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松版和新MEGA的先行版,是国际上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大流派的代表版本。汉译广松版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广松流派(包括涩谷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中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遵从以汉译广松版为基本文本、同时参照新MEGA的先行版和涩谷版的原则。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以外,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卡尔.马克思问题”、“市民社会历史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有无断裂的问题。广松涉提出的“从异化(Entfremdung)到物象化(Versachlichung)的飞跃”,实际上发生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市民社会历史观”涉及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广松版的出版和新MEGA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全面出版,使两者的差异问题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证科学"语境中实现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建构了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要任务的新历史观。意识形态是对生产方式的间接反映,各种意识形式不管多么虚幻,都必然折射出特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性,改造或重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必须从改造生产方式及其现实维度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消解传统社会的阶级意识及其具体形式的同时,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3.
李旭  李应 《社会科学家》2006,3(Z1):9-10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生成、内涵、本质、权力等作了独特的阐释与论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起源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以及阶级分化,由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加工而成;意识形态具有上层建筑和虚假意识两种意蕴;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意识;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权力的派生物,是一种思想权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加写来进一步确定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afte)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概念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优化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诸范畴。以生产力为理论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受苏联教科书时期的哲学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二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实践论四部分。但当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总体性;历史唯物主义被阐发时,是以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而当前学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唯物主义,其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被忽视了。通过阐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揭示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标志,发掘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从而全面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如果以一种社会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可以提炼出人、社会和历史的三重维度.在经验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统摄下,这三重维度在相互交织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由于马克思仅关注到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而漏掉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他必然无法找到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力,而他的批判也就无法上升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9.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构成与发展中占有极具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理论界研究的现状,对生产力理论中的概念、外延、构成要素,及其相关范畴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利于重新认识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容和时代价值,目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城市思想,其从生产方式角度论证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明确指出城市因人而存在,"现实的人"是城市存在的前提,"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动源;同时强调,城市起源于社会分工,资本是城镇化的加速剂,城乡关系是城市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城市思想的论述所蕴含的基本原则,对于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无论是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方面,还是构建城市分工格局、解决城镇化的资本问题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和遵循。  相似文献   

11.
试论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汉语新词语是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和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产物。新词语研究是一个热门的课题。语言学界对新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新词语的界定问题 ,从名称、特点、范围三方面探讨新词语的界定 ,分析了几种名称的利弊得失 ,指出了新词语的六个特点及包含的范围。第二个问题是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主要讨论新词语要不要规范 ,如何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聂锦芳 《河北学刊》2012,32(4):15-22
文本学研究方法力求将版本考证、文本解读与思想阐释及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撇开对具体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过程及其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及内容的详尽考察、解读与分析,只根据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就径直进行概括的做法,而是尽可能地深入到文本内部,展开对具体语境、问题、文献、思想等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另一方面又尽力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即把文本研究理解为单纯的文献资料的收集、考证、铺陈和罗列,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归结为做"历史考证版"(MEGA)的编辑,把"文本学"等同于"文献学",而是更看重在真实而权威的文献基础上的思想梳理、阐发和评论。这一意旨和思路在近年来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中获得了探索及运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思想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就是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性自由"。但古典哲学受其"观念论"影响,看重的是"精神自由",其自由仍然是"虚化"的;古典经济学受其"经验论"影响,看重的是"经济自由",其自由仍然是"物化"的。在二者之间自由还存在一个需要弥合和超越的"张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超越了自由的"虚化",又超越了自由的"物化",进而建构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了自由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有制形态的演进问题一直存有较大分歧,而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以文本为依据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形态演进的本真思想势在必行.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将人类社会所有制形态演进描述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与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与适用范围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存在论与认识论双重内涵,是科学性、建设性、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些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西方社会微观意识形态的分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们未能深入理解宏观意识形态与微观意识形态的关系,混同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功能,并带有明显的扩展意识形态研究视阈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大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关于如何理解和建构唯物史观学术界争鸣一直很激烈,这一问题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解读。因此,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再现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唯物史观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但是其功能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使人对世界产生虚幻意识。这种虚幻意识是由人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不仅作为一种虚幻意识在人的思维中存在着,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我们似乎是主体,但是实际上我们都受到了生存状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中性的含义.本文试图分析隐喻的社会建构性,即剥开其意识形态的内核,并结合博克的"戏剧观"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加以推动阐明.隐喻的意识形态性为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可以推动批评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