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记述日本侵华战争历史 ,但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史实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为 :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 ,蓄意淡化和掩盖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 ,刻意强调日本受害和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 ,根本无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这样的历史教育导致许多日本学生和民众不了解乃至不承认对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侵略性质 ,拒绝反省侵华战争历史并承担战争责任。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国民意识的日趋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滋生 ,为这种历史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胡澎 《日本学刊》2005,(4):58-70
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国内活跃着爱国妇女会、大日本联合妇女会、大日本国防妇女会以及大日本妇女会等军国主义妇女团体。这些军国主义妇女团体组织动员了几乎全日本的成年妇女,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后援和后方奉献活动,在维持战时经济、生活以及鼓舞前线日本军人“士气”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日本妇女直接支持了日本国内的战时体制,因此,她们不仅仅是战争的牺牲者和受害者,同时,也是战争的间接参与者、支持者和加害者,对这场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不战公约>、日本国民的厌战情绪、币原喜重郎的和平思想、麦克阿瑟的作用等影响日本宪法和平思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思想背景.以此为基础,分析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以及宪法条文中的"废除战争"与"放弃战争"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废除战争是目标,日本为此目标而率先放弃战争.批判拥有和平宪法的日本实质上扩充军备的矛盾做法.最后,研究市民防卫论、建立世界政府的可行性、以及跨国民间合作网络的形成等问题,为废除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吴广义 《日本学刊》2005,(4):108-119
裕仁天皇战后一直为自己开脱战争罪责,日本右翼保守势力更将其誉为“和平使者”与“慈父”。本文依据天皇宫廷近臣的记录、日记和回忆录等可信资料,吸收日美等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裕仁天皇率领日本走上侵略扩张之路,亲自操控全面侵华战争,动用皇族掌控侵华战争,公然违背国际法,“圣断”对美英开战的历史真相,确认其在日本酝酿、发动和实施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过程中,同军部、政府结成三位一体的战争指挥中枢,并在其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遗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根源于日本对中国的移民侵略,形成于1945、1946年的日本移民大逃亡与战败政府的弃民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6.
日本文化是庞杂多变的,并且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日本的各种宗教曾在战争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战后文化中的战争认知观,特别是战后日本历任首相都要去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在内的靖国神社,更引起了当年被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清醒认识宗教,尤其是神道教对  相似文献   

7.
试析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尖锐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 80年代开始凸现出来的日本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 ,已成为影响东亚各国双边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日韩关系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所以在二战结束近 4 0年后再度凸现 ,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国内的反战和平运动、右翼运动以及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3):83-85
二战爆发后,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对南进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的昭和天皇也开始转向支持缔结三国同盟,幻想搭上德国的便车,实现对亚太全境的控制。在昭和天皇的主导下,日本迈出了南进步伐,并缔结了三国同盟,最终走向了日美战争。  相似文献   

9.
孙叔林 《日本学刊》2005,3(4):120-132
20世纪上半期日本与俄国(苏联)之间的五次战争或武装冲突(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8—1922年的日本武装干涉苏俄、1938年张鼓峰事件、1939年诺门坎事件、1945年苏联红军参加对日作战),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由兴而衰进而被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埋葬的必然性,揭示了军国主义是一条绝路,任何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0.
孙歌 《日本学刊》2022,(1):141-158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