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14,(6):118-122
端透定泥来精清晓匣影十声纽多数字读作合口呼,这是关中51处的特点;见溪疑三声纽字,西安、咸阳、渭南、商州等多数方言点读作[γ]韵母,丹凤、洛南、华阴、黄龙、洛川、凤县、宝鸡、麟游、千阳、陇县、富县、定边读作合口呼韵母,凤翔读作[uo、■]韵母,岐山蔡家坡读作[γ、■];关中方言读作[a]韵母的字限于透定影三声纽的"他大阿","大"字在关中中东部白读如"堕"或"唾";"哪"字在绝大多数方言点音变如"阿",在东部合阳等处音变如"γ";"那"字在许多方言点读如"奈"。"舵"字在关中方言里读作阴平或阳平调,"左"字在关中许多方言点读作去声调。  相似文献   

2.
王建国 《唐都学刊》2014,(1):121-124
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位居中国八大古都之首,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安,不仅创造了周秦汉唐等璀璨闪耀、厚重深远的历史文明,而且留下了灿烂独特、远播世界的多彩文化。时至今日,关于西安及长安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经久不衰,如火如荼。近年"长安学"①或"西安学"②在国内被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07,23(3):104-108
户县方言常用白读的单音词“起”表示“起来”的意义;把语气词“呀”置于“去”后或省掉“去”字表示对趋向的疑问或陈述;北京话的“A起来、A下来、A下去”,在户县方言里一律作“A咧”;户县方言“V来、V去”式复合趋向动词可重叠为“V来来、V去去”式;户县方言的“走”字变作阴平调时表示说话人告诉听话人与自己共同趋向行为的祈使;户县方言“去”字变作阴平调后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吧”。  相似文献   

4.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10,26(4):88-90
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咸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张丽敏  吴雪萍 《唐都学刊》2011,27(4):125-127
《史记》记载,黄帝当年曾在西安荆山成功地铸造了铜鼎。据此,可以设计西安黄帝铸鼎地景观区。此设计应以当代景观学最前沿学术推进为前提,包括要突出作为荆山之"神"的"鼎"的视觉形象,以"鼎楼"为景观构图中心;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设计建造陂水相聚的"鼎湖";根据《史记》"迎日推策"记载,在景区大面积使用太阳能。同时,继承发挥中国古代造景技巧,在"天人合一"中以友善的大自然为依托进行景观再发现和再完善,通过"天人合一"的造景引向伟大祖先的融入自然的坟墓,不断地聆听先贤的教诲而在尘世的诗意昂然中挺进未来。  相似文献   

6.
谢燕琳 《社科纵横》2006,21(1):106-107
本文详尽分析《三遂平妖传》的“被”字句的用法特点。从语法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四大类:“被 N施 VP”;“被 VP”;“被 N施 所 VP”、“被 N施 把 N受 VC”。并对书中出现的“被”字句参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和描写。  相似文献   

7.
西安联合大学是原国家教委于 1 990年 1月 1 2日发文批准 ,由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和西安大学合并组建的。建校 1 0周年之际 ,正值西安联合大学结束了分址教学办公喜迁新址的第一个学年。西安联合大学的建立 ,新校园首期工程的峻工 ,搬迁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统一的管理体制的确立 ,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西安联合大学作为新建的市属高等学校 ,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 ,同心同德 ,开拓进取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联大发展的新局面。一1 0年来 ,西安联合大学始终把为西安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 …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和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文学院和西北大学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西安五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天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9.
1 在汉语语言学文献中,中国语言学家和国外汉学家专门论述或一般论及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著作和文章,已经很多。然而,笔者认为,对汉语的这两种 句式还可以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剖析。为此,我们提出了“语义位”的概念,语义位将是本文分析的基本工具。 “语义位”概念是与“句法位”概念相对应的,后者是指表层句法结构中句子成分所占的位置(如主语位、谓语位、宾语位等),它表现句子的形态句法特征。现代语言学研究呈现出语义、句法相合的趋势,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既然有句法位之说,我们提出语义位的概念和语义位刻划的分析方…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五月,省团委和省学联在西安交大举行了我省首次《时代的大潮》大学生演讲比赛,来自西安、延安等地24所大学的48名参赛代表各自作了8分钟的讲演。结果,西安交大研究生于学义和我校(西安师专)中文系87级2班学生贺少昆,同获一等奖。他  相似文献   

