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惩恶扬善的软标尺,在人类历史上与人朝夕相伴、如影随形。尽管中国志代礼仪典籍浩如烟海,道德律令比比皆是,但却没有一部真正注明什么是道德责任;“文革”十年,我们又使人性政治化了,“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乃至是生活的全部。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力图寻找他人的所谓“政治错误”,以显示自己的“革命立场坚定”;同时又担心他人抓住自己的某些“把柄”去“表忠心”、去“献茶”。于是人心慌慌,造成了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人人自危、个个诚恐、貌合神离、互相防范,从…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蕴含“自我与他者的对称性”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智慧,要求我们以不偏不倚的观点去进行道德思维,从可普遍化视角中去理解和考虑每个人的利益。道德信仰涉及自我与他人的承认关系,道德行动表面上关系到促进他人的利益,但在实际上也有利于促进行动者自身的幸福,人们情愿“道德的生活”正是“为了承认而斗争”。道德信仰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有赖于道德语言能否被人们熟练巧妙地运用,也需要对道德思维的认知方式与认同模式进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人生法则”是道德标准,或者说是道德法则,人们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态度和生活。而且实际上它是一种宗教信仰,人们坚持按自己的信仰行事,决不去违背它,“人生法则”与土地法相像,人们无论如何也要遵守。所以,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生活似乎失去了久已习惯的秩序,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了校正道德生活座标系,建立道德生活新秩序的迫切要求。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道德生活座标系。人们的道德生活座标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实践经验长期积淀的产物。它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极大的广泛性。人们用它去评价社会道德生活,去确立对待社会道德生活变化所采取的态度,去指导自身的道德言行。因而,人们对待道德  相似文献   

5.
马云华在《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三期发表“现代建筑管理的伦理研究”一文认为,伦理学是从道德意识的角度去研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它的宗旨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以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认为道德回报的理论依据是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德福一致”是人们的内心愿望 ,也是社会公正伦理秩序的基本要求 ;道德活动主体动机的超功利性与道德社会回报的功利性并不矛盾 ,不能以功利性否认道德回报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回报与道德境界有关 ,多层次的道德境界包含着对利益的不同追求 ;道德的行为不仅是美的、高尚的 ,而且是有用的 ,可以给道德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简单否认“以德谋利”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革命导师论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什么是道德呢?这是个道德概念问题,也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问题。列宁说过:“哲学常常在词的定义等等方面纠缠不清,牵涉到一切范畴”,因为人们对道德概念的认识不一致,所以便常常引起争论。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随着时代和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都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他们认为,道德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8.
郑庄公新论     
根据《郑伯克段于鄢》,人们一致认为郑庄公阴险、虚伪、狡诈。其实在《左传》有关他的全部记载中,他尊王重礼,具有较强传统道德意识,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再以辨证观点分析“克段于鄢“,得出结论:郑庄公驱逐共叔段是为势之所迫,撵出姜氏乃一时之气,所以说郑庄分即不阴险狡诈,也不虚伪,他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以此可见,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全部史实出发,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才会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益是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作用发挥赖以依存的前提。脱离了利益的道德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伪道德,假道学”,甚至是“反道德、反人性”。道德存在的合法性或者说我们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是人们正当利益的保护神。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要深刻反思道德的本质与特征,正确认识道德与利益之闻的基本关系,努力克服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中存在的“去利益化、泛道德化、道德神圣化、机械化”四个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斯宾塞的国家政治观、伦理道德观和自由观是在其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应该扮演分配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尽可能少地干预社会生活,保证人的“同等自由”和自由的社会生活;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他认为“同等自由”是它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下实现人的“同等自由”即最大幸福才是符合道德的;他的自由观是指实现“同等自由”,实现人的个体化和完全自由,这必然伴随着人的完全道德和生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体现为制度的正义性、合理性、道德性与规范性、可操作性相协调统一的制度伦理 ,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基础和公共理性生长的基点 ,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秩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由此决定了制度伦理在扭转“道德失范”、社会道德重建过程中是必须先行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道德教育中的良心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有良心”来赞誉某人的道德行为,用“没良心”去谴责某人的非道德行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教育,一定要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良心观,培养从业者高尚的职业良心,唤起每个公民负责任、讲道义的公共良心。  相似文献   

13.
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尖锐批判,他认为康德所主张的义务优先、道德至上的方式是对真实人性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并非唯一有价值的生活,在现实中也根本不存在完全遵从先验道德法则的圣人,只存在有着丰富情欲和主观意愿的经验个体。因此,伦理学的关注核心应从“我的义务是什么”转到“我应当如何生活”上来。威廉斯的批判并非“稻草人谬误”,而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现实向度及其作用的理解仍旧不够深入。尽管康德得出的法则是先验的,但是通过对自我和他人义务的强调以及付诸理性的道德信仰,使得这种先验法则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在经验世界中有着重要的范导作用。道德义务与现实生活并不是彼此否定的对抗性关系,义务无生活则空,生活无义务则盲,两者应当保持一种适宜的张力以实现和解。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方式的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方式可以梳理为五种类型。这些道德教化方式表现出 ,“德治”是实现民众教化的基本方式 ,“孝悌”观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其实质是教育人如何去“爱”人和“敬”人 ,将家庭“孝悌”伦理视作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可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统一和一元 ,但也造成了“孝悌”观念泛化的流弊  相似文献   

15.
学校道德建设初探张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生活已成为人们必经的生活阶段和重要的生活领域。因此学校道德也应同家庭、职业、公共生活道德一样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  相似文献   

16.
“绿色生活”是指从本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改变以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重新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是道德高尚、行为文明的体现。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信息,它引导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恢复和落实正确的宗教政策,各民族信教群众充分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 但是,由于十年内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和歪曲,社会道德风气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某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冲击,外来的各种文化因素又泥沙俱下,令人眼花缭乱。这样,有些人认为,要改良社会道德风尚,抵制各种邪恶东西的腐蚀,还得回到宗教那里去,主张以宗教信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他们认为,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是“一致的”,可以并行不悖。这就把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重新提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在世界文坛也是一位文学巨匠。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对女性的看法是守旧的、遵循传统观念的。如果说他对女性的看法确实有所进步,那么他只是在男性霸权内进行了改革。他对女性的看法仍然与当时的道德伦理观一致。他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反映真实的生活情况,而狭隘的社会观念和莎士比亚本身是男性的事实,使在他刻画女性人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视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贺麟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旧中求新”。旧道德的具相外壳是必须破除的,但其深邃处有合理有“质素”。这种“质素”是道德建设的“基石”。贺麟从被人们公认为“最腐朽”的“三纲五常”中开掘出了“单向的绝对的爱”这一质素,并认为它同西洋最可贵的近代精神相通。同理,中国儒家的“诚”、“信”、“仁”及西方的基督教都有其“质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打碎传统的僵死的外壳,而使其内在的合理质素获得了解放和新生。贺麟的“质素”说为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对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40年代的贺麟是唯心主义者,他没有论及经济基础的变革对道德转型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理查德·道博是世界著名的伦理学家、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不久前,他在全美著名的《美国哲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文章,标题是:《道德、公平以及我们可以要求人们什么?》。此文可被视为美国伦理学从群体伦理学转向个人伦理学、从关注道德原则转向关注道德实践的重要信号。 理查德·道博论述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按一般的公正和道德原则对每个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他认为显然不行。他把两个不同的道德问题区分开来,一个是“什么是道德责任?”一个是“我们自己能向人们和我们自己要求什么样的道德?”前者是一个道德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