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胡茂全 《社区》2011,(33):62-6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拜英雄,英雄的故事来源于电影。看露天电影成了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方式。 城里人去电影院,买一桶爆米花儿、两杯汽水,随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变幻时而热血沸腾,时而如歌如泣,时而缠绵哀伤。  相似文献   

2.
李青 《新天地》2015,(2):24-25
日前,一部由徐克执导的3D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勾起了人们心目中那个多年的"杨子荣"情结,一家老中青三代进电影院看杨子荣活捉座山雕,追忆往昔,几成盛况。算上这部电影,作家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已经先后被改编为一部现代京剧、两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1957年,曲波的这部《林海雪原》出版,曲波在开篇献词中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小说有虚构,但是70年前的东北剿匪战场上,英雄杨子荣确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艺谋突然“失去”了合作伙伴巩俐和国外投资後,张伟平出现了,他慷慨自掏腰包让张艺谋拍片,并迅速从电影外行修炼成高手,写下2.5亿的《英雄》票房神话,开创了中国电影“制作-营销”新模式,成为中国电影梦工场的最大“买家”。2005年,张伟平和张艺谋一起联手高仓健,打造艺术大片《千里走单骑》。  相似文献   

4.
张慧 《百姓生活》2013,(6):58-58
今年是《朝鲜停战协定》签署60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份协定几度“被下岗”,朝鲜对待它的态度因时而动,一时弃如蔽履,一时又视若珍宝。于是,它似乎成了朝鲜跟国际社会打交道的一个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5.
抹不掉的电影情结 提起过去看电影的事, 肥西县董岗乡60多岁的农 民董光锁目光中充满留恋。 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到 90年代,农民最快活的事 儿,就是看电影了,有时  相似文献   

6.
"内部片"一词对许多五六十岁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特指特殊年代不公开放映的电影,或是外国电影,或是被禁的"供批判用"的"问题"电影。在那些年代,能看上这类电影,往往是一种身份与特权的象征。而所谓中南海"内部电影",就是西楼大厅所放映的电影,专供中央领导人同机关干部看的来源复杂、种类繁多的电影。  相似文献   

7.
被采访人:李丰,社会学硕士,明尼苏达州。刘寓:你在美国看中国电影吗?李丰:电影院只要有中国电影上映必看,比如《卧虎藏龙》、《英雄》、成龙的《80天环游世界》等。有点给自己人捧场的意思,特希望中国电影有好票房。但中国电影在美全线上映的毕竟少,所以有时也在家看DVD或VIDEO录影带。还有一些其他的机会,比如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等组织定期放中国电影,还有各国留学生发起的国际电影节,由各国学生组织选送本国电影在校园里放映,介绍给其他国家的同学。刘寓:DVD或录像带是租的吗?李丰:可以从影像店租,刚下线的,大概是3美元左右吧…  相似文献   

8.
文生 《山西老年》2014,(9):26-26
前几日,在朋友的书房里看见一摞"小人书",一下子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一分钱租上一本书,能美滋滋地看上大半天。最难忘的是下午放学后,和几个小伙伴围靠在大树下,津津有味地看"小人书"的情景。"小人书"里精彩的图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当时的我们,时而雀跃,时而感伤,时而热烈讨论,时而争执不下。这样热烈的场面直到暮色苍茫,对面河岸上响起了妈妈们高亢的呼喊声时才会结束。  相似文献   

9.
电影《英雄》是中国新世纪商业大片的代表性作品,其情节布局的缺陷一直为人们诟病。运用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katharsis”阐释,对电影《英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缺陷进行分析,探讨英雄悲剧性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应遵循的艺术规律,以启示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英雄史诗电影塑造英雄的面向和特征出发,以《嘎达梅林》和《角斗士》为例,比较中西英雄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的异同,可以揭示中西民族精神和文化异同。在英雄人物基本的道义品德、遭遇结局上,中西电影塑造英雄人物的套路是大体一致的,差异在于西方英雄偏于神性和个人化,中国式英雄偏于群体性和超越本己性。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六代"电影导演成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实质上"第六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不像法国新浪潮、"第五代"那样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运动."第六代"不只是一个"代"群,它包含了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落.在精英文化、主流话语和市场经济的三重压力的挤压下,6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对"第五代"建构的文化屏障的突破中呈现出一种飘泊者的电影主题冷峻、执拗、悲剧人生和自我放逐.而7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却是以回归和皈依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对主流电影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皈依.  相似文献   

