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焖茭白     
知味 《社区》2011,(30):40-41
当我第一次听到茭白这个名字时,不禁感到有几分陌生,也有几分好奇,茭白为何物?油焖茭白好吃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相关典籍,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在《赠渔翁》中说:“草衣荷笠鬓如霜,自说家编楚水阳。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  相似文献   

2.
同学老李今年六十有五,退休在家四五年了,今年春节过后,忽自远方归来。我问起他这次回乡可否多住几日?他不禁深为感慨地说:“回来就不走了。去年我就在家乡附近一个矿区给人家打了一年工。”我听后带有几分埋怨地说:“那你为啥一次也没来过?就连个信息也没有?”他语气沉重地说:  相似文献   

3.
师:瞧,谁来了? 生:苏娜! 师:(课件)我有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我分一分吗?今天我们就来帮苏娜分糖果(出示课题:分糖果)大家可以用小圆片来代表20块糖,动手分一分。(生动手) 师:一边分,一边想你是怎么分的?再想想,你分了几次?最后每人都分到了几块?  相似文献   

4.
甲:(垂头丧气地走上来)乙:忙!哈哈,怎么了?甲:快别提了,我都要冤死了。乙_:不用问,一定是没考好。甲:你说说,我考得那么好, 他们却总说我,我冤不冤哪!乙:那你考了多少分?第几名?甲:100分,第一名。乙:那就是家长的不对了,考  相似文献   

5.
年段过关成绩排名一览表初稿出来了。 早上,遇到刘老师。她问我:“去复查了没有?”“没有,其他班查得怎么样?”“也有查出几分,有时名次就差那么丁点儿,零点零几分。”刘老师劝我说,“你也不去查一查?”“年段过关不过如此,何必太较真?不查也罢。”我无法绕开年段过关,但我不能因此而患得患失,不能太在乎这年段过关的名次。否则,就可能“穿起了新鞋,还走老路”,又走进应试制度的死胡同,把学生当作考试的工具,把学生当作沽名钓誉的筹码。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6,(5)
前两天,我和同事吃饭时讨论起工作午餐问题。一位年轻同事说:有没有免费午餐,是中西公司文化的一大区别。我提出异议:”我也在中国工作过多年,换过几个单位,但我怎么从来没有吃过免费午餐啊?”不料,我却遭到另外几位来自中国大陆年轻同事的围攻:“你那都是什么年代的老黄历了?时下的中国,只要是白领工作,公司不提供免费午餐的恐怕不多了?”那位从午餐辨析出中西差异的年轻同事甚至说,如今不提供免费午餐的中国公司,大概都很难招到或留住人才。我由此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各类单位时常出现的“分鸡分鸭”的  相似文献   

7.
我有些教中学的朋友,他们认为划分词类应以词的意义来分,从语法上来分类说不清楚。借此,我想说点看法,与之商榷。 我准备谈以下几个问题。 A.什么是“词类”?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词汇单位和语法单位。语言中有各式各样的词,它们是可以分类的。  相似文献   

8.
考试后     
试卷发下来后,我一看,91分!怎么向爸妈交代呢!我心里越来越害怕。想了再想,还是下定了决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说就说,大不了吃一次苦。回到家,爸爸问我:“今天考得怎样啊?”“优。”“多少分?”“91分。”“什么?91分!今天不许你看《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9.
4年来,教过我的老师有好几位,但我最喜欢的是李老师。记得有一次,语文小考,我只考了76分,老师说要家长签字,我心里挺紧张。爸爸会不会打我呢?我两眼盯着试卷发呆,突然,我眼前一亮,考试卷上的"76"分,改  相似文献   

10.
狡猾的狐狸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5群猴子,每群都有12只。他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如果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平均分,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占便宜。有一次,这60只猴子一共摘到了250个桃子,按照惯例,这些桃子应该平均分给每只猴子,可是这该怎么分呢?每只猴子该分到几个,又会余下几个呢?这可把他们给难住了。正在这时,一只狐狸走了过来,他假惺惺地问道“:碰到什么难题了?是不会分吧?我来帮你们分吧,一定让你们满意。”正一筹莫展的猴子们听狐狸这么一说,马上就答应了,同时还嘱咐狐狸,一定要平均分。狐狸一边答应着一边装模作样地数了一遍摘来的桃子,又数了一遍…  相似文献   

