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基本范畴之一,它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它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无为”的含义就有多种:在本原论中,“无为”是指“道”的自然性(即无意志性);在发展观中,“无为”是指静止(“静”),不变(“常”);在认识论中,“无为”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内心“虚极静笃”的状态或境界等等。本文所拟欲分析和阐释的是“无为”在老子管理思想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传统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只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表层含义,君主侯王们“帅以正”的榜样行为,才是其深层意旨,也是老子的真正用意和苦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洋洋五千言,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阐述和发挥。但什么叫“无为”?是否能从其字面意义解释成“不为”、“不做”、“无所做为”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理解“无为”,就既有违于《老子》的本旨,又抹煞了它骨子里的积极精神,还会进而否定它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老子》“无为”的精义不是“不为”,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即“善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老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世界违“道”特点的解读及其提出的建构理想社会的政治、思想、军事主张的考察,认为同“无为”一样,“有为”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而老子的“有为”思想既为当时的政权建构提供了一个政治理论框架,又为此后道教修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无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的“道”,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无为”,则鲜有人注意它的概念范畴,往往只是把它与“道”联系在一起,或将“无为”与“道”相提并论,或用“无为”取代“道德”。《老子》一书的核心并不是“无为”而是“道德”。可能有人会说,《老子》所谓“道德”,正是“无为”的别名,“道”即“无为”。我们认为,正是这个含混的命题,才造成哲学史上有时将《老子》的“道”与“无为”当作同—概念使用的错误。另外,关于“无为”的实质,历来的理解也有较多歧义,不少学者将“无为”理解为“不做”,“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8.
胡适以“西化”著称,但他思想上其实传统渊源甚重,老子道家思想是这传统渊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胡适认为老子为孔子所继承的“大过人处”:一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二是“倾向于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念”。三是“无为的政治理想”。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辨析老子思想对胡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围绕着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等管理观念和原则,笔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强烈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入世哲学;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的无为管理模式,同现代管理科学的自动化管理思想十分贴近;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观。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述特别是其管理思想的论述,就其主旨而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老子,以其“无为”思想而著称于世。然而,有些人将其“无为”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老于思想的本意,而且在现实中也危害甚重。本文联系老子的“自然”法则,对其“无为”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通过顺从民心、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少私寡欲等一系列观点,蛤“无为”限定了条件。其实,老于所言“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条件下的“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其中尽管带有某些消极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有些学校仅仅将素质教育看成是轰轰烈烈地开展一些活动,这是一种不良倾向。产生这种不良倾向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学校存在着一种“作秀”思想、浮躁心态和迎合心理。作者认为改变这种不良倾向的办法之一是提倡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4.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探讨了历史上道、儒两家“无为”论的相互关系,认为儒家“无为”说只是“援道入儒”,为儒所用而将老子“无为”儒化的结果。并引证《庄子》、《墨子》、《淮南子》及《老子》原著,证明老子“无为”原义是要求排除经世治国中的个人目的与私欲,而并非主张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说只是历代经学家们对“无为”范畴的曲解。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既有着重大的影响 ,又面临着种种误解和曲解。从切实理解老子无为学说的本意出发 ,对与老子政治哲学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老子无为思想与“人君南面术”、阴谋术、愚民哲学、黄老之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 ,从而对老子提倡无为主义思想的政治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 ,老子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恍惚” ,老子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不争” ,老子政治学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老子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小国寡民”。但是 ,在多核心中 ,“人”处于核心的核心 ,其他核心都围绕这个核心运作。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治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水利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老子以水观道,主张人类的行为要尊重和遵循“道”和事物的原初或原本状态,体现的是一种遵循自然、宽容平等、物尽所用的和谐法治思想。《道德经》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道家哲学的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是老子天道思想的现代表达;黄河高质量发展是老子人道思想的实践路径。黄河治理中要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天人合一”,要善用“无为之有为”和“有为之无为”思想来指导黄河治理,以“谦下”和“不争”来进行黄河治理责任和权利义务的配置。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老子辩证法再认识与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理论框架,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了新的理解和发挥,认为老子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的思想,并且具有了“度”的思想,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最后对老子的“不争”、“无为”作了积极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