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宫泽贤治"西域异闻"三部曲之一<因陀罗网>是一篇佛教气息非常浓厚的作品.该作品以青藏高原为舞台,其中包含了诸多大陆性内容.河口慧海、赫定、斯坦因等人在二十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探险活动及其相关著述对宫泽贤治的创作和西域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追求生命的幸福……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所有人的幸福。宫泽贤治在他的童话里象个孩子一样追逐着这样的写作主题,就象父母买给孩子牵在手里的轻气球。使多灾多难艰难苦痛的生命得到安抚,幸福的本义或许正在于此。写作从这种含义上说就具备世界意义了。  相似文献   

3.
日本中小企业涉足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其启示肖文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对分配效率表示了超过一切的关心,但人们广泛认为,从提高分配效率中取得的潜在社会利益,远不如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所得到的社会利益。基于这一理论,日本中小企业对高技术产业的参与程度,可以说大大高于其...  相似文献   

4.
失业是困扰各国政府的全球性社会问题。90年代,人们对再就业的关心程度已远远超过对通货膨胀的关注。日本从90年代初经济由低速增长转向衰退,从而出现经济萧条。从国际环境的变化来看,日本的经济萧条恰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之际;从日本国内环境来看,经济萧条与日本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那么,日本各种社会变革对再就业的影响如何?解决日本社会再就业问题的出路何在?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经济萧条与就业形势恶化从二战后到90年代初,日本失业率仅为1%~12%。从1993年开始,日本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5.
当今天的中国社会再次掀起儒学热时,仲大军先生撇开人们的跟风,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和孔子教育集团的内部成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澄清了许多历史错误.将2500年前的一群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对重新认识儒学和儒家人物具有重大的意义(注意:此文从5月初放到网上后,经过几次修改,以6月24日的这篇为定稿)。  相似文献   

6.
敬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符号,浓缩了日语的内涵,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日本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使用敬语的意识。日语敬语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日语敬语与日本社会同在。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日本曾屡屡对中国和亚洲国家发动侵略,而今天,日本却不时有一些人 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翻历史的案,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日本社会患上了“翻案”病,由于它讳疾忌 医,因而成为一种顽疾。当人们从历史进行剖析时,便会发现某些病源:井底般狭隘的民族心理使 它自认为天下第一。对神话的编造和超乎寻常的崇信使其发展偏离了历史的轨道,“神”、“魔”的驱 使,使它显得极度贪婪。这一切,铸就了日本病态的形象。只有对症施治,拿出良方,且患者不讳疾 忌医,日本的“翻案”顽疾方可有治。  相似文献   

8.
日治时期日本神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神道于日治时期在台湾的传播,带有浓厚的双面性格--一方面似乎具有日本传统信仰的"宗教"性格,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代表国家仪典的强势"道德"风格。如此双重性格,加上日本治台所谓"同化"政策的虚幻性,以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双方对"宗教"观点的差异性,造成日本神道在台湾、特别是被统治阶层间的传播,呈现出无法生根落实的面貌。 本论文除陈述具有"国教"地位的日本神道教,在日本治台50年间传播的轨迹,并藉此解析日本神道教无法在台湾社会"土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与日本九州地区经贸合作的思考林泓,梁树新九州位于日本列岛南部,与韩国和我国的黄海及东海隔海相望,是日本参与环黄海经济圈的主要区域。也是日本而向东亚的重要门户。这一区域除了传统。上的九州8县以外,现在人们习惯上把山口县也包括在内。因此,目前这一区...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姿姿 《学术界》2008,144(1):270-277
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亨廷顿发表的《文明冲突论》和“9·11”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外交行为的文化探索。文化通过影响一国的外交行为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日本种种“不可思议”的外交行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文化”基因呢?日本的岛国环境使之具有了一种“岛国根性”,危机意识异常浓烈,因此“集团主义”成为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外交上便表现为结盟外交和“不负责任”外交。独特的“耻感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但是日本人的“町人根性”和特有的“中间人制度”完美地平衡了“耻感”,这一点从日本顺从地接受美国占领便可见一斑。日本“特殊文化”打造的外变气盾必须有所改变.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治要》评介龚书铎,任灵兰尊重历史,以历史为鉴,这是一个民族富于智慧的象征.中国近代史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和深刻的反思。孙占元同志著《中国近代史治要》一书,就是众多成果中的一部。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有点有面,...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以前 ,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观 ,从学问的内容 ,到学问的价值 ,以及学问对于人们生活怎样发生功用 ,二者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造成那一时期及近代以后两国对于吸收西学采取不同态度、走上不同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由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 ,在于民间学问观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对于西学从学问内容层面的普遍鄙视 ,从文化价值层面的普遍贬斥 ,以及西学长期未能纳入科举 ,难以形成促进人们学习西学的动力 ,这些人们的普遍态度 ,构成了对吸收西学的强大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村治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经历了皇权统治下的村治模式、人民公社式的村治模式以及村民自治模式之后.我国的村治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跃。但是纵观这一演进的过程,我们看到唯有发轫于农民群众之中、植根于乡土社会之上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5.
“无赖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一个重要而富有特性的派别。这一派别的作家是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二战后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及其它社会“正统”观念给予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某些本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B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不正义战争所造成的恶果的严重性。同时,“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主体性回归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吴来苏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多需要着力克服和遏制的消极、腐败乃至吸毒、卖淫等丑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两大类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建立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法律规范,二是道德规范。法律是治之...  相似文献   

17.
刘飞  孙中伟 《江海学刊》2015,(3):227-233,239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丑闻,不仅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也对政府的执政合法性提出了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国家主导下的食品安全"一元治理"模式呈现出"内卷化"趋势。为此,必须重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新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应当嵌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来考察,运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合力来进行社会共治。但对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这一基本问题,国内学界尚无系统研究。国家向社会释放和自身再造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前提;社会的发育与成长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基础;而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关键。在这一体系中三大行为主体作为平等伙伴,通过动态协调方式推动食品安全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史观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已久,它是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政治和外交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在于日本社会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思想基础,就是“自由主义史观”。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者以历史教科书为突破口,企图推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争罪行的定论,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宣扬“皇国史观”,为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国内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消费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人们的消费欲求逐渐趋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日本迅速普及,从而使传统的阶层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彻底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消费形态.从影响上看,这场革命扩大了内需,刺激了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炳范 《齐鲁学刊》2007,(2):110-114
《世态》是战后日本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无赖派文学特点,它以自嘲手法对战后日本混乱的社会现实、人们苦难的生活及卑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它又是一篇私小说,真实反映了作家的心理世界和思想特点;它也是一篇元小说,鲜明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