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杰弗里·乔叟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该作品首创了英雄双行体,为乔叟赢得了“英国诗歌之父”的美誉。作品一方面通过戏仿西方传统中的一系列典型二元对立层级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让弱势方对强势方施加权力来颠覆组合中的权力层级关系,还以更多细节打破各元素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突出组合的不稳定性,最后通过模糊概念元素之间的边界来彻底解构二元对立层级结构,呈现意义的“自由游戏”和“不可判定性”,展现了乔叟在文学思想上超越同时代(甚至后来数个世纪)的独特性与先驱性。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一以贯之地汲取诸如罗素等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思想,酿成了他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王小波的“独创”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民主、自由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的缺失亦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3.
《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虐恋意在对权力进行揭露和解构,广义的"权力"包括男权,用性别视角来分析,在《革命时期的爱情》的虐恋关系内部,女性并没有从男权之中解放出来,即性政治存在于具有揭露和解构权力的作用的虐恋关系之中,这说明王小波对权力的解构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4.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对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小波在观赏达利绘画时产生了强烈共鸣和写作的冲动,王小波小说经常呈现达利式图像,达利对于权力话语的戏谑,他的柔软的历史观、对性的意识与情感也对王小波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充斥着“捆绑”和“鞭打”等诸般“虐恋”表象和形式要素,但却不是以表现“虐恋”为主旨的“色情作品”,而是以类似“虐恋”活动爱好者和参与者的游戏和狂欢的写作心态,揭示现实权力关系架构和运作中施暴一方强加于受害一方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屈辱,“虐恋”表象反映的是“施虐/受虐”实质,受虐的身体对应着受控的主体,因而从身体叙事这一特殊角度呈现出主体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成功塑造了两个叛逆者形象 ,王二与陈清扬的叛逆故事一如他们的罗曼史 ,大胆、机智、别具一格。他们各自鲜明独特的个性 ,是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政权力自身的矛盾性 ,即行政权力“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的分离、行政关系与行政价值关系的不同一、“公共意志”与“权力意志”的冲突 ,行政权力就具有了双重的规定性。一方面 ,行政权力具有执行性、管理性和领导性的权利规定 ;另一方面 ,它又具有合法性、责任性和服务性的义务规定。权利特性与义务特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是行政权力两种内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70年代时,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出现了所谓的“帝王般的总统”。造成了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极需调整的客观形势。国会在国内舆论和最高法院的支持下,通过改革和立法来限制无限扩张的总统权力,旨在恢复两个部门之间某种最有利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9.
“出轨”是凌叔华20世纪20年代作品的重要主题,《酒后》与《花之寺》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两篇小说在“出轨”的发生、对象的选择及夫妻之间的性别权力博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出轨”揭开美满婚姻表象下个人隐秘的情欲流动,凌叔华的这两篇具有互文性的“出轨”小说,在书写具有现代意义的夫妻日常家庭生活的同时,也呈现了中上阶层男女在新婚姻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权力博弈与自我形象塑造,让后来的人们得以窥见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家庭”中交叠传统与现代的性别关系与情感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力图从《伤逝》题目入手,来阐释鲁迅先生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伤”与“殇”之间关系的深层挖掘,来展现《伤逝》创作所体现的深刻性和隐喻性。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成功逆造了两个叛逆者形象,王二与陈清扬的叛逆事故一如他们的罗曼史,大胆,机智,别具一格,他们各自鲜明独特的个性,是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曾借助对公开行刑与“全景敞视监狱”的描述,展现了视觉形象与权力之间长期保持的两种关系——“形象作为权力的中介”和“形象作为权力的对象”。在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在充溢着后现代气质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形象一权力”模式正愈发彰显:视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统摄主体的权力核心。然而,形象在“解构与建构”、“断裂性与连续性”、“去深度与寻求深度”等方面所根深蒂固的悖论又暗示了形象同语言文字之间难以消解的强大张力,从而提醒我们去关注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及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重大事项决定权与监督权并不是在法理上完全独立的宪法和法律职权,而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所享有的“集合性的国家权力”的具体权能内容,因此,重大事项决定权与监督权各自的正当性依据是相互统一的,相互之间的权能区分主要在于各自的事权内涵不同。