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楚卫华 《唐都学刊》2004,20(2):71-76
从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这个角度分析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时刻关注社会现实 ,与观众的审美心态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同步状态 ,采取的是面对观众的叙事策略 ,即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 ,迎合和满足观众的情感期待及心理欲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相抗衡的力量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2.
包燕 《浙江学刊》2007,(6):117-122
本文以"文化身份"的视角,聚焦中国的新生代导演及其都市情绪电影。作者认为:对于新生代而言,其以"未完成的怀旧"为母题、以"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为隐性结构的都市电影,因其面向现代的质疑姿势,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现代主义文化立场和主体身份建构冲动。但这种文化上的"现代性"拷问通向的是"后现代性"的发现和主体身份的弥散。而这种弥散进一步体现在:由于影像中都市和都市个体的被符号化和情绪化叙述,这批以文化反思为隐性诉求的现代主义文本事实上落入了后现代的平面化叙事陷阱,从而参与建构关于现代都市的平面想象和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3.
何嵩昱 《社科纵横》2008,23(5):109-110
在影视文本中,影片叙事策略的运用和叙事类型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影片制作人把握世界的力量和操纵权威的信心.通过对新时期女性电影叙事类型的考察,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电影制作者们尚缺乏把握世界的力量和操纵权威的信心,中国女性要想获得权威的表达、建构有力的"女性叙事话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表现出对国际市场的强烈进取心。除了制作技术、宣传策划、发行放映等国际化之外,叙事的国际化更是迫切需要中国电影思考的问题。《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国际化策略颇具代表性。两部影片都着力呈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国际化语境,都表现出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立场的气魄。前者在叙事上持人道主义的反思姿态,力求思考的深度;后者则完全遵循好莱坞大片的叙事模式,以故事性、娱乐性见长,而且更注重展开本土文化符号与国际语境的碰撞。两部影片的叙事尝试都将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楚卫华 《唐都学刊》2003,19(2):80-83
中国的都市电影或多或少都具有一种平民化色彩 ,追溯其历史渊源 ,不难发现 ,其发展历程与平民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讲述故事、关注平民百姓的文学影视作品的备受青睐 ,无不说明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 ,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意识和平民的精神对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84年,G. 阿尔塔博分析和探讨了都市人种学研究的三大趋势:重点研究不同国家的移民聚居现象的都市人种学;继承芝加哥学派传统,主要通过对比乡村或传统社会的群居性,研究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准则的都市人种学;侧重研究城市居民想像出来的事物的都市人种学。这篇研究论文的发表先于其他持不同观点的人,如C. 佩托纳探  相似文献   

7.
魏伟 《社会》2008,28(1):77-77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都市运动(或称都市社会运动)代表了和主流社会运动研究截然不同的学术和理论传统。都市运动成为近年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没有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本文从批判性地考察中国学者对“都市运动”这一术语的“借用”开始,然后对西方的都市运动研究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突出揭示都市运动研究和主流社会运动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旨趣方面的差异。文章认为,西方都市运动研究注重学者参与和立足社区的传统,对今天中国的实证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影《七月与安生》运用视听语言出色地完成了故事的影像讲述,本文从景别的聚焦叙事、声音的多义叙事、结构的多层叙事三个角度出发,赏析电影中复杂多义的视听叙事要素,以此把握隐藏在视听语言下女性关系的解读、女性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等影片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都市化不仅被认作一种现代化的物质定向,亦曾被预想为一种催生新人支机制的媒介。然这种认同却又常常为都市化现实推进所引发的种种价值矛盾所消解,其文学显形,即是在一些文本中,作家奔向都市的努力往往转化为一种反都市倾向。产生这种价值震荡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少有现代都市经验。中国最早的现代都市上海,迄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根本无法与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经验相比;二是:都市乃是一种以特定经济结构为其底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统一体,是城市经济近现代发展的一种状态。都市的现代市场生存方式及其孕育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积习相去甚远。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些“都市”,说到底乃身处现代市场转型的作家用以表达其“异化经验”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10.
吴智斌 《社科纵横》2010,25(3):71-73
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反意象"现象,而小说却大规模地引入意象。意象化叙事由此而成为先锋作家叙事策略之一种,主要代表是苏童。苏童小说多以意象化叙事代替了传统的情节叙事,这种叙事品格使苏童小说实现了与电影、电视及舞蹈等视觉艺术的便利沟通。  相似文献   

11.
刘曙华  沈玉芳 《创新》2012,6(3):63-67,127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群发展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产业、城市和港口的群体发展逐步显现。在群体内部,产业间、城市间和港口间的互动发展是增强群体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在群体之间,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国外比较成熟的沿海都市带在推动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而这些是我国正处于成型阶段的都市带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王峥 《社会工作》2012,(2):95-96
城市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容易滋生和集中的地方,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各地政府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A rational hierarchy of rank-size distribu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optimizing the urban hierarchy.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permanent urban residents, using rank-size rule testing and core density estim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patial economics, we set up a labor force location choice model and conducted quantitative simulation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hierarchy differs from the pyramid structure of Zipf’s Law,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mpedes the free movement of labor and makes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deviate from Pareto optimalit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reform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urban hierarchy. Optimizing the urban hierarchy should become a consistent objective in today’s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ity cluster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相似文献   

14.
朱冬梅 《创新》2013,7(1):83-86,127,128
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曾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中村成为制约城市继续发展的瓶颈。城中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融入城市。在城中村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着资产处置及利益纠结、管理体制滞后、居民路径依赖及对未来生活保障担忧等突出问题。要顺利实现城中村融入城市的目标,必须遵循"资产改制—村居改制—社保衔接—拆迁安置"四个环节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曹艳英  王丽丽 《学术交流》2007,(12):137-140
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是城市旅游业能否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城市群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该地区内各城市间的旅游竞争力却良莠不齐。如何缩小胶东半岛各沿海城市间旅游业发展的差距,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特点,构建了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定量评价该地区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以便更好地分析了各城市间旅游竞争力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东升 《创新》2010,4(4):19-21
全球化概念一直饱受争议,但其势不可挡的趋势已成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已表现和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对低碳模式呼唤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城市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 servic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rapid urbanis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iti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recognis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an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social services. In 1994,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community service as an alternative way of providing the supplemental safety net in urban areas. Along with this top-down approach, resident-initiated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grassroots organisation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re growing at an incredible pace. Using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xt and asp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reformed market economy and welfare system presses ordinary urban people to reconnect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o ensure welfare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has rediscovered the path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interpreted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贫困、社会分化、心理失调、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而有效的缓解以上问题是城市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枫 《创新》2007,1(4):20-23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在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加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密集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MLSG) system in urban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90s. As a national income benefit program, this system has huge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a result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calculate the benefit. This article uses 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ercentile metho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benefit level of the MLSG syste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replacement rates in central cities are decreasing, but in prefectural-level cities, by contrast, they are increas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placement rates when comparing central cities are considerable and are even larger among cities at a prefecture level. Per-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nimal living standards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placement rate. Such variation in the value and operation of the MLSG system suggests an urgent need to implement a national unified scheme.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ingle approach to calculating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benefits using 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replacement rate that would allow for local differences while providing national cohe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