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涉岐考     
李白入长安,曾有涉岐之行。北宋曾巩在《李太白集后序》中详为之记:“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倾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岐、邠,历商于,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游淮泗,再入吴,转徒金陵,上秋浦、寻阳。”很显然,曾氏把李白此行系于天宝三年离京之后、天宝十年北游塞垣归来之时。但是不少研究者认为曾氏所述有误,多不采纳。近来李从军同志关于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确证曾氏所述不误。李文认为:“李白在待诏翰林被放还山后,于天宝十一、二载间,又到过长安一次,‘西涉岐、邠’即在这个时期。这次即是李白的第三次西入长安”(详见《李白三入长安考》。此文收于《纪念李白逝世一二二○年及江油李白纪念  相似文献   

2.
关于李白的家室子女,自王琦《李太白年谱》至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皆有所考,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从军先生《李白考异录》对此又有专章述及。本文只对诸家所考做些拾遗补阙,也不免重复旧说。又,文中顺便旁及章培恒先生最近发表的《被妻子所弃的诗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李白的婚姻生活》,并无商榷之意。  相似文献   

3.
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还在其它诗文中多次提到元丹丘。搞清楚李白与元丹丘的交游,对了解李白一生的行踪和思想都将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本文拟对李白与元丹丘的交游作初步的梳理和探索,向学术界请教。  相似文献   

4.
都市耕田     
休渔有个好办法:三三打鱼两天晒网。赶牛进城2004年9月,庞玉华来到绵阳市一个小区的物业公司当清洁工。小区刚建好,正在搞绿化。这天,公司找来拖拉机平地,"隆隆"的响声遭到业主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5.
李白"紫绮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服饰的颜色与质地常常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运用考据学方法,对李白诗中提到的"紫绮裘"进行反面、正面、侧面等多角度探讨,认定"紫绮裘"是上清道士法服,并由此对李白的身份、相关诗作的系年、李白对待道教的态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身世,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的生卒年代,虽有几种说法,但绝大部份人都认为他生于公元七○一年,卒于七六二年,几乎成为定论。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他的生平事迹、诗歌系年都造成许多错觉,致使有些诗文难于理解。记载李白身世及出生年代最原始最权威的材料,要数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这篇序文不仅对李白家世的变迁,而且对李白的出生时间、地点、名字的来源都作了交代.既是诗文集的序文,也是作者小传,是今天我们研究这一伟大诗人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7.
8.
本以切实的资料,考证出崭新的结论: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在青城山修炼;李白自叙“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即青城山)”,“东严子”就是与他“弱龄”订交,结为“异姓天伦”的道友元丹丘,他们三人在青城山结识,故后来李,元二人均由玉真公主推荐入朝。  相似文献   

9.
李白五岁入蜀,由幼及壮,天才英丽,怀瑾握瑜,心高志远,恰似“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①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②沿江下峡,由蜀入楚,踏上了他那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旅程。关于他这次出峡的时间及其后的短期的游踪,各家历来见仁见智,颇多龃龉。这不仅关系到诗人的生平,而且牵涉到他的一系列作品的系年和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实有详加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李白剔骨葬友的做法异于常人,后世一直未得其解,及至周勋初先生将其与蛮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才做了合理的解释,在学界影响深远.后此观点遭到李小荣先生的反对,他认为当是受到了密教或道教的影响.结合李白个人性格和宗教经典的具体描述来看,李小荣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通过重新梳理文献发现一条新的材料,可为李白行为受到蛮族文化影响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李白父为任城尉问题李白卒后之五十五年范传正为作《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据李白子伯禽手疏,称李白"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林泉,不求禄仕".五代时刘昫的《唐书·文苑列传》不知何据,称李白"父为任城尉";宋钱易《南部新书》一袭《唐书》,也说李白"父为任城尉".后代的人们大都依范碑而弃《唐书》,认为所谓李白父为任城尉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范碑是,《唐书》非,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查《唐书》之虽无实据,却也恐事出有因.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自己"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相似文献   