12.
《美国队长》是美国漫威影业公司制作的好莱坞英雄电影,《英雄》是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英雄电影代表作。两部影片虽然文化环境不同,上映在不同档期,但所描述的人物,都是在战争背景下,由凡人变成英雄。不过,由于中美导演的电影理念差异,影片所体现的文化观念重点不同:《美国队长》以科幻主题,突出美国式的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暗含典型的美国主流文化观念;《英雄》则通过功夫场景,高扬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电影《英雄》的解读,从阶梯式英雄人物的出场模式、异彩粉呈的英雄色彩、英雄内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论认为,只有胸怀天下,为了天下和平统一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14.
电影《霸王别姬》处处隐含着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解构,具有将英雄还原成普通人的倾向,并形成了文本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对电影《霸王别姬》所含意义进行重新阐释,主要从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英雄/凡人观念、传统英雄/关人观念,以及对传统同性/异性恋观念三个方面的解构来评述。  相似文献   

15.
畸小山 《北京纪事》2011,(11):76-80
看艺术电影这件事就这么一下了发生了 多年前的小录像厅、盗版影碟的泛滥,在电影院大萧条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热衷类型片、文艺片的电影青年和影迷,其中有些人后来干上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还有些人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比如贾樟柯、宁浩等。如今电影院又重新繁华起来,但是能够看得到的好电影依个屈指可数。作为一个地道的影迷,我不得不经常蜗在电脑前看电影。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一直存在着。为了达到扼杀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他们费尽心机,用尽伎俩,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时而以武装干涉为主,时而以经济封锁为主,时而以和平演变为主,时而又各种方法并用。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电影从十九世纪末诞生之日起,一直以它无限的魔力吸引着最广大的观众,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电影逐渐摆脱了游艺、杂耍和戏剧的附庸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几十年来,凝聚着人类聪明才智和无比创造力的电影艺术,如众艺之星光焰璀灿,耀人眼目。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下半期,即无声电影后期,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作为这门艺术的基础的电影文学。此后,历经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电影文学以其独立不倚的身姿跻入世界文坛,并在现代、当代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8.
电影产生的年代正是西方心理学蓬勃发展之时.电影理论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电影研究者就是心理学家H·门斯特伯格,1916年他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先运用心理学研究电影艺术。从20年代开始,电影心理研究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大致包括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两大类。前者涉及电影知觉心理过程和观众生理心理反映,如知觉、记忆、预期的规律等;后者与所谓观众深层心理过程有关.一、电影接受与电影观赏(一)、电影接受的涵义电影是电影创作者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包括认识、评价、情感、构思等等,用摄影机拍摄的一系列连续…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民族电影(故事片)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故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达到自己的鼎盛期,但是在今天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态场域中,似乎成了一只独立在"十字街头"的"孔雀",一度产生了某种困惑.比较云南民族电影在"十七年"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两个时期的创作实践,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云南民族电影(故事片)在身份确认、性别取景和文化主体的选择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与当前时代变迁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是值得肯定的,电影文本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是深刻隽永的,并逐渐被广为开掘出来.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在南线战争爆发之后,一大批反映战争题材的军旅小说异军突起,彰显出军旅小说的独特品格和重要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其文学理念还是题材内容,无论叙事风格还是审美品格,都因其对于"英雄是人"、"军人是人"理念的重新确立而展示出全新的风姿。由完美英雄走向伤痕英雄、由阶级英雄走向民族英雄、由正统英雄走向民间英雄,成为80年代战争小说英雄塑造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