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李红 《晋阳学刊》2006,(2):32-34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河东柳氏在唐代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家族文化。其家学在史学、文学、书法学等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涌现出了像柳芳父子、柳宗元、柳公权等一批名家巨匠;其家风注重孝义和礼法,耿直忠正,直言善谏,培养出了柳奭、柳泽、柳公绰等一批名臣。家族文化是河东柳氏声望不坠,实现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分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严锐  董晓晶  胡琳琳 《南方论刊》2022,(3):82-83,95
河东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柳氏源于春秋时期姬姓,秦统一后迁于河东.晋唐之际,河东柳氏家族声名显赫.永嘉之乱后,北方局势动荡,柳氏随皇室南迁,其中东眷迁至雍州并迅速发展为武力强宗,历经柳元景、柳世隆两代苦心经营,柳氏开始由豪族向文化大族转变.此后百年间,柳氏展现出儒雅、孝悌、重礼、文武双全的优良门风,虽然家族仕途坎坷...  相似文献   

3.
张天骐  高洪岩 《理论界》2014,(8):130-132
"文"与"道"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为核心的理论概念,这两个概念共同决定着古文运动的发展趋势,也是身处古文运动当中的作家们在创作中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韩愈所提出的"文以明道",为有唐一代的古文家的创作定下了基本的格调,在这种主张的影响下,有关道德伦理层面的"道"占据了文章创作的核心地位,而关乎文章文学性的"文"则成为附属,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得中晚唐的古文家们在创作当中出现了一种不平衡,即过分地注重对于道统的阐发,忽视了对于文章文学色彩的营构,最终导致古文运动在晚唐的逐步衰微。  相似文献   

4.
童岳敏 《兰州学刊》2009,(4):195-199
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儒学复兴,致力于文章的经世致用。《春秋》学派则摒弃章句之学,主张学以致用。就文化导向而言,两者皆有相同的批判精神。文章从群体构成及学术思想等角度来探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早期古文家的崇儒重教就为《春秋》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学术契机,而《春秋》学派经陆质发扬光大后,其致治之学又深深地影响到中晚唐古文家的学术风格及其古文创作。  相似文献   

5.
唐代进士为天下士林所企羡.当时,科举试卷尚未"糊名",知贡举者选人有很大的自主权.实际上,当权者对举子的印象远比考试本身更为重要,他们的喜好往往决定了举子的命运.科场之外互相援引,形成唐代科场"通榜"之风,一些在文坛有名望的古文家利用进士试推荐志同道合者,影响知贡举者对人才的选拔,带来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古文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韩柳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这里仅以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文学观试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孙昌武教授,原籍辽宁省营口市,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在母校执教。 近十年间,孙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已出版学术专著六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研究项目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化学等领域。 早在六十年代,孙先生即开始了唐代散文史和唐代文学思想的研究,他的《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面探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渊源、发展、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是一部有深度的唐代古文运动通史。《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和《韩愈散文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二书则分别就唐代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柳宗元  相似文献   

8.
南朝河东柳氏家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河东柳氏家族研究张灿辉割据纷争时代地域势力的兴起,既有它内在的动因,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就内在的动因而言,主要是指强宗豪族的发展,带动或支配整个地域势力的运转趋势。在以侨姓势力为主的南朝雍州势力中,河东柳氏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柳氏家族作...  相似文献   

9.
梁肃年谱稿(上)胡大浚张春雯〔说明〕梁肃是唐代古文运动重要先驱者之一,中唐著名古文家,于古文理论多所建树,其作品至今完整保留下来的仍有一百余篇,足以清楚考知其生平行事。梁肃年谱,前有日人神田喜一郎之作,刊于《东方学会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东方学论集》(...  相似文献   

10.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经学思想在汉代是官方的正统思想。经学中的礼法思想与汉代政治紧密结合,成为汉代法律思想的主流。西汉后期,随着古文经数量增多,古文经学逐渐形成一种同今文经学抗衡的学术和政治势力。而这一变化与汉代古文经学重视礼法建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谢桃坊 《学术界》2012,(2):116-124,285
中国二十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具有显著的国粹主义性质。自1919年一种新思潮在国学运动中出现,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此后在对新材料研究、白话小说考证和古史讨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使新倾向成为国学运动的主流。古史辨派和历史语言学派均属于新倾向的两个流派,它们的发展促进"新考证之盛行"。此种新的科学考证方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它为中国学术提供新的事实依据,澄清历史与文化的诸多重大疑案,纠正传统文化观念的谬误,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向现代学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创作也对山水散文的成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贬谪期间,为了排遣胸中郁结着的苦闷,他们纵情山水,栖身自然,写了很多著名的山水诗文。作为终身密友,虽然他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文章风格却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礼教对女性的参政权、经济权益和家庭地位进行了定位。明清时期的弹词小说女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对这些定位进行了反思,并表达了赞成女性参政、提倡保护女性经济权益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女权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和形成受到了当时明清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民主思想、重商思想、批判传统理学和同情女性的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三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进行"醇儒"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涂晶晶 《学术探索》2012,(8):151-153
我国目录之学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始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受命整理皇室藏书工作,最后落实到编撰《别录》、《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刘氏著作的撰成开启了中国目录学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开辟校雠学、创建解题式目录、首创图书分类目录、史志目录之源流等,功绩显著。《录》、《略》是今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和目录学史必研习之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种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个世纪以来地下出土的古人类学资料表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是人类起源、发展和现代智人形成的重要地区。先秦时期的南方地区古代居民大致可分为三个种系类型 :古华南类型、古中原类型和峡江地区类型。古华南类型可能代表了广义的“古越人”的种系特征 ,他们与历史上陆续南迁的北民在长时间的共存、同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的华南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古中原类型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长江下游一带 ,其中心分布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峡江地区类型或许与巴人的起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振生 《殷都学刊》2007,(1):98-101
有元一代,柳贯以文名世,与虞集、揭傒斯、黄(?)并称为“儒林四杰”,而他的文学思想,首人研究不多。柳贯兼重义理、事功、文章。论文主张明道致用,论诗主张自成于心、发乎自然,二者并非截然分开,有其矛盾与会通之处,恰体现了金华学派到金华文派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向是西汉成帝以前几乎所有中国典籍的经眼人和整理者,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大枢纽,探讨其治学特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学术的特质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治学特点有五:宽广开阔的治学领域;服务政治的治学宗旨;尊经崇儒的治学倾向;以史为据的治学方法;以类相从的治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