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现孔子立志思想的原貌,全面解读孔子的立志思想,系统归纳了孔子提出的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如何立志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天命问题是孔子思想发展史的中心环节 孔子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段话里总结了他的思想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到三十岁左右,他的基本思想,他的志向,他的事业的基  相似文献   

3.
归纳总结了孔子的学习思想:学习目的是"爱仁"、"行道"、"立命",学习内容是"文、行、忠、信",学习原则是立志有恒、终身学习、愉快学习,学习方法是学问相联、学思结合、学行并重。同时,还对孔子的学习思想中关于"君子不器"、"学而优则仕"、"敏于事而慎于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批判和继承孔子的学习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的学习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道德理想目标,作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精神动力。他将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期统治者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孔子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富足、文明、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出于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义"等为基本范畴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设计了具有不同层次品格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谈论最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应当具备的品格,最主要的是"仁""知""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首创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他的伦理学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回旋曲折的脊柱。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他没有说,看来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观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学生时代极富奋斗精神和传奇色彩,立志是其中最大的闪光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立下了"救国求真,改造中国"的远大志向.他的立志具有时代性、求真性和践履性等三个突出特点,为后来的青少年树立了永恒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孔子哲学思想中"仁"与"学"思想的研究是把握孔子思想之真义的重要环节.作为人性至善理解的"仁",不是以"学"为手段而成"仁","学"是一种生命的思想与目的,"学"的过程就是"仁"不断实现的过程."仁"与"学"在人性的意义上是相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更为真实,并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孔子论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言论中论“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就此作些论述。 一、孔子论立志求学 在二千多年前,孔子把立志和意志坚定作为治学的首要条件。他要弟子们学文、学诗、学礼、学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树立起行“仁”的自觉性。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以下凡该书则只注篇名),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达到“仁”这个目标,从小就必须立志。  相似文献   

9.
孔子首创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他的伦理学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回旋曲折的脊柱。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他没有说,看来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观点与方法,就是统一于此的。那么,中庸之道究竟是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朱金发 《南都学坛》2011,31(2):78-81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到宋代形成学术讨论的焦点。结合司马迁提出这个问题的学术思想背景及其观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他父亲说法基础上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他父亲观点的发展,是一种附会的说法。司马迁认为孔子删述六经是承传先王道统,是为后代立法的盛举,自己的修撰史书也是同类性质的行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目的是为修撰《史记》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孔子思想的吸取和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夫子与毛泽东,中国古今两个伟大"圣人"。他们之间有何关联,论者众说纷纭。毛泽东对孔夫子的态度与评价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为复杂。总起来看,毛泽东对孔子取历史主义态度,充分肯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在批评孔子消极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孔子思想中有价值的因素,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毛泽东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吸取和发挥的主要内容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德治思想和人生修养论;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4.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15.
上博竹简关于孔子诗论资料的整理使孔子诗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论语>与<诗论>二者除形式上有所不同外,其本质内涵都是如出一辙的.<诗>在孔子眼中并不是作为文学作品来研读的,它主要是用来修身养性,达政专对的,作为孔子"内圣外王"的政治工具,伦理教化的手段,因此孔子诗学的本质是功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学说体系包括:(1)提前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构想;(2)设计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4)倡导循循善诱式的道德教育方法;(5)确立自我修身的一系列重要原则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孝”,孔子曾对学生解释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孔子的“孝”思想是以“礼”为形式的。孔子的“礼孝”思想提出了一套较为全面、内涵丰富的“孝”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8.
孔孟思想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在"退隐"观上又有差异:一、退隐的前提不同。孔子的仕与隐侧重在"天下"与"邦"是否有道,其着眼点在"天下"与"邦";孟子的仕与隐则强调个人的穷与达,其着眼点在个人。二、退隐的具体含义不同。孔子的隐是"躲藏"起来的修身;孟子的隐则是:第一,"见于世"的修身,第二,功成身退。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堪称我国师德建设的楷模。孔子一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教育实践中,他尊重和热爱学生,"有教无类";教育学生,"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培养学生,"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孔子以自身的教育实践完美的诠释了师德精神,作为当代教师应继承孔子的师德精华,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加以应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