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山西代县人,有《雁门集》行于世。在“舍弓马而事诗书”的西北少数民族诗人勃尔崛起的元代诗坛上,“文心绣腑,绰有风华”(潘是仁语)的萨都刺,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杨维桢《宫词序》);他的词,雄健高亢,被人推为“元词之冠”(林人中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回族文  相似文献   

2.
萨都剌是元代著名诗人,目前学界多认同他籍贯雁门的说法,但由于这一说法的主要文献依据是《雁门集》所录干文传作的萨都刺小序,而这个序因文献来源不明,错讹连篇,真假遭到学者的质疑。以这个小序之外的五种文献为依据,考证萨都刺籍贯燕山,即大都,而非雁门。  相似文献   

3.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是我国元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著有《雁门集》。他不但精于诗、词,而且在书法、绘画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关于萨都刺的族籍,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曰:色目人《包括色目人、国之西北人、西域人、回纥人、回回人、答失蛮氏等说);  相似文献   

4.
张旭光、葛兆光两位同志合写的《萨都刺集版本考》(以下简称《版本考》,载《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对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诗集的版本源流作了详细的考证;对萨龙光编注的《雁门集》做了深入的评价,并钩稽出其中遗漏未收的诗文一百余篇,而且在一番梳理后,将萨都剌集  相似文献   

5.
萨都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回族文学的“鼻祖”。元代是回回民族的形成期,也是回族文学的形成期。萨都刺以他丰厚的诗作,过人的才思,刚柔相济的风格独占元代文学的鳌头。萨都刺的诗在元代就有着极高的声誉,在元诗由宋返唐的进程中,萨都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诗集的版本,清代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天锡雁门集》卷首小传、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萨龙光编注《雁门集》附录及日本民友社明治重刻永和本《萨天锡逸诗》卷首岛田翰序等都育论述,但由于他们对现存版本没有作过全面了解,论述都十分简略,于版本源流语焉不洋,且间有错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雁门集》,校点者在《前言》中有关版本的论述也错讹甚多。因此,我们对萨都剌集的版本问题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考证和论述。一版本源流据《雁门集》卷首干文传序说,萨都剌“以弹劾权威之不法,左迁镇江录事宣差,  相似文献   

7.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他是元代少数民族杰出的诗词作家,700多年来备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受到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关注,深受我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还“因为萨都拉(即萨都剌)是一位少数民族写汉诗的诗人,所以他的成就更加值得注目”(《雁门集前  相似文献   

8.
萨都剌年谱     
萨都剌历来无年谱,因其生卒年月难以确定。萨都剌的生平,《元史》无传;《元史类编》、《新元史》、《元书》虽为萨氏补传,乃缀合各种史料而成,但也疏漏较多,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清人萨龙光乃萨都剌之远孙,集注《雁门集》时,将萨氏诗作编年排比,并对萨氏生平事略考稽,实已略具年谱雏型。唯萨龙光定萨都剌生年为元世祖至元九年壬申,即公元1272年,其依据则是《雁门集》中的《北人塜上》与《李清庵见过》两诗。《北人塜上》有“自言家住大河北,闽岭相望六十六”,萨龙光云“所云六十六,公盖自数其  相似文献   

9.
元代诗人萨都刺的族别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近几年来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甚多,有维族、蒙族、回族、汉族以及阿拉伯人等多种说法。对于他的姓名,探讨者尚不多见,而李一氓先生推测“萨都刺”其名,中间应有省略。他的原名,应该是萨××·××都刺(见《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3期《回族诗人萨都刺姓氏年辈再考订》)。参照元代大量外族进入中原之后的命名习惯,如廉惠山、贯云石等,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萨都刺的族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其诗词创作有独特的成就,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山西古代作家之一。关于萨都刺的族别,历来说法不一。除了答失蛮氏,回回、回纥、蒙古等几种明确的说法外,还有西北人、西域人、色目人等几种笼统的说法,以及“本朱氏子,冒为回回人”、“本答失蛮氏,实为蒙古人”等极其含混的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属于难以解决的历史悬案。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曾经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考证、多肯定萨都刺为回族人,而排除了其它种种说法,认为“确定萨都刺系回回(指现在的回族),理由相当充分。他们论证推理的逻辑是,答失蛮氏就是回回,而“回回后裔即今之回族”。对此,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萨都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回族文学的“鼻祖”。元代是回回民族的形成期 ,也是回族文学的形成期。萨都剌以他丰厚的诗作 ,过人的才思 ,刚柔相济的风格独占元代文学的鳌头。萨都剌的诗在元代就有着极高的声誉 ,在元诗由宋返唐的进程中 ,萨都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萨都拉出身在北地,以世勋镇守云、代,定居于雁门,故他自称雁门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雁门集》)他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纵观他动荡漂泊的一生,浪迹天涯、行踪无定,屐履所至“荆、楚、燕、赵、闽、粤、吴”(《雁门集》第274页)等地。北地“苍茫迥野冻云低”,“雪色纷纷客倚欄”的千树梨花、银装素裹,南国“满院花树生幽香”“竹篱茅舍通人家”的钟灵毓秀、春树暮云,对他都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都使他目迷五色,如坐春风……。北地那逶迤的群山、散漫的牛群,紫驼毡帘、温厚人情;和那柔曼婀娜的南国风光,那情深意长的醉里吴音,春华秋实、人杰地灵,使他眼界大开,萌动诗情。他的  相似文献   

