诗经》中的祭祀诗(这些诗歌主要包含在“颂”诗里面,“大雅”、“小雅”…  相似文献   

3.
论余光中的乡愁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银廷 《东岳论丛》2002,23(3):123-125
乡愁是台湾社会独特历史条件下民族感情的一种体现 ,而乡愁思亲是台湾诗坛 5 0年来最流行的主题之一。余光中的乡愁诗在他的诗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格外引人注目。余光中个人的人生体验 ,就是游子的生活 ,因此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离开母体的思念故园的痛苦情绪及民族的自尊心 ,而且包含了古典的、传统的意识与乡土的、民族的观念。因此可以说 ,余光中诗中的乡愁意识是传统意识及民族意识的反映 ,而且是诗人选择的两岸沟通的文化角色和相应的文化使命与艺术追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诗教与诗国     
:“诗教”代表着中国儒家最基本的诗歌观念 ,就像全部儒家学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传统文化一样 ,以“诗教”为中心的儒家诗学观念影响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极其深厚且极具民族文化个性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5.
吉狄马加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既含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开阔的超越本民族文化的人间情怀。作为一个受过双重文化影响的诗人,他对诗歌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进入诗坛起,他就是一个独立于各种诗潮之外的“个性化”的诗歌创作者,通过与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朦胧诗”的对比,不难发现这种“个性化”写作所具有的诗学特色和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源是河南当代乡土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集《神农》中的作品可分为爱情、题咏、乡土三类。他的爱情诗清纯、热烈,题咏诗多用暗示象征,富于解读张力。他的乡土诗讴歌农村改革,礼赞土地和农民,揭示中原农民的深层心理意识,进行深入的乡土反思与批判,把河南当代乡土诗创作推向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7.
海子以语词意义返回原始的方式重塑诗歌意象,构建以石头、大地、太阳为代表的三种诗歌意象类型,营造出"生命本源"、"生命本体"、"生命归宿"三位一体的诗歌叙事空间。以石头这一原始而永恒的意象作为认识论的基点,探寻个体生存与生命的终极意义,彰显万物回归原始的生命本体观。海子以悬置现实际遇与放弃现实抗争的方式,重建自由而封闭的诗歌世界,以诗歌的绝对精神即"大诗"理想来追寻个体主体精神。这是海子的诗学贡献,也是海子诗歌的精神限度。  相似文献   

8.
黑暗意象丛是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所在。这一意象丛包括太阳、月亮、水、大地、麦地等多重意象,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生发能力,是海子诗歌区别于同时代诗人,也区别于乡土诗人、抒情诗人的根本性标志。黑暗意象丛深刻地打上了海子自己的个性标签,代表了其诗歌的终极状态。  相似文献   

9.
林幸谦 《学术月刊》2013,(4):102-110
台湾当代海外作家的"离散"(diaspora)文学书写,将现代中国人集体流放现象再现为一种标记远离乡土的文化符号,体现较为特出的离散叙述和流放语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大量到美国留学而后居留下来成为知名作家。他们身在异乡心怀故土,形成了新大陆上的离散文学作家群体,表现了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不论出生于大陆与否,这些作家在乡土的追思中体现了矛盾的认同意识与离散语境,在关注历史、文化与政治等变动之余,也对民族文化的命运表现了强烈的关怀与忧虑。他们身处故乡与异乡之间,书写复杂的原乡情怀,表现出隐性或显性的离散与自我放逐情感。这些海外作家的离散情意结,也代表了海外孤儿追思大陆故土与台湾家园的乡土文化情怀。他们将中华民族集体离散的文化现象再现为独一无二的文学符号,构成台湾离散文学的主题和丰富的寓意。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文论偏重审美欣赏,《诗品》的“品”字本意就是品味即欣赏之意,欣赏出来的感受就是诗歌理论。古代文论家总是把诗歌的审美欣赏看作是一种复杂甚至艰难的精神活动。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与李生论诗书》)。这里所说的“难”,就是指欣赏之难。之所以说“诗之难尤难”,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是高度提炼、高度含蓄、极有韵味的艺术。司空图是位高明的  相似文献   

11.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相似文献   

13.
陆游诗尤其是其蜀中诗集中地表现出"兵魂"特征,传达出陆游杀敌报国敢为国殇的情感。陆游蜀中诗"兵魂"的表现既有现实的"兵魂"、历史的"兵魂"也有梦想的"兵魂"。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领域,陆游以"兵魂"为代表的诗作都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钱谦益入清后的诗从清初以来便被指责为"作伪"、"自刻饰",甚而说是"表演"。由于论诗逻辑的武断简单,使钱谦益诗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地。分析话语者的时代和心理背景,考察钱诗所写的事与情,我们认为,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是真诚的,符合他"诗其人"的诗学理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大节隳颓的尴尬和反清志行,亡国之痛,沧桑之感是经历了鼎革之变后全社会共有的感情。在钱谦益评价上,我们不能以其曾经有过贰臣的经历而重蹈前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不仅是理学家 ,也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学思想源于北宋周、程有关文艺的看法 ,但又受家学师承的直接影响。他的诗歌创作 ,除了以抒写自我情怀为主外 ,还有忧国忧民的感愤之作 ,以及自适自持的酬唱 ,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一位大儒的真性情和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诗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02,23(2):75-78
王鹏运是晚清之季的爱国词人。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亡,郁积成他心中无法化解的悲剧情结,从而表现为他词中无穷无尽的家国之愁和山河之恨。无论是曲江之忧,泽畔之吟,还是黍离之叹,麦秀之悲,都是爱国、伤时、忧民、忠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傅异星 《云梦学刊》2003,24(2):80-82
月在中国的诗歌里是具有母题意味的形象。苏轼是宋代写月名家。月亮意象上包含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探索。现实层面:对家乡新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哲理层面: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在这两个层面上他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更重要的是他将月的涵蕴提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高度:阔大澄明,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谭五昌 《齐鲁学刊》2012,(1):152-155
海子的长诗创作突破了传统长诗(或史诗)应具备的构架(结构)、内涵及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个体抒情诗在体积内容上的自我重复、叠加或扩张,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心灵史诗"。对海子的长诗创作,诗歌界内部是存在争议的。但就海子的抒情短诗创作而论,海子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抒情才华获得了诗歌界内外的高度赞誉,海子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具有的文学史(诗歌史)贡献,主要在于诗人对"麦地"与"太阳"这两个原创性意象的"全新发明"。  相似文献   

19.
自然生态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同时也为古代诗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最佳契机和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大量千姿百态的自然风物、动植物意象入诗使古代诗歌呈现出"绿化"、生机化的特色,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生态画卷。同时,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使原本属于自然界的生态事物进入人们的审美文化视野,从而附着上了浓厚的人文化、诗意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