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征收个人所得税历来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思想。我国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有自己的法规依据。必须完善税收调节,彰显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枉法仲裁罪的主体只限于民商事仲裁和劳动仲裁中具体参加仲裁的仲裁员,不包括这些仲裁机构中的其他人员以及参加其他仲裁的仲裁员。该罪主体由于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不存在与滥用职权罪或受贿罪发生主体竞合的问题。对该罪罪状应予修改,应取消“依法承担仲裁职责的人员”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是由不同知识偏好的法理学者共同塑造的,因此也不会有惟一正确的法理学的定义和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在法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也体现在法理学的研究中。晚近十多年来,社科法学的研究兴起,并且与法教义学形成鼎立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教学研究热度也在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4.
现代仲裁制度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与诉法并列的解决纠纷、争论的"第二方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1994年公布的仲裁法,不论是行文措词,还是实体规定都存在可以商榷和有待完善之处.本文拟从法律监督的角度谈谈仲裁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理性化有着反向而行的两个进程:一方面要对社会进行理性建构,另一方面要对社会进行魅力(chrisma)祛除,即要解构卡里斯玛情结与泛政治主义、泛道德主义、民粹主义传统。社会理性的重构一方面要继续启蒙理性未竟的事业,另一方面要构建哈贝马斯式的沟通理性。鉴于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法理学本科教学要承载起培养理性法律人进而通过法律人职业的广泛社会参与性与实践性引导社会发展走向理性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从法理学的角度看,法律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规则体系,还是一项动态的社会过程和一种社会改造事业.社会诉求与实际需要使得社会工作成为法治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使社会工作与法的结合成为可能.从社会工作的法治背景、法的社会功能的拓展以及社会工作的法治属性等方面对社会工作进行了思考.把社会工作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管理制度看待,强调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法治功能,并结合社会法学派思想探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社会工作实践进行法理学思考的意义.总之,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实践着社会法学的理念,对其进行法学分析有利于扩展法学研究的领域及其视野.  相似文献   

7.
法理学必须为部门法立法,为应用法学的发展,为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理性思维的形成,提供基础理论指导。而规范法学恰恰是法理学最正宗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是对部门法学最有帮助,最有指导性的,并最终使中国法理学从政治权力依附下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法理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重视知识应用前景、知识背景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从无痛伦理观的视角看,我国本科法理学课程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组织、教材功能的发挥以及立体化方面均存在问题,要实现它的“无痛化”,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方便教材使用者的知识拓展并积极探索特色教材的编写。  相似文献   

9.
孟涛在《法学的性质:技术、科学或哲学?》一文中指出,中国法学目前只是停留在技术化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技术化还有很长的路;社科法学有助于了解中国法律实施的真实状况,有很大的扩展领域和发展空间;法律本身是否合理,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特别是要进行古今中外思想上的深层次对话。鲁楠则从比较法视野进行反思,眼下的中国法学流派之争究竟在争论什么?宋旭光则试图从流派之争的背后问题出发,明晰法理学学科性质并探寻法理学研究的进路。杨天江则告诫自然法理论研究者,出于对自然法理论研究尚未迈过初级阶段的原因,不仅不应介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还应主动避免被迫的卷入。刘振宇对自然法之是否介入当下的学派之争则持另一种观点,现有流派都不足以将带有政治因子甚至于以政治话语为主的泛法律信息转化为法律话语,而自然法理论则可,从而推动形成中国法理学第三种智识。黄涛从古典法学的视角相对超然的审视流派之争,即认为需要适度地超越一种经验性的考察法律现象的方法,探寻人类应过什么样的法律生活,建构何种法律世界,以找到真正支撑规范生活的内在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仲裁立法中对仲裁程序中可否存在第三人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法学理论界对此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践中也是各行其是.本文在分析仲裁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一概无条件的允许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和一律不加区分的禁止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有条件的允许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  相似文献   

11.
效益和公正是商事仲裁的价值取向。本文拟从仲裁的两个价值取向出发,在与2000年版规则对比的基础上,并且参照其他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的做法,全面剖析2005年版规则对追求效益与公正的成功与不足,目的在为人们理解新规则提供参考,并对规则的进一步修改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核心法律文件,在“依法治校”中的重要地位开始显现.但对于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学界仍存在争论,由此造成的实施困难,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发挥.本文评析了学界较流行的“契约说”“自治规则说”“法律说”三种观点,认为应从外延视角、法律位阶视角、特征和价值视角入手,以“大学内部‘宪法’和外部‘权利宣言’“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软法”的定位,来综合评价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3.
主权债务危机近年频繁爆发,引发诸多争议,挑战国际金融秩序。传统解决主权债务争端以谈判协商和合同方法为主、在债务国或债券发行地国内法院诉讼为辅,并非十分有效。近年国际仲裁之复兴,为解决主权违约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尽管在认受程度和法律技术层面等仍存障碍,但因该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常设仲裁法院等国际组织的强力推进,国际仲裁将在主权债务争端解决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陆地区司法实践坚持有效仲裁条款的法律后果之一是排除法院管辖,如果仲裁条款与管辖权条款并列,仲裁条款则无效。台湾地区在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条款不一定无效,且操作上采取仲裁与法院先系属先管辖原则。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更有利于支持仲裁政策的实现,更侧重于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并且为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赋予新意。欲获得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条款效力的有利解释,法院可从区分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和有效仲裁协议的法律后果、仲裁条款与法院选择协议的效力互相独立、探究当事人订立争议解决条款时的仲裁意愿等角度获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仲裁管辖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裁管辖权和法院管辖权的冲突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过程中经常遇到,其原因在于我国仲裁管辖权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当事人对仲裁管辖权的理解也比较模糊。文章对仲裁管辖权的确定和取得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我国仲裁管辖权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仲裁中是否应当纳入第三人制度在理论上历来争议很大。只有对现有的仲裁第三人概念进行分析,并在对仲裁协议效力扩张、合并仲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才能对仲裁第三人的范围予以准确的界定。在我国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十分必要,在建立该制度时应借鉴各国的相关立法及仲裁规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通过对仲裁制度的性质 ,仲裁机构的性质 ,仲裁当事人、仲裁员、仲裁机构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探讨在我国建立仲裁机构责任制度的可能性 ,以便当事人在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被裁定不予执行时有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代理人签订合同是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在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签订的包含有仲裁条款的合同中,当事人对代理行为的效力产生争议时,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认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纯用代理理论去认定通过代理的仲裁条款的效力会得出违背仲裁制度的结论。从仲裁条款独立性的基本价值理念分析代理关系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可以对该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解答,不同类型越权代理行为中的仲裁条款对被代理人及相对人应当有不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19.
"仲裁前置,一裁二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模式在立法之初,为解决我国的劳动争议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传统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弊端突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的仲裁制度向前推进一大步,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部新法并非完美无缺,大量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