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石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46-50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后人对"文气"说的内涵有许多歧解.在认真地考察辨析前人各种解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文气"说的源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气"之"气"是指文章的创作和阅读在展开过程中的流畅程度,"气"之"清浊"是指"文气"流动的轻畅或重滞这一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3.
古代文气理论源远流长,但自清代之后渐趋式微。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唐弢继承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从音节、字句等语言形式方面认识文气,避免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神秘性,增强了操作性,是文气理论的重要发展。80年代刘锡庆否定了单纯从字句上理解气势的观点,认为“气”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力量,一方面是外在的语言表现,完成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现代转化。文气论对现代文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现代转换过程和前人的正反经验提示我们,现代文论建设必须强调作者个人修养,注重作品、作者、社会、自然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克服神秘主义倾向,扩展“养气”途径,增强“养气”、“缀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批评话语的西方化、模式化一直是文学批评中的突出问题。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批评可否沟通?学界见仁见智。作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批评理论和话语系统,文气论批评在当代仍具有普适价值,并与当代活的文学生命相契合,具有其话语价值和重构可能。 相似文献
5.
6.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气”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与“味”、“韵”、“趣”、“格”、“境”等一起被用来概括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标示文学的不同审美质性。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气”是一个出现和成熟得较旱的审美范畴,它孕育于先秦、凸显于秦汉、确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承传于元代,完善于明清,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8.
袁忠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91-98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内涵既具有物质性 ,又具有精神性。曹丕引入哲学中“气”的精神性内涵论说诗文 ,其“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与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曹丕文气的基本内涵是 :文章的创作要以表现作者富有个性的思想情感为主 ,体现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清代散文理论批评视野中的文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文章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文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文章写作角度对"气"的多方面考察。上述三方面,继续展开了我国古典文气之论,使古典文气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11.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著名的专论,对后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曹丕在<论文>里提出了著名的"文章不朽"说,其"文章"所指,今天研究者的见解也不尽一致.本文认为,曹丕提出"文章不朽"说,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对于"文章"的理解,应结合<论文>本身及当时邺下文人的处境去考察. 相似文献
12.
到宋元时期,"文气"说有了显著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作家修养论方面的"外游"、"内游"两派相对立的观点上."外游"说以北宋苏辙、马存为代表,偏于强调"江山之助";而"内游"说以蒙元初期的郝经为代表,偏于强调读经明理.两派观点均有偏颇之处,但也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此外,还存在着一个具有调和色彩、观点更加稳妥全面的折中派,元末明初宋濂集其大成,从而使"文气"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曹操、曹丕父子以提倡古乐的形式来恢复古礼,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达到善治。曹操、曹丕父子创作的大量古乐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存在。这些古乐府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还影响到了当时的世风。曹氏父子引领文学创作的时代,社会各种思潮兴起,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社会相对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曹丕文学审美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创作能使个体生命得以不朽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作品中的“气”是作家生命精神的寓托的“文气说”以及文学是生命永存的附丽的“诗赋欲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表明了曹丕本人对著书立说的弘扬,又彰显了以曹丕为代表的汉魏文人的文学自觉。缘何此一心声发于汉魏曹丕,则与汉末时势与曹丕个性密不可分。战乱与身世使其不举立德,个性与才情使之不尚事功、亲近文学,而瘟疫肆虐、性命堪虞的现状又激发了他浓重的生命意识与迫切的扬名愿望。明乎此,则不但曹丕揄扬文章之重要的原因会迎刃而解,而且对于汉末魏晋的社会背景,文人士子的创作心态亦可作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长野确《松阴快谈》是日本江户时代诗话,其论评诗文颇有独到之见.其中卷二论文章之学,对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演变、散文本体、创作及鉴赏批评等方面,均有深入而具独创性的见解.发掘其中国文评观,可为当今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同时也可考见中国散文及文论对域外文章学的影响、受容情况.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曹丕与曹植的关系误解甚深,进而导致对两人作品的误读。实际上,曹丕诛杀丁仪,主要是因其陷害忠良,又恐其为祸将来,并不是要翦除曹植党羽。黄初以后,曹丕未迫害曹植,反而屡次赦免其罪责,对其封赏优厚。争立太子事件历时短暂且曹植表现淡漠,并未主动参与,事件亦未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而曹丕、曹植两人的文学作品也反映出其兄弟间相处融洽,关系较为稳定。重新审视两人关系,是正确解读其作品的必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文学批评,从重视文章的文辞艺术游移到重视作者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导致他对"文"的内涵有两层不同的定义.曹丕的这种文学观,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认清曹丕的双层"文"的定义对帮助我们准确认识"文"的历史流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典论·论文》所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代表了曹丕对文学的基本看法 ,是曹丕文学观的理论表述。这种观念是儒家功利文学观的继承 ,但有所发展 ,其意义能引导人们给文学以更多的重视。同时曹丕还认为人生不朽的最佳途径是著书留名。曹丕著书留名的思想 ,从创作动机上激发了文人的自觉创作热情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角度所提出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个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生态危机与个体发展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人的需要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片面追求享受需要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而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