11.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连读,两者涉及两种不同的仪礼。因为庶人无庙,故其君、上轼庙时不必下车回避,此即"礼不下庶人"。君使臣以礼,会见大臣当以礼意而非刑意,故"刑人不在君侧"。自贾谊在《新书.阶级》中以"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对之加以阐释后,所引起的争论迄今未决。在承认"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的前提下,通过对"礼"、"刑"的外延加以限制,将之修订为"某些或某种礼不及庶人,某些或某种刑不至大夫",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据此否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真实存在过的制度,其观点虽有可取,但仍然存在前提性错误;"刑无等级"比"礼有等级"更专制。  相似文献   

12.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3.
姜宇辉 《求是学刊》2004,31(2):41-44
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阐明了感觉的逻辑就是“事件”本身的逻辑 ,进而分析了感觉的双重含义 :作为事实层面的感觉和作为可能性的感觉 ;并结合前者分析了传统美学的缺陷 ,结合后者论述了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肉体”概念即表明了肉体自身的开放与综合的状态。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引申了其感觉综合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岳中奇 《学术交流》2012,(7):143-148
表述给予对象的介词短语蕴含句是由给予对象作间接宾语的双宾句转换生成的,其谓核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可由"给予"义和"移送"义动词充当;标记给予对象的介词只能是"给",给予对象则具有[+受领]的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既可指称人或物,也可指称行为事件,常用作施事、当事题元;宾语则均指称给予物,常作受事、涵事题元。  相似文献   

15.
丁为祥 《唐都学刊》2012,28(5):31-39
“理先气后”是朱子理气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层规定,可以说是其理气关系的核心。但对朱子而言,这种“先后”关系既不仅仅是一种逻辑的规定,也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次序,而首先是人生的理想根据与宇宙的价值基础,因而也只有从主体价值认同的角度才能理解其真正内涵,事物的存在层级与人的认知进程不过是其价值认同的表现而已。在此基础上,天理“净洁空阔”的规定与禅宗之“昭昭灵灵”境界的对扬,则体现着“理先气后”的初步形成;而道德理想与历史视角以及“三代与汉唐”的“天理人欲之辨”,则标志着其“理先气后”的最后定型。所以,理气关系不仅代表着朱子一生探索的最高指向,而且其“先后”规定也代表了朱子一生探索的最高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任云英 《唐都学刊》2010,26(4):83-87
目的:近代西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巨变,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转型过程为建国以后西安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不同程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今天城市建设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历史文献、档案以及实地踏勘,采用交叉学科分析方法,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近代化表征及其成因;结果:揭示了近代西安城市中心模式、交通结构、工业发展及其布局特征、商业空间、绿化休憩空间、祠、寺空间以及居住分异等7个方面的演变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公馆是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产物,在时间维度中充斥了新旧矛盾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拨开高公馆众多的"政治学"头衔,发现巴金的叙事信仰在于真实地展现过渡家庭的现实面貌,表达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矛盾、挣扎、彷徨的独特生命感受.在小说中高公馆主要由住宅区和花园组成.在公馆住宅区内部是日常的家庭政治,人际关系呈现出话语、情感交流的"荒漠化",并直接导致了公馆悲剧的发生;而象征着"自然""包容"的花园,则调节着公馆生活,凸显着人类进化的渴望,表达着巴金对于家庭温馨环境的憧憬,传递着人与人文明关系的和谐畅想,勾勒出理想化的社会想象.  相似文献   

18.
杜贵晨 《求是学刊》2012,39(3):116-120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读者“受性”自得,而非作者有意为之.《儒林外史》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而非“讽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纯粹的“儒林”题材“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