13.
本年八月,萨都剌北上赴京,由南行台掾史,调任燕南照磨。萨都刺《溪行中秋玩月》序云:“御史台奏为燕南架阁官”,萨都刺又有《余新除燕南照磨蒙大名文济王赐采段二端赋诗以谢》,或云架阁官,乃因照磨兼架阁库官。《元史,百官志》:肃政廉访司照磨兼管勾一员,正九品,管勾即架阁库官。萨都刺北上赴任已在八月,故《送观志能分得君字韵志能与余同榜又同南台从事考满北归》一诗有“八月中秋别,三年此日分”之句;其《同御史王伯循时除广东佥事  相似文献   

14.
萨都剌简论     
萨都刺是元代独具特色的诗人。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族属、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本文全面论述了萨都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并就他的生卒年月、族属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萨氏并非蒙古族、维吾尔族,而是回族。他的一生约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避元末农民大起义而隐居。他的一生“以诗鸣世”,是元代独成一家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园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与北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萨都剌是元诗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难点之一即在萨都剌名下的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作者互见诗。不把这些诗歌的真正作者考述清楚,萨都剌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就都会受影响。本文以萨都剌名下互见咏物诗《鹤骨笛》的作者考述为例,对萨都剌互见诗情况之复杂、及其考定这些作者互见诗对萨都剌乃至元诗研究所具有的作用及其意义作一个管窥。  相似文献   

16.
萨都刺为元代回回族的杰出诗人。他的创作心态有三个来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回回族的性格使他的诗较少羁旅之愁和地域偏见,具有宽宏的观察角度,但缺乏整体感,难以与汉族的诗大家比肩。他对蒙古族文化采取欣赏接受的态度,但对其以征战为荣的思想不苟同。与汉族文人、僧侣密切交往,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汉族的历史意识、哲学思想、文学传统。诗作风格兼有北方文学的阳刚之美和南方文学的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17.
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殷孟伦、朱广祁二位先生标点本萨都刺《雁门集》,关于萨的生平仕履以至卒年,全据清人萨龙光的考证。该书《前言》说:“[萨都剌]至元九年(1272)生,卒年未能确指,……当在八十余岁。”又说:“今据以标点排印的底本,是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所辑本。萨龙光是萨都拉的裔孙,编辑较为认真,搜罗广泛。这个本子是萨龙光以清中叶时所能得到的版本互相参校,收录了许多前误入他人集中的怍品,比其他版本为完备。……而且所有诸诗作都编年排列,为了解萨氏生平和作品全貌提供了方便。”殷、朱二位先生又在《附记》  相似文献   

18.
一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近年来对回族文学研究的情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在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回族人民的创造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回族的文化遗产中,有没有神话呢?这是关心回族文学的人们目前正思索和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在1982年第3期《新月》杂志上曾首次介绍了几个回族神话材料,这里试对回族神话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萨都刺“别开生面”的边塞诗歌,与诗人生活的时代、地理与社会环境,以及族别、家世和履历诸背景材料密切相关。诗人从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出发所表现的反战态度,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复杂纷纭的时代对民族冲突所持有的正确认识,成为萨都刺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表现手法上,萨都刺的边塞诗也兼塞北南疆的风物意象,富于浓郁鲜明的民族色彩和“雄浑清雅,兴寄高远”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中国边塞诗歌的题材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无论就哪一种意义来说,文学都是民族的自觉,它的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回族文学,是回族人民斗争生活土壤所萌生的艳丽花朵,是回族人民为祖国文学宝库贡献的一笔丰实的财富。自回回民族开始形成,它便以引人注目的成就,活跃在祖国的文坛上,几经盛衰,至今己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探讨回族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它的民族特点,对于促进回族文学的研究,繁荣回族文学的创作,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