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边润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记叙文的叙事总有一定的次序,因为生活中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记叙文常常以时间为次序安排材料,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除了这几种之外,还有一种散叙法。什么是散叙法呢?散叙是一种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按照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逐层叙述的写法。这种写 相似文献
2.
滕四方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中国人不仅要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更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每个人生活最密切的就是历法。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其所制定的“农民历”(阳历)是非常合于本身的生活需要的,如把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以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四极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把地球围绕太阳一周,划分为“黄道十二宫”,把每一宫分为两个节气即24节,再分每一节气为3候即72候。(参看附图一) 唯岁时计算是以“日”为单位的,地球绕日一周(360°),并不正好是360天。依“回归年”计算, 相似文献
3.
闵龙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墨经》收于《墨子》,是战国后期墨家学派的重要著述,它不仅在数学、光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方面也是我国古代的登峰之作,其中所洋溢的科学精神和闪烁的深刻见地,值得后人再三回味,更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本文仅就研读其中关于“法”的某些论述,谈几点感受;所述扩及《墨子》的其他篇章,但重点在《墨经》中有关“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康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从“奏瑟”的误注说到“婉言曲达”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对文中的“奏瑟”注解为“弹瑟”(见课本234页注),这是欠妥的。因为“奏”字在这里不是“弹奏”的意思,而是“进献“,“呈献”的意思,与文中“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奏”字用法相同。况在先秦“弹瑟”多言“鼓瑟”,而言“奏瑟”者盖少见。文中秦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这里说的“请奏瑟”不能理解为“请(您)弹瑟”,而应理解为“请(允许我)呈献瑟(给您)”。以上两种解释虽同样是秦王要赵王鼓瑟相乐的意思,但照前者理解则是直陈的命令语气,那样说 相似文献
5.
邵名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一“评点”法是我国古代评论文学作品的特殊的方法,具有以少总多、灵活醒目的特点和探微提要、指点门径的好处。明代李贽评点《水浒》,清人金圣叹除评点《水浒》、《西厢》外,还有《评注才子古文》、《选批唐诗》等,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也是采用评点的方法。这些评点本子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教好学好这些传名篇,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扩眼界,打好古文阅读的基础,而且 相似文献
6.
杨欣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
在这篇短文里,谈现代汉语词汇部分中一个小问题,就是所谓“惯用语”问题.这个问题,依我所见到的,无论是交流教材或是专门讲词汇的书,都没有提到,只有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本第三章词汇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命名为“惯用语”.我们暂时就沿用这个术语来探讨一下这种语言现象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孙敏强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体大而虑周,是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就其文体论与创作论关系而言,正是在论列了各类文体的特性及其发展演变和大量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刘勰构筑了较完整的创作论体系,两部分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创作论中不少理论,也可在文体论中看到其理论萌芽或相关的阐发.基于上述特点,本文试图主要联系文体论,对刘勰“风骨”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尚新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5-13
本文试图回到"爱智慧"的源头,正本清源,揭示"智慧"的基本内涵,进而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哲学"(爱智慧)之本义。论文通过分析智慧的两个要素:共相与原因,证明哲学是广义的科学,即遵循理性和论证规则的知识;但绝不能与狭义的、实证的科学混为一谈。哲学以存在本身为对象,探究其终极原因,从而形成自身的特点:人没有智慧,只能爱智慧;唯独哲学是自由的;唯独哲学是真正追求真理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胡安良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10.
“形合-意合”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述宗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61-66
本文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英汉两种语言正处于"形合"-"意合"的互动进程之中,"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只是"量"而非"质"的区别.根据"语言沉淀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凸显说话者的推理和思维方式"这两条原理,翻译家应当尽量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吸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文章一方面指出我国学者在研究"形合"-"意合"现象时拿原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错误以及在探索"形合"-"意合"形成因素上缺乏科学依据的臆断性,一方面对翻译理论家试图用本族语的思维模式替代外来思维模式以致阻碍语言结构良性变化的现状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1.
正先分后合复习法提出的依据为了了解初中学生在地理总复习期间产生倦怠的原因,以便采取更合适的复习方法,我于2014年5月,对初二地理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地理复习倦怠问题原因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是请你谈谈地理复习期间,导致你效率低下的原因,共下发208份问卷,实际收到206份有效问卷。结果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丁桂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洮州“花儿”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是流传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临潭县和卓尼县(部分地区),还有同临、卓两县交界处的岷县、康乐和临洮县的小块地区的一枝瑰丽的花朵。她源远流长,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西北“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对“花儿”研究的深入,一向很少有人研究的洮州“花儿”也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可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根据目前对洮州 相似文献
14.
钱进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1,(1)
古汉语里有个“所以”,现代汉语里也有个“所以”,初学古汉语的人,容易把古今两个“所以”混为一谈,那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古今两个“所以”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
15.
于真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91-95
汤显祖戏剧代表作"临川四梦"都围绕梦境叙事展开,采用多重手法展现梦境,表现人物情感,将中国古代涉梦文学推向高峰。"四梦"主要采取了以梦贯穿主要情节、以梦推动情节、梦境与情爱线索交织三种模式来记述梦境。叙梦与叙事在汤显祖的创作历程中关系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6.
初丛雪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3)
吴大瀓,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殁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同治六年进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北道员、左副都御史、河道总督、湖北巡抚等职。善篆籀,是当时中国著名的金 相似文献
17.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评分标准中,对“语音缺陷”这一现象,作了量化的处理。如:在一百个单音节词中,每出现一次语音缺陷扣0.05分;在五十个双音节词中,每出现一次语音缺陷扣0.1分。 在以往的普通话的教和学中,人们对语音错误强调得多,而对语音缺陷相对来说强调得少一些。如果我们以正确 错误横坐标来表示普通话正确与错误的语音状态,可以看到,在正确和错误之间,有相当大一段距离。那么这一大段距离,应 相似文献
18.
尹继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1)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对经济范畴,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范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是否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劳动者为国家、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是否叫作“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对这些问题在理论界有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19.
程郁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3):160-160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广袤天宇中,唐诗无疑是一条星光灿烂的银河!那无数大大小小的诗人,就像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星星;那无数各具特色的诗篇,就像是星星发出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谈谈“软实力”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5-6
本次哲学论坛引入了"文化软实力"概念,这是当今政治传媒领域的热门话题,原本无需哲学的深究.但看了一些资料后,我却对它产生了兴趣--概念澄清的兴趣.首先从字面来看,"文化软实力"的说法形成于对西方学者说法的不准确翻译,而这个不准确译法在我们的政治传媒领域居然又衍生出许多似是而非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