11.
角色交换器     
“呜……”丁奇哭着跑到爷爷的房间里。脸上有五根红红的手指印。“呀,我的乖孙子!谁下手这么狠呀?”爷爷摸着丁奇红红的脸蛋,心疼地问。“呜……是爸爸打我!”丁奇哽咽着说。“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打你?”爷爷生气地问。“因为……爸爸说我没考好,才考了70分。可是……以前我只能考60分!”丁奇委屈地哭起来,“爸爸说他同事的孩子成绩都比我好,怪我没努力学习,呜……”“乖孙子,别哭了,咱们以后好好学习,让爸爸刮目相看!”爷爷哄着丁奇。“爷爷,爸爸以前也当过小孩吗?”丁奇突然问。“是呀,你爸爸小时候可调皮啦,简直和你现在一模一样!记得有…  相似文献   

12.
本次作文大赛的13题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从本次作文要求来看,作文题目空出来的前半部分已被限定只能填写国名或国家联盟的名称,也就是“你”所指代的内容,是“我”所要倾诉的对象。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和“说”字上面,为什么“想”,“说”什么?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几个关键问题:“你”确认为哪个国家或国家联盟?为什么想对你说?既然想要说,肯定有一种情感和观点要交流,是什么样的情感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我家养了几条小金鱼,还没养几天,就撑死了,你说可惜吗? 下午一放学,我背起书包下楼,爸爸在楼梯口笑眯眯地对我说:"我们去买几条金鱼吧!"我仰起脸说:"好哇!"  相似文献   

14.
孙源 《新少年》2011,(Z1):60
你说我为啥就那么爱看书?几乎一分一秒都不愿离开它,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记忆最深处的童年时代,就是看书。因为有了书,我就觉得童年充满了乐趣。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三年,我刚满十五岁,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全中国的劳苦人民,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没有几天,连队指导员把我叫去说:“小刘同志,你当‘伙头军,好吗?”当时在我们红军中常常幽默地管炊事兵叫“伙头军”。可是我那时还不懂这个,一听就炸了,执拗地说:“不!我不当伙头军,我要当红军!”指导员笑了,他  相似文献   

16.
笑话与幽默     
计算收成从前,一位老汉面见县官报告灾情。县官问:麦子收了几成?”老汉回答:三成。”“玉米收了几成?”“两成。”“棉花收了几成?”“两成。”县官大怒,说:“有七成的年景,你还说是灾年,想欺上吗?”老汉听完县官的指责,换了口气说:“我活了160岁,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灾荒年呢  相似文献   

17.
正大家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给予是足够多了,但在精神生活上的给予又有多少呢?难道我们不应扪心自问吗?偶而看到的几件小事,令我惊愕,让我担忧,不禁要问:做父母做长辈的到底应把孩子摆在什么位置?我有个同事的孩子上小学,那天孩子向他要钱,说学校要组织去野游。我的同事给了50元钱,孩子嫌少。大人说:"50元还少啊?"孩子说:"臊不臊死个人,50元也  相似文献   

18.
何来迷魂药? 我们单位有位快退休的老大姐,跟我关系很熟.我确切地告诉您,她的年龄是54.8岁,离退休就差几个月了.我估计她这时候考虑比较多的问题大概是:那点儿退休鑫该怎么安排?退休之后能业余做点什么?那天,她一大早就打电话到处找我,说:"老白,你出来一趟,有急事找您帮个忙."我问她:"干吗?您让蝎子给蛰啦?这么着急找我干吗?"  相似文献   

19.
正我曾经是爸爸妈妈惟一的孩子。他们爱我,宠我,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可是,我有时还是感到有点孤单。所以,当妈妈告诉我她怀孕的消息时,我简直高兴坏了。我想,你长得和我会有几分相似呢?我们会不会总在一起玩儿呢?因此,你出生后,我是多么喜悦呀!  相似文献   

20.
我说:二刚有“一分呆气、二分怪气、七分灵气。”为何?这是二刚给我的印象。 我认识二刚,缘在美学研讨会上,那时,他还在镇江国画院工作,观其小品,形态活脱,笔墨灵动,颇为迷人。再观其人“平头粗服、行为木讷”,确有几分书呆之气。他常自嘲曰:“百无一用是书生”,既知无用,又何必读书呢?岂不呆乎。 再说二刚的怪气,他不但文怪、画怪、人也怪。最近我读到他的近作,《百步楼藏品》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