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小说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在中国当代文坛,陈染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私小说强调自我暴露和自我书写的特点。作为女性作家,其小说《无处告别》《破开》《私人生活》等多部作品都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深度书写,并涉及到同性情感这一边缘性的敏感私密的话题。陈染在作品中试图打破性别界限,从爱情本身出发,并力图消解加之于爱情上的外在因素,以一种超性别意识赋予了同性情感以合理性。陈染以同性恋小说拓宽了私小说的题材,也奠定了陈染在私小说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陈染小说中,女性对男性失望之后转而向女性寻求安慰,企图建构一个"姐妹之邦"的精神家园以供心灵憩息。这样的精神家园并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这种建构深刻地反映了陈染的孤独,但也体现了陈染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染的小说在自述身世的狂热中始终闪现着对成长的关注与渴望,既是作为女性的,又是作 为女作家的。本章试图以"童年记忆"、"性的体认"、"对父亲和母亲的重新审视"为切 入点,解读陈染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4.
考察陈染截止9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陈染的小说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为自觉地思索女性生存困境,反省女性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生存状态,努力追求女性自救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其女性主义的创作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文学同绘画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文学家从绘画艺术中寻找灵感、寄托志向也并非创举。女作家陈染的散文、随笔及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画家梵高的论述,甚至形成陈染的"梵高情结",这些论述传达出作家试图超越性别写作的定见、追求艺术理想的愿景,这正是为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陈染散文、随笔及小说中关于梵高的论述进行文本细读,重新认识陈染的艺术追求和审视她的文学创作,展现陈染精神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陈染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完全崭新的创作,向世人展示了奇特的女性生存方式.她的小说无论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还是情绪表达上,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精神萎顿、生命力衰竭、拒绝行动的生存方式是陈染笔下女性的最重要特征,完全从潜意识、性、爱欲的角度表现女性,多写同性恋、恋父对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小说中的情节类型均与西方某些文艺理论相对应,在小说情节模式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理论模式,而且理论模式对情节模式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节模式往往是对理论模式的演绎说明.这些使陈染的创作能够独树一帜,但同时也对创作形成了巨大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陈染的"超性别意识"小说理念是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概念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陈染的小说中,"超性别意识"涵盖了超越性别的纯粹情感、创作状态与人格理想等精神层面,代表着陈染对自身情感、创作和人格的完美追求及文本实践,其意义在于作家不能局限于对自身性别的书写和创作,不应摒弃异性的世界和视域,应该摆脱偏激单一的性别视角来观察世界,最终抵达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超性别意识"内蕴着温暖的人性关怀,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念,更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在其创作中,陈染避免自身性别局限,努力追求精神世界的双性融合,为男女两性的和谐共融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陈染小说内部的是非判断与众不同,显示了鲜明的边缘倾向。它对习惯于中心话语的读者提出了新要求,也是一种历史方法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个人化写作原野上两株开花的树--陈染、林白小说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弃一般性分析 ,着重陈染、林白小说的独异性及其审美魅力 ,揭示二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蕴涵的丰富而个性化的内涵 ,剖析二人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手段及其与小说人物、事件、写作意图间的关系 ,并在比较视野中凸显二人各自的创作取向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陈染小说中女性生存状态的剖析,揭示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女性个体的生活影响,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困境,以及女性追求自我意识完善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从陈染的中篇小说《无处告别》中透视她的“超性别意识”的雏形:在男女恋情上,追求灵与肉高度结合;在姐妹友情上,认为情爱不仅存在于异性之间,也存在子同性之间。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解读了陈染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高度评价了陈染在寻找现代人精神家园的道路上的先驱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13.
论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站在市民立场上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探索,对女性的母爱意识、生命创造意识、情爱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给予了肯定。这些使她与与林白、陈染等关注女性私人经验、躯体感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也与知识分子立场的方方不同,却也限制了其小说对女性意识的探索。由于其小说中对女性意识探索的叙事模式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局限、市民生活对其思考深度的局限,使其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略显浅薄。  相似文献   

14.
陈染以极其唯美的笔调表达了创作人物的孤独和忧伤,使她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美。陈染表达的忧郁不仅是个体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而且是一种深刻的思索与探询。这种高贵的忧郁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深度。本文主要分析陈染创作人物的忧郁情怀和忧郁气质,解读陈染创作中独特的忧郁美。  相似文献   

15.
小说《玫瑰门》开启了铁凝身体写作的“玫瑰门”。这个身体写作的“玫瑰门”一经打开,就在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实现了对1980年代致力于女性纯精神世界探索的“二张”的成功超越,而且成为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以“躯体写作”为主要特征的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前驱。同时,其与陈染、林白在身体书写上的差异又显示出铁凝对女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预示了未来女性写作更具生活化的新变。铁凝的身体写作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和李健吾、林徽音、陈染他们的文学作品属于共时性或历时性层面上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意识流技巧或女性主义诗学上的互文性。作为"释义的读者",把他们的相关的文本放在一起来互文阅读和解析,可以探讨李健吾、林徽音、陈染对伍尔夫文学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立场纵观当代女作家陈染的小说创作,正是性别精神立场使她创制了一套个人化女性叙事法则,以对于女性心理和感知的深度开掘构成奇特审美世界;想象的丰富奇诡跨越时空幻觉与意识流动,把女性心理情节的曲折复杂敞亮于语言。女性主体反抗与自救的冒险足迹,构成陈染“自叙传”或“自画像”式写妇女的文本序列。这些自我连续整体的文本序列,又体现出一个自觉的、有使命意识的女性作家为提取女性语言、保留女性独特经验感受,获得与妇女深度存在本相对应的话语形式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女性书写者对女性主体性的探寻呈现出不断变化深入的态势.即从张洁、张辛欣"女人是和男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到王安忆、铁凝对女人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存在的特性的探寻,到林白、陈染文本从个我隐秘的生活、心理层面对性别个体女性自我的追问,再到王安忆<长恨歌>在一种平易的日常状态中展现女性个体生命的世俗形式及意义,营造一个世俗、民间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9.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中,陈染以先锋的姿态开创了私语创作,"个人经验"和"躯体写作"成为她执拗地述说方式。十余年来,她一直在中国文学主流之外的边缘小道上吃力地行走: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性别身份。以一个女性的绝对身份宣称:我们首先是人,我们又是女人。该文力图通过对陈染文本中"恋父与弑父"、"异性恋与同性恋"、"自恋与自强"之间的矛盾关系,进一步揭示陈染女性文本实验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