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学在官府”,史书都由史官写成。相传孔子根据鲁史记《春秋》修成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春秋》,实开私家撰修史书的先河。对我国后来史书分官修和私撰两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修《春秋》目的在于通过对春秋历史事件的评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司马迁曾指出:“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  相似文献   

2.
历代史官与修史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篇学术资料.其中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古代史官的起源和职责,介绍了从秦至清历代史书编纂与修史机构的发展状况,可供史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实录》记载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最后一部实录体史书。其编纂的过程,同历代实录一样,存在实录不"实"的问题。《清实录》编纂中的曲笔主要有粉饰性曲笔和受权力所迫的曲笔。实录的编纂制度和史官自身缺乏直书精神是造成史官曲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古代史官不等于史家,其职掌不应与史学工作混为一谈,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决不是历史学的功能。谈到我国史学的发生发展,不能不提到先秦至明清所形成的一套系统完整的史官制度。如前所述,我国自甲骨文开始就有了成文的历史记载,而后,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我国是重视历史记载最早的国家,也是保存历史记载最完善的国家。我国史学有这种世罕与匹的成就,与历代史官继往开来的笔耕不辍(当然也包括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的编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下称《汉志》)系依据《七略》改编而成,且有所创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书目。它的产生,开创了利用官修书目在正史中编撰“艺文志”的先例。对于这类书目,郭沫若有中肯的评价,指出:“历代史书多有‘艺文志’,虽仅具目录,据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话语:中国古代官方史学连续发展且十分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自古以来如此的文化景象,已为历代学人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正像草原的蒿草虽绵延繁茂,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们分别于何时萌发、怎样生长,甚至并未感觉其独特性的存在。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史的专门著述也多谈到一些官修史书,但并未将之置于与私修史对等的地位,更未将官方与私家作为两个修史活动的主体而探讨其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已经相当重视史记,国君每有言动,即有史官加以记录。“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①天子“动财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②这种记载反映了西周及其以前的情况,“王者”即天子是有史记的.据孔颖达的解释,左史书动、右史书言为确,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是。当时各诸侯国直接遗留下来的文献十分罕见,现存文献中关于各诸侯国的历史记载极其简略,据此以推,各诸侯国似乎尚无史记。春秋时期,不仅周天子继续保留着史记传统,而且诸侯国也陆续产生了史记。关于这时诸侯国置史的问题,刘知几已明言之:“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③由此可见,从西周到春秋,从周王朝置史到诸侯国亦置史,经历了一个由上而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素称礼义之邦。数千年来,以亲亲尊尊为特征的礼义始终贯串于我国历代的施政、刑法和教育之中,成为我国历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同时它又是我国历史上沉重的包袱,愈到后来愈成为我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阻力。但是它在形成之初却是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古籍四部编撰的内容和形式都蕴含了大量的编辑思想。经部列为四部之首,与其说是统领作用的原因,不如说是对它"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的认定,传承经学、弘扬儒家的思想十分鲜明。无论官修史书还是私人撰史,史书编撰体裁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历代政治制度类史籍的编写方法都力求真实、客观、公正。子部类目在各古籍分类法中的位置上下动荡,或紧跟经部,或在史部之后,反映出各朝代及目录编辑者对子部书籍地位重要性认识的态度。历代文编的编辑思想集中体现在文籍之内容、文编篇章之选择和对笔记小说的充分肯定等方面。图书形制、不同载体材料以及插图等也都成为表达编辑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官场服饰述论王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衣冠之制的传统.《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商周开始,冠服制度就已出现,以后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与治国之道密切相关的重要制度,历代官修正史,莫不把...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春秋时期史官制度的变迁许兆昌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五霸迭兴,但无论王室还是诸侯国,都没有对各项制度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官制度,基本上延续着西周旧制。就建置看,西周时期的史官称号如太史、内史、左史、外史等,都在春秋时期被王室或诸侯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史学的繁荣与兴盛,得益于官方史学的持续发展。其中唐朝官修正史,确立了中国古代官方组织纂修纪传体前代史的格局,官修正史制度从此确立。但这也对私家涉足此类史书,起到很大的排抑作用。唐朝对北齐、北周亦歌秀一部正史,体现了官方豁达的民族意识,对后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 ,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 ,借鉴往事 ,吸取经验教训 ,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 ,经久未绝 ,从早期的私家修史到后来的官修史书 ,代代相因 ,形成了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再加上其他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 ,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 ,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千年来 ,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 ,一个重要原因就…  相似文献   

14.
唐高宗李治《简择史官诏》中的"操履贞白"、"业量该通"、"谠正有闻"、"灼然为众所推"、"亦恐泄漏史事"五个标准,是我国古代遴选史官的第一个公开标准,是唐以前历代杰出史官优秀品质的结晶,是后来"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说的依据之一。它不仅是当时一个胜任史官的必备条件,也是其后历代史官和史学家修养自身的标准,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书》是曹魏时代仅有的官修“国史”,厘清其编纂过程与王沈的相关度,可藉以略窥魏晋史官初设时期的实相.王沈参与编撰《魏书》的时间很长,但独成其事的时间很短,原因在于他离开曹营投靠晋邦的两面派背景.杨翼骧与叶振华合撰《唐末以前官修史书要录》对王沈《魏书》的评价过甚其实,错误地把裴松之注对其引用的数量和质量挂钩.裴注引群书,取舍标准并非在于批评前人谬误,更多着眼于证史补史.故其引用王沈《魏书》,只在认为与历史不合的几个关键性陈述,才用“裴松之以为”一类按语表态.假如把裴注表明己见的数量当作王沈的论史素质,则未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6.
文学因素在魏晋南北朝史官任用资格中占据重要作用。它是史官选用的标准,也是成为良史的要求之一。史官的文学作品及史书中对作品的选录影响了时人的文学观。史官任用重视文才是文学自觉的反映,促进了社会重文学的风气,对当时及后世的文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史学以孔子为界,可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孔子以前,史学发展主流以记录为主,可称为“记录史学”,史官是唯一的历史记录者,记录分记言、记事两种主要形式。在孔子以后,史学发展主流以编撰史书为主,可称之为“编撰史学”。“彰善瘅恶”、“取鉴资治”成为编撰史书的指导思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相继形成;史官之中出现了记注史官与编撰史官的分工。中国传统编撰史学有成熟早、著述多、历时久等优点;又有发展缓慢、长期停滞、难以自发地进入更高发展阶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8.
对"官修史著"与"私撰史著"两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设定,是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问题。笔者以前贤之说为基础,提出"官修史著"是指官府以一定方式编纂的历史或史学著作。其外延为一切因受到官方命令而编纂的史书。"私撰史著"是指并非基于官方的命令或委托而编纂之史著;其外延为官修史著以外的一切史著。史著修纂主体是否为官方,是区别两者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其历史记载之悠久,史学著述之丰富,史书体例之严密,史官建制之健全,在世界史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从未中断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与西方史学不同的独特的学科传统。这种传统不仅指导过古代学人的史学著述,而且影响着今天史学工作者的思维定势。这种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许凌云我们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历代政府都把记载和编修历史放在重要地位,设置史官专职其事,至唐更发展成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历宋、元、明、清而不衰。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史,不能不研究史官修史制度;研究刘知几的史学贡献,亦不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