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积雪草 《社区》2011,(36):61-61
父亲搬了新家之后,在小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开了巴掌大小的一块田,从此他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田里除草、施肥、捉虫,给小小的田,圈上漂亮的篱笆。  相似文献   

2.
去年暑假,母亲要我帮助父亲收割水稻。因为割下来的稻子要打捆挑到指定的地方脱粒,工作量很大,所以必须将打稻机搬运到田里去,而在水田里拖动打稻机一般是两个人干的。由于分田到户时肥田瘠田要搭配,所以我家的稻田都不是连在一起的。收割完这里的稻子后,又必须将打稻机背到几百米远的另一处去。  相似文献   

3.
继母的账本     
一她对亲生母亲并没有印象,母亲离开家的那年,她还太小,两岁,是没有记忆的年龄。与父亲一起生活到5岁,便有了继母和一个大她3岁的哥哥。继母开了一家水果店,同父亲的感情似乎很好。那时,父亲在一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早茶     
杨永平 《老友》2010,(6):43-43
父亲总是起得很早,每天公鸡拍打着睡意浓浓的翅膀,扯开嗓门打出第一声啼鸣时,父亲已经将铜壶里的水烧得涨开了笑脸。火塘边,父亲取茶、抖烤、冲水……每个步骤都做得认真细致,每个环节都庄重  相似文献   

5.
    
我家地基高,爸爸担心调皮的我摔到外面田里,在房屋周围砌上一堵矮矮的墙。我安全地在墙边玩耍,我伏在墙上,观看田  相似文献   

6.
水中的蓝天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农民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  相似文献   

7.
曾子行孝     
曾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跟着父亲到田里于活,锄草时不小心把一棵瓜秧给铲断了。他的父亲曾皙看到后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曾子劈头盖脸打去。曾子经常听孔子讲孝,心想假如逃跑的话,父亲打不到会更生气,那怎么能说是孝呢?于是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被父亲一棒子打下来,当场昏倒在地。  相似文献   

8.
岚县政协副主席田嘉禾、杨梅兰夫妇十几年如一日细心照料88岁的父亲,使人深受感动。年已花甲的田嘉禾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早晚要向父亲问安,一日三餐亲自将饭菜端到父亲面前。父亲一生爱吃鱼和甜食,他隔三差五地满足老人的要求,每日清早专门到豆腐房买鲜豆浆给父亲喝。  相似文献   

9.
插荷     
何文生 《社区》2012,(29):49-49
村旁有少许荷田。 一些田里的荷,零散.多不过两尺.大概去年没挖尽,今年又没肥打理.自生自长的。有人管的,茎四五尺,叶簸箕大,塞满田。莲蓬松皮赭。稀疏。当初的花,想必少,也散,没阵势,顶多作点缀。点缀有必要。也应该.对于这碧绿。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眼神     
张华梅 《老友》2012,(1):42-42
父亲在电话中说,母亲的眼神越来越差了,有好多次,都把别人认成了我。 怎么会这样?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眼神一直很好。记得小时候,母亲去田里锄地,我也跟着去。那是一大块玉米田,母亲锄过的地方,野草、野菜全部被锄头锄掉了,而那些嫩绿的玉米苗却丝毫未损,没有了野草的羁绊,似乎长得更加欢快。见母亲锄地很有意思,我闹着要锄,  相似文献   

11.
雨凝 《社区》2012,(14):51-51
父亲种了一株稀有品种的兰草,数年未见开花,每每希望又每每失望,于是更加精心地侍弄,浇水施肥,以寄希望于下一年。 工夫不负有心人。长久的等待之后,那株兰草终于芬芳吐蕊,幽香袭人。父亲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语无伦次地说:“花儿开了.真的开了!快点回家来看花儿啊!” 我答应下来。 父亲种的花儿开了,养的鱼长大了些,买到新鲜的果蔬,总会给我打电话。有了高兴的事儿.父亲总喜欢找人一起分享,我就是一起分享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赖晨 《山西老年》2013,(5):30-31
在莫言通向文学高峰的攀登中,他的大哥是其引路人之一。管贻范、高淑娟夫妻生了八个孩子,养活了三男一女,即管谟贤、管谟芬、管谟欣、管谟业(莫言)。管谟贤比莫言大12岁,他是1943年出生的,莫言是1955年生人。管谟贤小学毕业考初中第一年没考上,父亲很生气,命令他到田里锄草,夏天,让高淑娟送饭给他吃,中午不准回家。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除了玉米就是高粱、豆子,人像掉在井里一样。从此,他发疯似地学习。1963年,管谟  相似文献   