12.
13.
奚正喜  张庆玲 《社区》2004,(15):31-32
目前,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学历、能力强、年龄轻的知识人才不愿从事社区工作,即使已经从事,也只是将社区当作一个过渡,一旦有更好的选择,便弃之而去。下面就是两个典型的事例:王某,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一家国有企业任行政干部,一干就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枚明朝崇祯年间的古币。全身布满红斑绿锈,直径4.1厘米,钱上面的主题内容是反映我国历史上一则伟大的传说——历山耕田。 历山,在山西永济蒲州东南六十里,今称东、西历山。《水经注》载;“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史记·五帝纪》曰:“舜耕历山。”《括地志》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汉时,成帝幸汾河登历山,扬雄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幸虞氏之所耕。”“舜耕历山”中的舜即我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舜定都山西的蒲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与苏颋     
苏颋,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中宗时以文章显,称“大手笔”,玄宗时官至宰相。开元八年,苏颋被罢为礼部尚书。开元九年春,入蜀为益州长史,李白尝于路中投刺,深受其赏识。苏颋“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与苏颋间的这一层关系,曾经引起詹锳先生的重视。詹先生认为:“设太白不经苏颋之赏识,或将终其身不出夔门,蛰居蜀地,度其豪奢生活而未必能以诗鸣。经颋之鼓励,太白方自觉为可造之才,而志  相似文献   

16.
李白之父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父亲究竟是什么人?对此问题大致有三种不同说法: 最早的说法是:“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这种说法显然不可靠,因为李白写的《任城县厅壁记》根本未提到他父亲曾在此作过县尉,而是说:“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记,辄记于壁”。可见他是路过任城,而非家居任城。在李白的诗中也多次说他是从外地迁到山东寓居的,如“余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从李白的诗中还看出,他寓居在山东的家并未在任城而是在沙邱。如“我家寄在沙邱旁,三月不归空断肠”。“我来竟何事?高卧沙邱城”。李白写了好几篇怀念居住在山东的子女的诗,情感很真挚,但无一句怀念其父的,足见其父并未在山东寓居,更不会在任城作官。  相似文献   

17.
李白对陈子昂非常敬佩,二人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主张等方面都有继承关系。李白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与陈子昂一脉相承。李白曾经认真模仿过陈子昂的诗歌,在具体的诗歌语言技巧和构思方面的学习则更多。  相似文献   

18.
洛夫与李白     
"诗仙"李白与"诗魔"洛夫虽然时空远隔,但诗成为两人联结的精神纽带。洛夫不少诗引用、化用了李白的诗歌名句,更有《李白传奇》等诗在精神上与李白进行对话。在创作手法上,李白追求的浪漫主义与洛夫修正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在诗歌风格上,李白以"瑰奇"著称,洛夫则以"惊奇"出众。  相似文献   

19.
汪伦与李白     
<正> 李白《赠汪伦》诗脍炙人口,其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时至今日李白的研究者们对于汪伦其人,或说为“村民”,或说为“豪士”.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觉得持汪伦为“村民”说的,本于清代王琦.他在《李太白文集》辑注中引南宋杨齐贤旧注说:“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有些人只不过将“村人”改为“村  相似文献   

20.
李白乐府论     
李白的一些广为流传、百代生辉的诗歌,多为乐府诗。太白鲜为律体而大量地创作了弘扬个性的乐府诗。乐府诗的数量,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乐府诗研究的一大聚讼是诗歌的寓意,太白乐府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使得诗歌寓意众说纷纭,对诗歌主题寓意的研究,应结合乐府古辞题旨,结合诗歌内容,从美学方面加以认识和探讨,这样就更符合形象思维的特点。太白的乐府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为自由的一种诗体。唐代乐府诗大部分脱离了乐曲,成为自由抒情的一种诗体,太白的乐府诗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散文化的语言,文言虚词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音韵的疏密有无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