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11月,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深圳市东西方人才交流公司总经理陈飞鹏创立了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以下简称服务社),并开拓出一条“企业支持,资源共享”的民间社工机构运作管理新模式。目前,东西方社工服务社拥有一支由14名专家顾问、3名见习督导、4名督导助理、85名在岗社工及14名管理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是深圳市第二大规模的社工机构。  相似文献   

2.
7月16日,深圳首批20名社工见习督导与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及相关的9家社工机构签定《见习督导合同书)》。此举为保障各种资源向本土社工督导人才的倾斜,有效防止成熟社工人才在短时间内流失。  相似文献   

3.
10月18日,广东省中山市首家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在港口镇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将为港口镇内居民提供青少年、长者、家庭服务。中心占地400平方米,设有偶到服务区、服务等候区、多功能室、小组活动室、家庭辅导室、个案室、创意坊等,为镇内居民提供咨询和青少年、长者和家庭服务。中心由港口镇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项目交给专业社工机构运营。  相似文献   

4.
为了让长者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安享晚年,政府已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多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是让服务员为长者提供居家照料服务,同时社工也能为长者提供专业助人服务。这对一些经济能力、生活能力较弱,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较差的独居长者来说,无疑较为适切。梁琼(化名)就是其中的受患者。  相似文献   

5.
5月2日,由中国社工协会主办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推进会暨能力建设培训班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域的先进企业、基金会、社工服务机构代表及一线社工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在致辞中说,举办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推进会暨能力建设培训班,是为了总结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实务经验,研讨各领域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成果;表彰各领域中优秀的、先进的社工服务机构,让典型引路,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联合更多的社会力量,推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尤其要在民族宗教、食品药品安全、司法矫正等领域培育发展更多的社工机构,进行社工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和政策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工机构服务过程中“政府效应”与“专业效应”博弈的困境和行动 Z机构、X机构和S机构由于经费来源、政府支持力度不同,在社工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也有所不同,因而根据各自条件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09,(27):9-10
培育民间社工服务机构 培育发展民间社工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内容。深圳“1+7”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尤其是直接提供服务的社工服务机构。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通过宣传发动、放宽登记门槛、适当提供场地支持等政策或措施,鼓励成立民间社工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09,(27):11-12
岗位开发设置和购买标准 在社会工作试点阶段,深圳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主要以购买岗位服务为主,同时探索购买项目服务。所谓社工服务岗位购买,就是政府开发设置岗位,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人力服务;项目购买,就是政府把需要提供的服务打包成项目,不是按人头而是按服务量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深圳在社工初创时期采取购买岗位服务为主,是一个权宜而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5年7月,陈骋创办了河南省首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绿城社工服务站。5年过去了,绿城社工服务站由只有陈骋一名专业社工发展到目前拥有33名专业社工、5800多名注册志愿者。  相似文献   

10.
社工服务机构近年在广东快速发展,全省已有一百多家社工机构。这些机构是在政府鼓励下密集成长起来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基础薄弱,行业经验积累有限,如何建立社工服务机构的评估机制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是社工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市直社工岗位(指与东莞市市直部门签订服务协议的社工岗位)迎来了新一轮的合同签订期。据了解,目前东莞社工岗位还没有“被撤销”的事例发生,除了每年会新增少许岗位外,总的岗位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合同签订期间,有部分岗位会有变动。有的是服务对象群体没有变化,但用人单位相关职能发生变化;有的是服务对象群体没有变化,A社工机构的社工变成B社工机构的社工;有的是社工岗位数量没有变化,地点发生变化;有的是岗位工作地没有变化,社工发生了变化等。总之,在新的合同签订期间,发生的变动“震动”到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社工、用人单位、服务地点、社工机构等各利益相关方。同样,项目在合同期到期时,也变临同样的“震动”。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与社工同伴聊到深圳社工机构专业价值的话题,一位同伴说到有些社工机构存在专业价值模糊的现象,在与用人单位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具体业务沟通时易妥协,缺乏原则,也丧失了专业权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对社工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可以说社工机构迎来了“卖方市场”的好时机。但是,现实中却似乎仍然是“买方市场”。常常听到用人单位说“这个社工走了还会有新的社工来”,即你不愿意做,我可以找愿意做的社工。社工机构之间往往为了获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以一种卑微的姿态来面对强势的环境,以确保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岗位和项目。  相似文献   

13.
社工机构作为服务型机构的特点已经毋庸置疑,但如何保证社工机构的服务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提供服务的社:[及其所属机构的管理方式息息相关。试想,一个整日处于权威管理氛围下的社工,又怎么会有恒久的服务态度去面对所有的服务对象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推进,社工机构和社工服务蓬勃发展,服务知晓度、机构品牌等越来越受关注.在目前机构发展阶段,社工机构能否运用营销来提升服务品牌和拓展服务受众? 从社会分工角度看,社工机构和社工行业是高度分工的市场经济产物.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和延伸、社会契约精神的发展、社会分工高度精细,社工和社工机构的产生和适用性可以看做是市场化的结果,其本身即为一种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5.
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以“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的方式,开展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这与北京市开展的“一街一站”项目有点类似.但不同的是,每个家综配备了20多名社工,在长者、青少年、残障康复、家庭、外来务工、义工等几大领域开展服务.而北京市“一街一站”项目每个站点只派驻了两名社工,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存在人手不足、经验不足、服务过程中阻力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2,(19):58-59
社工A问:我刚从一线社工岗位晋升至服务管理岗位,作为一个实务经验未必丰富的一线社工,我该如何从一线社工角色转变至行政角色?我能否在担任行政角色时也保持一定量的实务服务?怎样处理?答:中国社会工作的加速发展,自2006年开始至今才6年时间。纵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大力推动,但相对于社会服务扩张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距离。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全面铺开之后,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实务服务所需的社工人力资源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社会服务机构在开展服务时,就更需要一批中层社工管理人员去承担策划和督导实务服务、开展服务团队运营管理、协调及链接社区关系等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导刊》2009,(27):14-15
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初期,政府对社工服务机构的监管是关键性的环节,是确保社工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提升社工服务水平的主要保证。深圳政府主管部门对社会工作的监管、评估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制度建设、审计、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立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积极转换资源配置方式,开发社工岗位,扶持成立社工机构,探索社工、社区、社会三结合,着力拓展社会工作服务内涵,全面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低成本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新路子。目前,天心区拥有基层社会工作人员684名,其中专业社工137人,重点服务8个领域,辐射人群达2万余人。  相似文献   

19.
过度依赖政府“供血”,是很多社工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山东省济南市一家社工机构成立两年后,才拿到了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因为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社工待遇普遍较低,人才流失严重。 如今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考虑到目前社会对社工认知度较低的现实,政府在政策、资金上对社工发展进行倾斜,不仅可以促进社工组织的壮大,也可以避免社工机构的无序竞争,推动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褴以下简称“乐群”)成立于2003年2月,是一间非营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机构本着“立足社会、助人为念、倡导群乐、发展专业”的宗旨,不分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宗教和种族,为广大市民提供专业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并为社会工作人员、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咨询与培训。“乐群”现有专业服务员工66人;内置机构有社区服务部、城郊服务部、青少年服务部、长者服务部、资源发展部等。“乐群”在进步提高的过程中,已凝聚、锻造出一种“乐群精神”,这是助人自助、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