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人评论魏晋的书法风格往往以“韵”概括,但魏晋的书法风格是复杂的,在“韵”的主导风格之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这就是“清”。魏晋玄学思想的盛行、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等,是形成魏晋书法“清”的风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曹植是中古诗坛的“建安之杰”,同时也是魏晋玄学史上讨论生死问题的先行者之一。相对于曹植的文学成就,学术界对他在玄学思想史方面的建树关注较少。曹植思想整体上呈儒道互补之势,他对道家及庄子思想的接受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庄子思想影响下,完成于太和后期的《髑髅说》在传承《庄子·至乐》及张衡《髑髅赋》思想的基础上,在义理思辨方面有所创新,启发了魏晋玄学家的生死观。曹植《髑髅说》完成于魏晋玄学形成的大背景中,可以看作玄学产生的序曲。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促使我们思考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若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新评价。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击探讨.但玄学强调的自然主义和精神超越与佛教般若学追求的出世主义理想的“相似性”则是我们理解玄佛转变合流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是建立在“贵无”的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其内容主要由人物品藻、名教与自然、才性之辩等几个部分构成。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魏晋审美范畴, 如清远、虚静、风骨等,并由此引发和促进古代审美意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 把握好魏晋玄学与魏晋审美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理解魏晋审美范畴内涵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同意文学批评史家们否定《文心雕龙》受玄学影响的意见,认为魏晋玄学发挥了“三玄”中的辩证思想,在方法论上给《文心雕龙》以重要影响。这突出表现在《文心雕龙》“以道为本”理论构架的形成和“自然之趣”艺术观的形成上,也表现在它的对立统一观念、运动变化观念的形成上,同时,玄学“言意之辨”对它的理论方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魏晋玄学是《文心雕龙》艺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本文还从齐梁时代文学与批评的发展以及学术思想的状况论证了刘勰接受玄学影响的主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历来评价曹操重才轻德的用人制度,多着眼于其在当时封建割据形势下所体现的定国安邦的政治作用,但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没有揭示出重才轻德的全部意义,因为“才”和“德”的关系自古都是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范畴,而不是曹操一人一时之行为。曹操重才轻德实际上对其后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才轻德使才绝之士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进行自由的学术思考;曹操的反传统、破常规精神,给魏晋玄学否定汉代经学以直接的勇气和方法启示;魏晋玄学中的才性之辩,吸收了曹操才德认识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魏晋玄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目前看来,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已有人著文进行了分析和区别;然而对玄学贵无派之间的差异则极少有人论及。通常认为,魏晋玄学贵无派由何晏、王弼、王衍等人组成,其中又常以王弼为主要代表;这些人以“无为本”,并把“贵无”作为当时门阀士族的思想武器。但我们认为,上述看法似乎流于一般,据现有史料分析,玄学贵无派之间在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双重否定为特征的"重玄"思想,是继魏晋玄学之后兴起的道家哲学。它虽继承了魏晋玄学"辩名析理"的思维方法,在本体论上却是对魏晋玄学的扬弃和超越。"重玄"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佛学有密切的关系,是佛学特别是中观学派与道家思想之间的一个纽结。隋代和唐初,"重玄"思想成为一股时代思潮,最终结束了魏晋玄学,而出现"重玄"学与佛学并行的思想文化格局。因此,研究"重玄"学有着两重意义:既可以进一步了解魏晋玄学如何按自身的逻辑向否定自身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揭示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深层特点。  相似文献   

9.
《老子指归》为汉代道家的重要著作,对老子贵重自然的思想作了全面发挥,提出了“道”即“自然”的根本观点,并在这种阐述中,体现了本体论思想的萌芽和一种思辩的论证方法,对魏晋玄学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同一论思想之演变秦卫明魏晋时期,玄学兴盛,王弼、何晏发其端。《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日:“正始中,王弼、何晏好老庄玄理之谈,而世遂贵焉……。”玄学主要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以道家思想为主体,揉合儒佛思想而成的一种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魏晋玄学影响之下,“有无之辨”成了魏晋时期重要的议题。“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触发了魏晋士人们对乐舞的语义功能新的思考与实践,名士们以超越“礼”——寻求“道”——达于“无”的路径,实现了对两汉儒教传统乐舞美学思想的超越与突破,使乐舞美学从礼乐合一的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将对美学思想的探寻带入乐舞艺术内部世界中。  相似文献   

12.
论魏晋玄学思想资源在两汉时期的先期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基本思想方面看,老、庄、《易》“三玄”在汉代四百年间的变化和整合,表明魏晋玄学的兴起,自有前代思想学术所作的酝酿铺垫,并非突如其来发生的现象。对于汉代整合“三玄”方面比较重要的人物和著作,如《淮南子》、扬雄、张衡以及王导“三理”等,典型体现了汉人在一些玄学命题上做出了程度不等的先期贡献。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与晚期希腊哲学均产生于社会分裂、动荡时期。面对强大的社会力量 ,哲人以逃避现实的方式把握自我 ,这是魏晋玄学和晚期希腊哲学的共同点 ;但是 ,前者采取的是“玄学”形式 ,后者采取的是“思辩”形式。二者的发展趋势又是相同的 :魏晋玄学之后佛教哲学兴起 ,晚期希腊哲学之后基督教哲学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理念发展的新高度,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本质不断反思的结果;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期、新任务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高校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才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为发展生产力作贡献;只有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才能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来建设校园文化;也只有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才能把高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相似文献   

1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更加凸显出其学术研究价值以及理论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以人为本”思想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是指“谁”以人为本即应明确“以人为本”的主体是谁;最后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分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与玄学之名教与自然合一观之间的关联 ,并以此推论《原道》篇之“道”所体现的思想乃魏晋玄学思潮在文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内涵丰富,创新的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反“和平演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快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三个代表”思想也为高校基层教学单位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价值尺度,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德治”,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坚持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