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对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与非对抗项群运动员、普通大学生在整体外显攻击性上不存在差异;不同组别均存在IAT效应,即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但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相比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探讨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采用2(性别:男性,女性)×2(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长期,短期)的组间实验设计,对122名符合实验研究之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而且在性别上出现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影响的分离,即:女性群体中,长期接触者的外显攻击性显著高于短期接触者;在男性群体中,长期接触者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短期接触者。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为揭示儿童攻击性的实质提供了新思路。现以儿童攻击性的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研究,分析该领域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演变,并提出儿童攻击性研究主题的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形势令人担忧.内隐攻击性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内隐攻击性的青少年犯罪比率较高,其行为取向无视伦理规范,追求精神刺激,叛逆型个性张扬.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改变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等,能免弱化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图片为实验材料,对内隐攻击性与同情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结果发现:(1)攻击性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上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在外显的再认测验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记忆和提取显著好于攻击者,但是,在内隐偏好测验中,他们对攻击者的偏好却要显著高于被攻击者;(2)在外显测试中,同情心提高了被攻击者的再认正确率;(3)在内隐测试中,同情心对攻击偏好发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防守是当今篮球防守的主旋律,本文从攻击性防守的概念入手,对攻击性防守的作用、影响因素、新规则对攻击性防守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随着2010年新规则的实施,身体对抗将更加激烈,攻击性防守将更能体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109-113
本文采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情绪智力量表(修订版)和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21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高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对中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中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自残自虐倾向的攻击行为,表象或意愿上的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象征性的攻击行为以及犯罪性攻击行为等。究其原因,攻击性首先和自恋有关,第二和欲望有关,第三和自我否定有关。对精神分析中的攻击性表现进行分析,将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全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2×2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再认与偏好测验中对有关攻击性的图片所表现出的多种异同,得出结论:1.不同性别对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有着不同影响,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人的攻击性的表现具有条件性;3.不同性别在社会认知心理上的差异不是绝对的;4.本实验方法为社会认知的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观察统计、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当下世界篮球运动高速发展的今天,攻击性防守更加流行,身体对抗越来越凶狠,越来越具攻击性;并且,新规则的出台,更加符合攻击性防守的技术特点,未来篮球运动将更加注重攻击性防守的技、战术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模仿自然游戏情景中的不同游戏方式,采用2×2的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对59名青少年游戏者在时间长短和游戏对手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长时间游戏或者与真人对手对抗的游戏方式对游戏者攻击性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短时间水平上,与真人对手进行游戏使游戏者攻击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甘肃省为例,探讨不同区域居民的攻击性状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11个市域成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攻击性问卷(AQ)进行测量。发现居民攻击性的表现形式以言语攻击和敌意认知为主。白银和庆阳男性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天水男性的言语攻击显著高于女性,武威、定西、平凉和酒泉女性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女性的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天水、白银农民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市民,天水、酒泉和庆阳农民的愤怒情绪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定西农民的敌意认知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攻击性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总之,区域是影响攻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学西渐的历史线索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各时期需要研究的课题及总的课题作了构想.其中提出了中国的非攻击性礼仪之邦形象、明清之际中学西渐的奇异高潮、系统总结中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学更有利于人类和谐相处、东西交流存在从非平衡到平衡的交替领先等命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分析带暴力色彩的歌曲对攻击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差异,回顾以往有关暴力音乐的研究,结合一般攻击模型(GAM)来分析带暴力色彩的歌曲对攻击的影响。结论:总体上看,带暴力色彩的歌曲会诱发个体的攻击性认知及攻击性情绪,并可能进一步引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本世纪初,内隐学习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的前景日趋显著。内隐学习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学习本质心理过程与机制的了解,而且对二语习得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内隐学习的内涵以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和特点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支持。同时,内隐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言语攻击性会造成各种矛盾,甚至可能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宽容性是避免言语攻击性的基本手段,是顺利进行谈判、消除文化壁垒的关键因素之一。掌握语言宽容性的语言表达手段有助于解决交际中的言语攻击性,降低话语级别,减少话语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商务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现象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被理论学界长期关注,检视过往对于该现象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其"违法性"特征,忽略了这一现象的"攻击性"本质。而刑警的挫折感对于其采取的攻击性侦查讯问行为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性。作为刑事讯问主体的刑侦民警的挫折感不仅仅来源于职业行为和与犯罪嫌疑人的直接对抗,社会层面上对于刑警队伍的一些不良影响为其挫折感产生提供了更深厚的社会土壤。遏制刑讯逼供,不能期待讯问人员单方面的加强自我约束和克制,而应当从外部入手,特别是设立一系列的使侦查顺利开展的支援保障制度,消减负面压力,减轻讯问人员负担,把讯问程序纳入一个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内隐自我指自我中那些不能被意识知觉和控制的方面和成分。自我平衡、自我驱动、社会文化影响等理论对内隐自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内隐自我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内隐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健康心理存在着不同于外显水平的内隐机制;情绪障碍在内隐水平影响着心理健康;内隐自我通过态度影响着个体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内隐自我对心理健康服务具有深刻意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内隐自我会影响其工作,健康服务工作者的内隐自我对其工作态度甚至医疗行为都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男女生各 2 0名 ,使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 2× 4× 2混合实验设计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性分离 ,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2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 ,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再次发现内隐认知态度 ;4 .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已有攻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形成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操作性定义。在对心理学本科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形成抑郁症状大学生的初始问卷,并对694名大学生进行初测,形成正式问卷,确定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正式问卷分为自我攻击和社会性攻击两个分问卷,随后对2 53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测量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的检验等,最终确定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包括自我攻击和社会性攻击两个分问卷。数据表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分问卷各因素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作为中国版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