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国宏 《社区》2011,(36):41-41
“饽饽”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我曾多次在东北地区的满乡品尝过“饽饽”,至今想来,都觉得唇齿留香。满族的“饽饽”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柞叶饽饽、牛舌饽饽、同心饽饽、清明饽饽以及酸枣糕、淋浆糕、五花糕、盆糕、发糕等。  相似文献   

2.
关东发糕     
刘锴 《社区》2012,(20):44
东北的"饽饽"是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美食。在东北的"饽饽"系列中,有一个重要的"成员"一直受到食客们的青睐,这便是东北独一无二的民间美食——关东发糕。东北大平原盛产玉米。精选籽粒饱满的玉米磨成面,过箩筛出粗麸,将筛出的细面掺入白糖、蛋清、酵母和适量  相似文献   

3.
怀宁贡糕是安徽省怀宁县传统名特产品,由当地"三粒寸"糯米加工制成.怀宁贡糕糕色洁白,糕片厚薄均匀、搓推似牌、曲卷如纸,质地柔软,香甜适度,酥松可口.怀宁县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霜雪期短,适宜种植糯米.本地产"三粒寸"糯米("三粒米并排才有一寸长"之意),该品种糯米口感松软甜腻,适合做糕点.怀宁贡糕主要原料有"三粒寸"糯米、芝麻油、白砂糖,佐以橘饼、核桃仁、红绿丝等辅料.  相似文献   

4.
重阳糕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说明重阳这天,人们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还要吃糕。为什么要吃糕?因"糕"与"高"同音,取个吉利。《五  相似文献   

5.
康乾时期,来到中国的燕行使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是研究该时期满族的珍贵资料。在燕行使眼中,一、满族人的姓氏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此时满姓正在向汉字姓改变。二、满语满文曾一度兴盛,但从乾隆晚期开始则出现被汉语言文字替代的迹象。三、一般满族人"丰伟长大",相貌因家族而异,没有统一特征。四、与汉族相比,满族人"少文"而"淳实",有时也因特权而有些霸道。五、满族禁止虐狗,禁止捕杀乌鸦、喜鹊,也禁止坐西炕。六、满族很重视子弟教育,通过设立各种学堂为子弟读书骑射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满洲坟忆旧     
太原新南门外有个满洲坟,是我曾经生活过30多年的老街巷。它的来历距今有二三百年了。从1644年八旗军队攻占太原城开始,满族人先是在太原城西南角构建了"满洲城",后定居于此。1886年,太原城被汾河的大水淹没,城内的旗人又在城东南角修建了"新满城"。而位于首义门(新南门)外的荒地,则成为满族人的公共墓地。既然是公共墓地,为什么又变成居民住宅区呢?据史料记载,满洲坟有地298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  相似文献   

7.
双皮奶     
我的姨婆非常喜欢做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她会做九层糕、南瓜糕、双皮奶……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姨婆做的双皮奶。双皮奶的做法很简单,要准备的材料有:一大碗牛奶(400ml左右)、蛋清两只、白砂糖两勺。具体做法如下:先把  相似文献   

8.
老东北饽饽     
飞飞 《社区》2013,(6):56-57
老东北根本没有点心这么一说,要么就叫干粮,要么就叫饽饽。一进冬天,女人们就开始张罗,牛舌饼、煎饼、黏火勺,这些东北特色的饽饽真是一样都不能少。  相似文献   

9.
李远江 《可乐》2008,(4):68-69
招民垦荒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百万满族人有九十多万"从龙入关"。此时的东北,"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中原地区由于战争,人口急剧减少,土地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气候寒冷的东北对关内农户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要守卫这块"龙兴之地",必须驻军,驻军就需要有军粮。无奈之下,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  相似文献   

