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康娟  俞安愚 《科学发展》2013,(8):41-49,85
知识具有外溢性,其可以使落后地区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相关的知识溢出成果。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区县是否存在知识的高地或洼地?城市内部的知识溢出效果如何?根据区域知识的存量属性及其与邻近空间的相关性,分析知识的空间溢出,并基于技术相似度定量分析区域间知识的关联性,建立了5种知识溢出模式。对上海市17个区县的知识传播的溢出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知识溢出依赖于科技投入,而周边地带的知识溢出呈现基于开发区以点带面的模式,其中徐汇区、闵行区、浦东新区作为科技投入以及开发区创新的优势地带,对周边的知识溢出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上海市知识溢出结构分析,对解决现存问题和推动上海科技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峥 《城市》2012,(1):35-39
一、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城市是具有一定空间形态的经济集聚体,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的基本特征.生产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经济社会对空间集聚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空间城市化是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集聚效应的过程.而集聚效应的产生又依赖于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最优的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可以产生最大的空间集聚效应.相比小城镇发展模式而言,从集聚形式、规模经济、"增长极"作用的角度来看,大城市、城市群发展能够发挥集中集聚优势,代表着空间结构演变的发展方向,在规模经济方面优势明显,更是现代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未来5~10年,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并建成全球城市的关键时期。上海应充分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致力于打造与全球城市地位和能级相适应的国际一流商务商业区。目前,在上海的东西两翼正在崛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虹桥商务区两大商务商业集聚高地。从中长期看,世博园区与周边区域是上海未来打造国际商务商业区的重要载体,也是具备国际经济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亚太地区经济资源配置和管理中枢的战略空间。世博园区与周边地区开发的空间范围:以世博园区(世博国际商务商业区)为核心区域,以浦东三林、后滩、卢湾滨江、黄浦南外滩等世博园区周边地区为辅。明确世博国际商务商业区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内涵:以商务、商业为重点内容的服务业,其中商业是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商务为商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两者融合发展体现出城市高能级的综合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曾群华 《城市观察》2014,34(6):61-66
人口空间动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是同城化区域间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解构人口空间动态维度主体的基础上,将人口空间动态的诉求机制与动因机理架构于更低交易费用的利益诉求之上,解析人口空间动态的模式选择,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动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人口流动与合理分布的策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同城化态势下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因机理,为同城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学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都市圈大都市阴影区的GIS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都市阴影区是由于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因集聚、辐射作用的不同组合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落差现象。本文介绍了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利用Huff模型、K-means聚类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划分了都市圈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2012年都市圈的"大都市阴影区",总结出了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界定"阴影区"和"半阴影区"的方法。研究发现: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定量、直观地界定大都市阴影区和半阴影区;京津冀都市圈的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的西北和西南两翼,京津冀自然本底条件和区位差异决定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的空间不均衡性,国家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人口和产业快速向京津等沿海地区集聚,政策、交通、经济要素和产业结构是造成京津冀都市圈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大都市阴影区的消减对策应依据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外围区域和阴影区三者关系来制定。  相似文献   

6.
付云鹏  郜健 《城市》2021,(12):57-69
笔者利用区位熵方法对2006年-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 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最后,笔者提出利用产业集聚促进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 C A)和探索空间数据法(ESDA)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空间上对其集聚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出经济实力、经济品质和经济结构三项主成分,评价得分和空间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表明:经济实力上,全局与局部相关性均不显著,成渝两城市极化明显,缺乏区域副中心城...  相似文献   

8.
刘炜 《科学发展》2009,(8):91-97
伴随着服务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所关注的热点。外商对上海投资持续增长,伴随着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入驻,上海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区域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超过一定限度,产生了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现象,现代服务业集聚区(MCBD)模式应运而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调统一规划、功能配套、形态新颖和生态环保,打造产业高地和城市名片。存量优化和资源整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思路。联合开发模式,确保了开发区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刘升学  谭军红  徐华 《城市》2011,(3):6-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公司等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区位选择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这种区位选择的累积与延续所形成的经济发展与空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秩序,即经济空间秩序。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就是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在不同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空间秩序的状态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高向东  吴瑞君 《科学发展》2013,(3):58-71,26
上海常住人口密度呈“四级阶梯下降”态势,中心城区人口向周边区域扩散,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不同年龄结构人口居住空间出现分化,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外来常住人口呈现“市少郊多”和“西高东低”格局,境外人口空间集聚明显。上海人口空间移动,对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应根据上海人口空间移动和不同类型人群需求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平衡发展、均等服务、持续发展、高效利用”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对公共资源配置进行合理规划,促进人口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世博园区及周边区域是上海城市未来不可多得的发展空间,必须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功能开发,而综合开发的关键在于定位标志性的区域核心功能,同时兼容其他多元功能。在与其他全球性大都市发展趋势的横向比对研究中,提出了上海世博园及周边区域后续开发有关核心功能定位的两种方案,一是顶级中央商务区(CBD),二是国际化的中央活动区(CAZ),并分别对两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丁玲  千庆兰  李土金 《城市观察》2013,27(5):130-138
区域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镇经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广州市花东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GIS可视化及问卷调查法对该镇物流企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花东镇的物流企业目前存在产业关联性不强、物流企业集聚效应有限、企业对外联系较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其特征归纳出镇域物流业的三种发展模式,即政府主导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机场带动发展模式和跨国公司带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未达到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应承担的水平.上海中心城区可借鉴东京都23区的做法,成为承载全球城市四大功能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实现产业及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集聚质量的提升;郊区新城要加快吸引人口流入的步伐,实现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能力升级,逐步成为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4.
杨叶 《职业时空》2009,5(1):9-10
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集聚不仅是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途径.也是高科技产业的区位特征。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机理,分析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焦聚的特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齐骥 《城市观察》2013,27(5):113-121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产业规划旨在提供一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路径设计。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极是城市设计与文化产业规划中重要空间载体,它以文化产业中心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新城区等不同形态为空间组织方式,以"增长极理论"为基本工具,旨在通过倡导一种融纳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设计、区域开发的空间表达思想,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林 《城市观察》2012,(6):114-123
对研究样本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紧密相关;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但这一特征有逐步缓解的态势。基于此,应在发展理念、政策引导和行业分工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地方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索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以期对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这一谜题有所助益,对经济发展现实有所启示和借鉴。探讨的方式并不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理论分析,而是以长三角为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一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后期以来(1970年代至今)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就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经验实证分析,观察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讨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政府参与、控制和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式,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许正林 《科学发展》2010,(7):96-102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步在上海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角色,但是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分析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目前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类型等问题,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如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不足,同质化严重等八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3个解决要点,即重新整合规划创意产业集聚区、强化孵化意识突出孵化功能、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以促进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贺传皎  李江 《城市》2007,(3):15-18
近些年,在我国许多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如果忽视了产业集群在高强度物流下隐含的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那么集群就难以持续发展.随着"十一五"的到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逐步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力求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就对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降低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破坏,以科学的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空间集聚存在不同的尺度,城市区域作为当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组织是一种大尺度的集聚。经典集聚理论、模型以及相关扩展性实证研究为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提供了方向性的暗示。这种集聚在本质上是聚集力和分散力动态组合的一种空间结果,其中,分散力的增强对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核心区域-外围区域间共享的区际外部性逐渐增强;核心区域的拥挤效应进一步加强了经济活动向外围转移的倾向,最终促使部分经济活动突破地区边界,在地理邻近的地域之间形成更强的空间依赖,呈现出大尺度的经济集聚。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经济性为发展城市群、促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障碍,这对政府在打破行政割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加强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方面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