在处理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过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应当具有同等的法律拘束力,应当将这两种权力作为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所行使的“集合性的国家权力”的重要权能内容,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职权的性质来正确地构建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之间的宪法和法律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权力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微观权力论”,用“力量关系”的术语来思考权力,把社会机体层次化、结构化、权力化,通过考察微观层面渗透着权力效应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在宏观上把握社会中各种权力关系(结构)涌现和演变的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的压抑。福柯用力学术语研究权力,批判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在方法论上的静态模式,用微观权力揭示社会发展的“自组织”的动力学,这恰恰反映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唯物史观。福柯的“微观权力论”的“一总三分”的特征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一总三分”的特征融会贯通,显示了唯物史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王小波为代表的知青作家进行的文革书写与作为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代表性文本《黄金时代》,为研究知青文学文革书写的另类写作提供了典型性范本。通过对此书写中挑战权力机制、挑战公众话语、挑战文革思维、挑战文化秩序四个层面的分析,将挑战文革荒诞性的书写紧密地统一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这对研究王小波的文本价值和知青文学的书写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通过民族志研究展现了一个央企内部宏大的科层架构,进而讨论了科层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央企”员工群体与运行机制,以及传统伦理关系如何在科层中运作等问题。从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路径出发来讨论科层治理之下的文化实践,有助于推进对央企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巨型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有三种模式 :竞争、控制、平等 ;两种性质 :压抑性和生产性。作者在小说中 ,对压抑性的权力关系作否定、贬抑的描绘 ;对生产性的权力关系作肯定、赞美的描述。贝娄的小说通过揭示男女知识分子之间的权力关系 ,突出了这些女性人物本身的知识品格和职业道路。  相似文献   

18.
权力问题是贯穿福柯思想的核心问题。传统权力理论未能正确理解权力关系与支配关系,导致将权力视为占有之物,将权力分析局限在政治与法律系统内,习惯从宏大性、否定性、压抑性上来理解权力,特别是传统权力理论始终未能将权力从行为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未能将权力看作是活生生的多种"力量"的竞争消长过程。福柯通过一种"微观物理学"的权力机制拆散、肢解、分割、打碎、解构和冲毁了传统权力理论,揭下了权力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视权力真实的面孔。在福柯那里,权力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力如何实施和运作;权力关系是一张复杂的、多元的力量关系图,是动态、循环的技术与策略。权力无处不在,不是因为它有特权能把每件事强置在它那无敌的统整之下,而是因为它无时无刻,在每一点上以及点与点之间的每一个关系上被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9.
选取“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中的公司为调查对象,收集202份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农户五种权力使用对农业企业信任、关系承诺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信任农户显著正向影响公司对农户的关系承诺;农户对公司不同权力运用对公司信任及承诺农户产生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专家权、参照权和合法权与信任之间正向关系显著,奖赏权和强制权对信任的负向关系显著,专家权与关系承诺之间正向关系显著,参照权、合法权与关系承诺之间正向关系并不显著,强制权与关系承诺之间负向关系显著,奖赏权与关系承诺之间关系不显著,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建议农户在和公司合作中,可以使用媒介权力和非媒介权力来协调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可使用农户专家权、参照权和合法权来培育公司对农户的信任,避免使用农户奖赏权和强制权,而提升公司承诺农户则可以使用农户专家权,但应用中尽量避免使用农户强制权。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主体建构的研究在近年全球建制化权力都在不断强化互联网控制的背景下,受到学界愈加密切的关注。 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野出发,试图通过对百度贴吧“李毅吧”自 2004 年建吧以来的主体叙事和自我构建的历时性分析,来勾划李毅吧吧友聚合群体的身份政治史,并以此来揭示中国互联网身份政治与媒介技术、社会权力关系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 文章认为,李毅吧的从粉丝、反粉丝、“屌丝”到“小粉红”的聚合群组变迁过程,展现了中国网络用户聚合群体主体性建构从赋权主题的网络主体性自我构建向治理术主导的主体塑造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过程可被视为中国网络主体建构的一个典型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