10.
在朝鲜朝的文化一心理结构中,潜在的关于满族人的“社会集体想象”比任何客观经验都更加牢固,更具有塑造力与包客性。《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满族人形象实际上是朝鲜人同满族人数百年历史交往中无数次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其中有一些客观的知识,但更多的,尤其是在情感领域中,都是那些产生自独特的心理原型的“虚像”。如果说,老稼斋之前的燕行使者从未在朝鲜朝关于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的文本丛林中迷失方向,那么,从老稼斋开始,随着朝鲜朝关于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的先例文本所带有的对于满族人的“质”的规定性的逐渐丧失,朝鲜人将不得不探索新的认识满族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新时期三明精气神的解读,明确"开明、清明、文明"关系,构筑三明精神的框架—"一棱三明十二义",极大充实了三明精神内涵,并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典型示范加强三明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弘扬"三创"精神,推动"三促"工作,从而树立"开明创新、清明正气、文明和谐"三明形象.  相似文献   

12.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今年4月4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源于夏代,原意平治。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清明自古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唐宋盛行。原意为“顺阳气”,民间用以招介之推母子亡魂。《永嘉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绾柳作圈缀花于其中,置小儿头上。昆明也有“清明插柳于门,儿童亦以柳为冠”的记载。宋伯仁《清明插柳》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据说唐末黄巢发动农民大起义时,规定了“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清明日…  相似文献   

13.
清明果     
潘珊 《老友》2010,(4):47-47
清明时节,在南方仍保留着吃清明果(又称清明团子)的传统食俗,这一习俗尤其在江浙沪一带很盛行。原料:糯米粉、大米磨成的粉、馅、艾草。  相似文献   

14.
(一)制薯片糕:将鲜薯洗净、煮熟去皮,捣烂加入适量的芝麻、桔皮末等香料,用长方形木板模具刮成薄片,晒干即成。这样制成的薯片糕用油炸后,其味酵香而甜,是精制的副食品。(二)制薯粉丝:将鲜薯洗净、煮熟捣烂加水调成糊状,再加少量明矾,搅拌均匀,然后通过钻有小孔的制粉瓢,从孔中流出成流体粉条,放开水锅中.  相似文献   

15.
铁成 《新天地》2017,(5):46-47
"每天吃到父母做的饭菜,是一种福气" 微信圈子有各种晒,有晒美景的,有晒美人的,而我晒得最多的,是我父母做的美食. 我父母是江苏徐州人,做得一手好面食.我们家因此三天两头有好吃的,一会儿是韭菜盒子、一会儿是葱油小饼,还有豆沙蒸包、枣馅儿饼、各式发糕.至于包个饺子、做几个烧卖,或者来几碗手擀面啥的,对我父母来说,那更是小菜一碟.记忆中,我打小就没瘦过,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富态",都是因父母的一双巧手而来.  相似文献   

16.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出生于世家望族,先祖杜预,是晋朝赫赫有名的镇南大将军,编纂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祖父杜佑,更是唐代三朝宰相,声名显赫。家世渊源使杜牧素有远大抱负,而正当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他人排挤。在清明大家纷纷祭拜祖先时,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无法仿效祖先建立功业的心情,自然是愁不堪言的。全诗的结构、意境都是围绕这"客愁"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5午前同事聚会时听刘师傅说,赵登禹路安平巷里有卖干豆面丸子的,我不免喜出望外,抽空从快到五环的双泉堡住家,倒了两次车赶到那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很多老话,往往是总结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因此运用起来格外准确,譬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之类。但是也有一些,尽管也是集智慧之大成,在某种程度上,对很多人很多事,早已经不再适用。比如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对于杂志业来说,就是大谬误。实践表明,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一年之际在于秋。  相似文献   

19.
丝路     
《源流》2010,(24)
老隆牛筋糕是广东省龙川县饼食糖果厂商标注册的拳头产品。采用优质糯米、白糖、麦芽糖、陈皮糖、花生油等原料,沿袭传统工艺和革新技术研制而成。糕质韧软,色泽透亮,富有弹老隆牛筋糕  相似文献   

20.
又到四月清明。清明,风和日丽,百草萌发,万木争春,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今文人墨客见景生情,吟诗作词,留下不可计数的佳作名篇,读来韵味无穷。在众多的佳作名篇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脍炙人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语言隽秀,情景交融,深入浅出,令人身临其境,堪称千古绝唱。清明,是人们缅怀先人进行祭扫活动的时节。描写古代清明扫墓的诗词自然比较多,也不乏名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