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耕合 《天府新论》2014,(4):118-123
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观念,也是一种文化实践,这是由文化的本质、地位、价值、发展的内涵所决定的。文化自觉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自觉,更是对当今时代精神的自觉,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当代中国文化的构建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前提下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大众文化和民众生活层面的自觉,二是在学术文化层面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和世界目前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国的追求,也是当今人类的普遍追求。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面向世界、贯通古今的气魄,一方面要以其他文化中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思路为资源,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建设和谐社会,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即在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并在这一新语境中,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复兴在本质上乃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它需要深刻的精神基础和清醒的文化自觉,需要在自己时代的理解方式中重新表达和复活民族的传统,从中开掘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时代性内容。面对时代的巨大嬗变,哲学应当充分地去体会和领悟这一时代的言外之意,从而为民族复兴进行本体论的奠基,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的思想使命,也是民族复兴的哲学憧憬。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自觉实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生命构建。文化自觉的重心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人文精神建设是文化主体建构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在文化自觉中正视传统文化与多元现代社会的融合,从而消解西方文化的单边主义,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先进文化 ,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为着力点。提高文化自觉 ,应当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自觉担当起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创新 ,要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在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转型中如何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端正文化心态和正视本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民族文化与民族习俗的关系、增强文化自觉和端正文化心态以及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承民族文化入手,对促进民族传统习俗移风易俗的步伐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茂名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提高文化自觉,坚持努力传承创新,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伟 《兰州学刊》2009,(6):162-164
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中国目前的文化处境,文化自觉要求一个文化群体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有能力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努力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并从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审慎地选择适用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所以,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参与到所谓的“现代性”建设中,参与到当代重大现象的分析中去。而文化建设的完善需要以制度的支持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说到底是她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的兴衰存亡.要在世界之林充分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强大的本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发凸显.从十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越发自觉传统文化的价值,基于国内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以及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现状,传统文化可以说是"进退两难",唯有走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明显,中国要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必须处理好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佳结合点就是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本文从这种文化自觉视域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与契合、互补与共融以及互动与发展,并指出不断推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者互动发展的最终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11.
方光华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08-113,163
国学原指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及其所教育的内容,目的是使贵胄子弟接受礼乐文化、军事技能、驾驭技术、政治典章、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成为社会精英。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有所变化,有的认为国学是本国固有学术及其包含的独特精神,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体系,还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研究它的现代学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学在中国重新出现热潮,既是"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又是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求,更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价值互补诉求的反映。它越来越聚焦在中华文明独特的核心理念。国学研究能否深入开展,取决于能否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人类文明已经做出和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乐黛云 《社会科学》2003,(7):116-123
文化霸权主义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 ,认为自己的文化最优越 ,应统治全球 ;文化割据主义禁止讨论其文化可能存在的任何缺点 ,采取隔绝孤立政策 ,畏惧新的发展 ,压制不同意见 ,最极端者就是原教旨主义。二者之间的战争使世界永无宁日。与此同时 ,也在生长一种文化自觉 ,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觉悟到在当前的文化转型中必需承认差别 ,实行文化的多元共存 ,对旧文化进行新的现代诠释 ,了解世界文化语境 ,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提供和证明一套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秩序,即社会活动的组织体系及其规则系统;一个是内在秩序,即为外在秩序提供合理性与意义的价值系统.前者要求的是实用性、有效性、效率等功能性问题,后者要求的是正当性、权威性、神圣性等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是中国社会秩序变迁的内在因素.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铸就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秩序,是无数先进中国人的长期梦想和宏图大志,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北方论丛》2011,(6):119-121
个体是文化的个体,文化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个体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是文化个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个体生成,主要指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之统一的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生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现过程,是已有文化在每个个体中的生成。文化的个体生成包括重复性生成和创造性生成。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个体生成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这就要求对文化建设高潮进行理论诠释。文化建设高潮以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文化普及推广为表征。以高度重视文化功能和价值、文化大师和文化精品、鲜明的批判性、较强的文化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为标志。文化建设高潮的生成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需要开放兼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文化的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6.
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文学研究已经由“内部研究”走向文化诗学。文化诗学的产生实质上是当代文化危机的需要,因此应当以新理性精神为主导。文化诗学应当是文化批评和诗学的结合,它为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达到文化自觉,要达到文化自觉,贵在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把握文化自觉内在物质实践规律,厘清文化自觉内在方法论的两大层次是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文化价值,从文化自觉的理论和方法论视野出发不仅需要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而且需要辩证的思维与视野以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论视野出发既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原则,也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更要做到文化融合科技,创新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1899-1949是以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研究著称于世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闻一多还是一位杰出的古典文学批评家.从1928年8月发表<杜甫>,到1946年6月11日<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脱稿,整整18年,闻一多"躲进小楼成一统",执着地投身于古典文学的批评研究中.闻一多的古典文学批评由最初的杜甫研究扩及到全唐诗的研究,又由唐上溯到六朝、汉魏,直到古诗的源头<楚辞>、<诗经>,兼及<庄子>和上古神话.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的动力——一个布依族村寨文化的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自觉的历史过程,而具体时代、境遇的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文化自觉图景.贵州镇山村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具体情境中揭示出文化自觉的真正动力."内源性"即是该动力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