13.
青鸣的家在北方一个小镇上,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在镇子上开了第一家澡堂。以后,同学都叫青鸣:澡堂老板家的儿子。  相似文献   

14.
正邓夏秋是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新雨讲师团"(由市少儿图书馆主办)的电影导师。她以自己独到的视角、丰沛的细节把"电影和书"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里。2010年前后,课改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学校里全面铺开,"课程开发"首先推出。所谓"课程开发"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编教材开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笑声     
母亲年轻的时候性格开朗,她的两个嘴角微微向上翘着,总给人一种微笑的感觉。她经常和姑姑们开个玩笑,引她们笑上一阵儿。左右邻居家有红白喜事,她总要去帮忙,缺少的东西,只要家里有,她一定拿去。她把我们穿小的衣服,洗干净送给乡下的亲戚。家里的大事都是父亲做主,母亲只管下班回来,做家务带孩子。甚至,她把父亲好喝酒的习惯说成是父亲的一点爱好,就是在那生活困难、冬天她连头巾都没有的日子里,也从未因父亲喝酒吵过架。母亲今年76岁,性格突然变得固执且自以为是,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管。整天不出门,老想以前的烦恼事,脸上没有一丝笑意,整天…  相似文献   

16.
我的双亲     
文英 《社区》2005,(3):57-57
人一过40,突然之间好像领悟了很多东西,对平时轻视的、漠视的都重新有了认识和理解,让人突然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也多了很多责任,生活一时间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父亲今年62岁了,母亲比父亲小5岁。父亲是个厚道人,老实了一辈子。母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可以称作是女强人了,她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而父亲则心甘情愿地在母亲身边做配角。父亲家里兄弟多,哥6个,没有姐妹,爷爷奶奶在那个穷山沟里能把他们都养活得壮实高大,我一直认为是个奇迹。母亲和父亲是属于青梅竹马那一种,父亲16岁的…  相似文献   

17.
母爱如山     
我家住在一个“鸟不拉屎,乌龟不上岸”的穷山村。我家中很穷,为了供我们姐妹二人读书,父母起早贪黑,拼命地挣钱,可家中有时还会“揭不开锅”,别人家的大鱼大肉,我家从未有过,就是吃鸡对我们来说都是屈指可数。上初中时,我在学校寄宿,难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很匆忙。那天,学校又放假了,我回到家中,看见父母那瘦小的身子在田里忙碌,忙放下书包想去帮忙,“雪儿,你别来了,这里水挺冷的。”妈妈见我要下田,忙中抽闲对我说。“没关系。”我下了田,田的水寒气透骨,我抬头看了看妈妈,她的嘴唇冻得发紫。“雪儿,你今天在家吃晚饭吧。”我刚忙完就想…  相似文献   

18.
麦收的记忆     
芒种一过,田地里肥肥的麦穗逐渐饱胀起来,宛若分娩前的孕妇,充实而丰盈。放眼望去,那连成一片的金黄给整个大地涂上了一层富庶与华贵。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麦收就是一场"战役"。为了赶在天黑前把大田里的麦子收割下来并拉到农场里,全家人常常要起个大早。那时候,父亲和母亲拉着架子车,带着捆麦子的绳子,扛着杈子,我则紧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加班饭——几个馒头、一包咸菜、几个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历书     
《老友》2003,(6)
父亲年近花甲,在乡下种了一辈子的田。他文化不算高,也不爱看什么书,但在他睡房的那张老式条桌上,却永远整齐地摆放着一叠厚厚的历书。小时候,在我不识字前,每每父亲拿出历书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些什么时,我都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待父亲写完便吵着要看历书封底的猪狗牛等属相图。后来上小学了,我对历书的兴趣渐渐转为中间的记事栏。  相似文献   

20.
老家只剩下老父亲和那幢老屋了。我知道,孤独会使老年人加快衰老,何况父亲还多病,我好说歹说,父亲才同意进城来住。可没几天,我就发现父亲的气色越来越坏,在我那狭窄的房间里,他整日焦躁不安。一天,我中午下班回家,却发现父亲不在,四处找寻不着。黄昏时,父亲突然回来了,脸上有了些喜色,他说他沿着一条街一直走下去,终于走到了有田野的地方,他在田里与当地的菜农拉了很久的家常。父亲喘着气,唠唠叨叨数落城里的不是,说成天呆在家里守着个电视机像个哑巴,谈城里人很冷淡,对门对户不说话……几天后,我终于挽留不住,父亲又回乡下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