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文福  王占琦 《理论界》2006,(4):154-155
丧葬习俗是俗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模式。本文拟从祖先崇拜、宗法制度、风水信仰、儒家的孝道观、道教佛教与丧葬禁忌的关系来阐析丧葬禁忌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直苴这个典型彝族村落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者的葬礼、尤其是对其中大量禁忌事象的描述,分析禁忌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对于了解和研究民族社区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论述了各种语言禁忌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生育禁忌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有迷信也有经验,属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无论是对神灵崇拜的敬畏心理,万物有灵的趋吉避凶心理,还是由事物间相似的主观联想而产生的感应心理,都已成为习俗性的规范,像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它制约并胁迫着人们遵守它,维护它,继承它.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01,22(2):75-77
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 ,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数字是重要的文化语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会让人联想到幸福、长寿、灾难、死亡,也让人产生或喜好或厌恶的情感.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禁忌.透过数字禁忌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它所折射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具有久远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而且它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约定俗成,又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本文采用以字(词)证史的方法,考证《说文解字》所蕴涵的以下古代特色丧葬文化内容:对死亡的界定;对人死的称谓;丧葬的方式;丧葬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齐鲁地区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且繁琐的各类服饰习俗,其中,丧葬服饰习俗是体现了齐鲁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对齐鲁沂蒙山区、淄博与潍坊地区、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丧葬风俗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地方志文献记载,可以总结出齐鲁民间丧葬礼仪中的各种服饰习俗:生后寿服的讲究、子女亲属孝服的区别等,解读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古人对生命的崇拜、传统哲学思辨五行五色色彩观中丧仪的尚白情结以及民间对于佛道教等教义的信仰等等。  相似文献   

9.
10.
元杂剧中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蕴含着丰富的丧葬文化。从元杂剧可以看出元代汉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无论居丧墓葬还是扫墓祭祀都彰显出特定的风俗礼仪。举凡入殓、停柩、下葬、遗嘱、奔丧、吊孝及其服丧守孝、挂纸烧钱、培修坟墓、酒饭祭奠,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元杂剧丰富多彩而又鲜活的文化底蕴,于此丧葬风俗不难窥视中国孝文化的具体承传与表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藏族禁忌文化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特征以及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藏族的禁忌文化一方面来自宗教,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原始性、自然性、民间性和宗教性的特点;它所折射出的许多优良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对优化生态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3,(3):107-119
本文从闽台在历史上都曾是移民社会这一特定背景出发 ,指出在闽台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移民的“原乡”和“本土”认同、移民的拓殖性格、移民的社会组合方式 ,以及闽台的特殊历史遭遇和现代化发展等 ,是闽台特殊社会心理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这些主要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 ,对当前现实仍然潜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对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 ,是进一步深入认识闽台社会 ,把握社会行为的一项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丧葬古歌是仡佬族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仡佬族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等伦理思想.古歌在规范仡佬族葬仪的同时,发挥着抚慰族群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王丽颖 《理论界》2007,(5):107-108
禁忌是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中,甚至在同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禁忌的差异。本文通过运用中西民俗文化中的大量实例,对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的一些禁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鲜明的对照和生动的比较。文章最后指出,禁忌存在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的禁忌能保障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消除和减少跨文化交往可能带来的误解和磨擦。  相似文献   

15.
丧葬活动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但因语言、居住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化特质。海南黎族哈应人是哈黎支系中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沿江、沿海和平原地带,其丧葬礼仪独特而隆重,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文化展示、交融、碰撞的平台;是一个民族敬孝尽孝与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传统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莹 《理论界》2009,(1):138-139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程度的指示荆,也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古代希腊人达到的高度的城邦文明同样也体现在丧葬仪式上.他们不惧怕死亡,而把死亡当多另外一种生存的方式.他们重视丧葬礼仪,以为只要妥善安置死者生者才能得到安宁.这一切都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向往和平、崇尚自然的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鹤泉 《人文杂志》2013,(1):97-106
东汉丧葬赏赐是国家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国家为适应丧礼实行的需要,规定了两个等级序列.这两个等级序列是确定丧葬赏赐对象的依据.由于赏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同的丧葬赏赐,即固定的赏赐和特别赏赐.东汉国家丧葬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玉匣、棺具、衣衾和赙赠.东汉国家还为亡故者赏赐葬地.但葬地的赏赐不受赏赐物品的等级序列的约束.葬地赏赐是为了表彰亡故者生前的勋劳,因而,在东汉的丧葬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党项族的婚姻形态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早期他们流行群婚制度。迁入西北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汉族婚姻文化的日益侵染,党项人的婚姻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普遍,其次是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并存,再次是族际婚姻较为流行。此外,还有一种婚俗,主要发生在西夏中后期,也就是某些喇嘛教派别僧侣的初婚权。西夏的葬俗有羌俗、汉俗、佛俗三种。内迁以前,主要实行羌俗;西夏成立后,主要实行汉俗和佛俗。西夏的墓葬等级明显与西夏阶级结构相呼应,皇帝陵墓和贵族官僚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形制严整、陪葬奢侈,平民墓葬一般面积狭小、形制简单、陪葬稀少。  相似文献   

19.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20.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极具特色,几乎存在了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藏族葬俗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葬式种类齐全的三大特点。藏族葬俗的形成受诸如民族信仰、民族间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种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