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得一词,最早出白佛经《了凡四训》。在讨论这个关键词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到底要什么?”明确了你想要的东西之后,你才知道你愿意舍弃什么。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生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2.
一、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1]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相似文献   

3.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它阐明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义”比生命更宝贵,当“生”和“义”发生矛盾时,应当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财物是宝贵的,但“义”比财物更宝贵,当财物和“义”发生矛盾时,应当毫不可惜地“舍物取义”。孟子所主张的“义”,产生于人皆有之的“羞恶之心”。当然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  相似文献   

4.
以往,我们研究悲剧,侧重于善与恶的对立与冲突,而善与美之间的矛盾对立乃至悲剧冲突,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是,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昭示我们,善美之间不但会发生矛盾,形成对立,而且它们之间的冲突也能够导致悲剧.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已发现了善美矛盾这一社会现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是合理的自然欲望,即本文所说的美;义,是良好的道德规范,即本文所说的善.不过,孟子着眼于哲学,以培养崇高人格为宗旨;我们则从美学入手,以研究悲剧冲突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和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透过孟子所叙述的“仁”之思想,可以挖掘出其终极的精神,即孟子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以及要求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生命伦理,这是“重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但孟子也说过“舍生取义”,这和孟子自己的生命伦理并不矛盾,这种将道义放在首位的思想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孟子高度关注现实的人生,他将人的生命分为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两方面,只追求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并不能算是完整的生命,只有精神层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算是有意义和完整的人生。“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在“义”和“生”以及物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选择超越物质层面而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义”是伦理学中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道德范畴。孔子曾把“义”规定为道德原则之一和道德评价标准。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而孟子又从义与命的对立中提出“义,人之正路也。”“义者直也。”o义又是四维八德中四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义、廉、耻)。总之,“义”包含有正义、应当的意思,指一种道德境界、道德情感以及义无返顾的高尚行为。所以,“舍生取义”一向用来赞赏那些一身正气。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杰。平时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了解“义气”这个词,常常在褒奖一个人时说:“某某是个好人,很讲义气”。何为“义气”?…  相似文献   

7.
孟子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语文教学的“所欲”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能读会写”。而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所为”,或是喋喋不休的“讲”,或是泛泛而谈的“晤”;或是掺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的,课堂是“热闹了”,却丢失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出生入死”这个成语出自《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指人处在生死之间,生存有十分之三的可能,死亡也有十分之三的可能。《韩非子·喻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指人的生命开始于出生,而结束于死亡。“出生入死。的意义已有发展。后来又增加了新义,用它形容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二:“我与尔累年战斗,出生入死。”用的就是这个成语的常用义。鲁迅先生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囿于旧义,创造性地把“出生入死”中的“生”与“死”互换一下位置,便成了“出死入生”。《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巴比塞有篇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叫做  相似文献   

9.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既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毒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毒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桐轮”,张守节《正义》云:“以桐木为小车轮”。“关桐轮而行”句则无解。《索隐》及《集解》于此句无诠释,历来学者及注家亦未闻有言及之者。良以事涉秽亵,君子所不乐道。然所谓“以其阴关桐轮而行”者,并非望文即知其义,是以千载而后,此句犹是疑团。人所不道者,未必其义自明。桐,木之轻者也。以为小车轮,未知小至何种程度,设  相似文献   

11.
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英语成语的构成情况,亦基本如此。英语成语在形式上虽然没有象汉语成语那样多由四个字组成,但它们也有固定的形式,其词序不能随意改变,也不能用同义词来取代其中的一些词;许多成语也有它的典故和来源,其含义往往不能  相似文献   

12.
墨家学派是先秦两大显学之一,其思想对后世的侠文化亦有很大影响。探讨“墨家者流”的言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对于墨学及中国侠文化的研究都有着积极意义。“墨家者流”以“义”为先的生命准则,在行为上体现为为兴天下之利而自身历尽其苦,在思想上表现为明知目标无法实现却不放弃的生命体验与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对“墨家者流”的言行、...  相似文献   

13.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苏辙“养气”说之渊源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苏辙以“养气”为本的文艺观。而苏辙的“养气”说,其远源是孟轲,其近源则为韩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乃是一种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浩然之气,则为一种理想人格。这种气,是得之于内的,需要长期地以正义的道德观念去培养,它既不能有丝毫伤害,又不能人为地去助长,而根本的方法,在于“志”的培养。因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所以,要“持  相似文献   

15.
一、何谓“一字之差”成语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整体意义,但这整体意义跟各个语素的意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改变其中的一个语素,—仅仅由于“一字之差”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跟着改变.当然,有时虽然改换了其中的一个语素,但整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丝毫没有变化,例如:路不拾遗/道不拾遗;兵荒马乱/兵慌马乱;同心协力/同心合力;唯命是听/唯命是从.这些都是由于一个语素(绝大多数是等义、近义语素)不同而形成的意义相等、用法的相同的等义成语.它们只是同一个成语的几种不同的书面形式,不在本文的论题之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英汉成语中数词“实”与“虚”异同 ,分析英语成语中数词意义——精确 ,实义 ;汉语成语中数词意义——模糊 ,虚义。揭示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影响指涉意义相同的英汉词汇 ,论述了汉语数词“虚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形象思维的特点 ,而英语数词“实化”反映出英语民族抽象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成语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古代文献。有的直取原来的文句,如“勾心斗角”;有的依事或依意作了字面上的归纳、节缩,如“黔驴技穷”,“甚嚣尘上”。成语的含义不能直取词面之义,它的涵义大于它的词面。但不管怎么说,成语的意义总要取决于它的出处来源所赋予它的内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正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义的问题是从古到今一个未获解决的问题。正义是社会性的;有人主张,它即是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呢?正义本质上只能是主观的、相对的价值判断,但人类不以此为满足,渴望绝对的正义观念。思想家不断寻找这项观念。柏拉图的“绝对善”的理念和耶稣的“爱”的教义代表形而上学与宗教派的正义观念。另有理性主义派,企图从人类理性来说明正义,提出种种原则:“给各人以应有”、“还报”、“平等”、“己之所欲乃施之于人”,等等。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说,也属于这一派。但两派对于绝对正义问题都未曾提供满意的答复。最后,作者提出容忍作为相对的正义——“容忍正义”,即容忍思想自由发表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者。本文试图对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些探索。1 王船山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集中表现在当国家、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阶级利益之上。一切都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之需要。他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则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自定也”。他认为“夷夏之防”“天下之大防”中首要之防,是“万世守之而不可易”的“古今之通义”。而“君臣之义”是“一时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