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钟嵘《诗品》中提出“直寻”说,影响深远;严羽的《沧浪诗话》则以“妙悟”说为后人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从“直寻”到“妙悟”诗学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2.
意境、妙悟是中国文论史上两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范畴,它们是中国本土固有的概念"境"、"悟"与外来佛教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都对佛教文化有所吸纳、融化,同时更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滋养和长期的批评实践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涵泳与妙悟--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泳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心理机制交替活跃的综合心理活动 ,涵泳的结果是艺术意境的深层凸显 ;而妙悟则是在涵泳的基础上对接受对象内在意蕴的瞬间洞悉。妙悟的特点是以渐修为基础、富有直觉性和瞬间性。涵泳和妙悟是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诗的基本审美范畴。"意境"的生成与接受是一个双向流程,从诗思的获得、取境创造到鉴赏层的再现,都围绕着这一流程展开。意境美是造境与体境、创造与接受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和文学艺术突出追求的意境,孕育于华夏民族渊深莫测的思想文化,意境的生成必有运筹得宜的艺术时空、虚实相生的形象体系和弥漫无际的主体情韵  相似文献   

6.
悟道(道之审美)是意境审美生成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悟道实现了传统艺境在审美体验上的本体统一。儒、道、禅三家艺境虽然以不同审美言说方式显露其“色相”,却都是在体道、悟道中敞亮其艺境创构的本真归趣的。  相似文献   

7.
园林意境的生成离不开三方面的动因:一是园林景观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的环境因素。首先对中国园林意境进行了阐述,提出园林意境的概念,得出园林意境生成的动因,并对各个动因进行分析,为园林意境的创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曲径通幽——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比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风格,在分析园林的各组成要素的曲折多变基础上,论证曲与直的辩证关系,从而得出“曲”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但它并非是对现实事物的平面模拟 ,而是能够超越现实的。“典型”与“意境”就是探索艺术超越性的两个范畴。“典型”是从具象超越到抽象本质 ;“意境“是从在场具象超越到不再场的具象。“意境”比“典型”更能彰显艺术的超越性和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想象、联想、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文艺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有无可替代的功用."意境"的有无是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项主要指标,意境的生成和传释都与想象和联想密不可分,"境生象外",情感在想象、联想中形成审美意象,正是这一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万年春 《南都学坛》2004,24(2):75-78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 ,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手段 ,构成了自己内在的艺术意蕴。由于电影语言的可视、可听性和形象呈现的逼真性 ,使其艺术意蕴在指向性和多维性的碰撞中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丰富性。这样就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内在意蕴 ,即电影语言的隐喻性、电影形象的象征性和深层结构的哲理性 ,三者互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系统。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 ,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 ,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 ;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 ;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放翁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其梦意象词探析 ,发现这类作品大部分是政治悲剧在作者心里抑久而发的艺术宣泄。放翁报国无门的深深的叹息、沉沉的失望与悲慨是此类词中的情感主线。  相似文献   

14.
形象美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一个显著特色。学界认为它是受先秦以来深于取象传统和六朝人物品评影响的结果。用翔实的史料梳理曹植、陆机、刘勰与绘画的密切关系,提出绘画的渗透、影响也是文论形象美成因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西方意象派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一,即意念之象。诗的"意象"对审美与创作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其独特的创制方法和各种意象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就诗歌意象的鉴赏来说,主要从意象鉴赏的标准和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意象鉴赏的标准主要体现为新颖、丰富和浑融;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想象力、分析力和领悟力。  相似文献   

17.
意象浅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初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意象中两个成分“意”与“象”在创作中的关系以及在创伤中的独特魅力。由于意象与象征、原型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本文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将经济落后的省区和经济发达的省区相比,两者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水平上。一般来说,经济落后的省区在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存在有误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会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担心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剥削会影响共同富裕;担心富人的财富越来越多会引发社会危机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艺术     
"意象"即"表意之象".它通过"象征"或"浪漫"的手法,实现"立象以尽意"之目的.故意象又有"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之区别.象征意象在于暗示,浪漫意象在于表现.相对而言,西方艺术偏于象征和暗示,中国艺术偏于浪漫和表现.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是两种不同艺术形态之反映,它们均为"表意之象",即"意象".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语言奇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是应着力转换的。本文以一些中译英实例说明文化意象在传递原作精神、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文化意象传递常用的一些方法——直译法、直译 注释法/直译 意译法、意译法等,强调译界人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