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名人评传新探索孔氏研究新收获──评《孔祥熙述评》李和平赵荣达先生所著《孔祥熙述评》是了解、研究孔祥熙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孔祥熙浮沉录》,偏重于对孔祥熙一生各个生活面的叙述与描绘,是文学色彩较浓的孔氏小传。读这部分,可...  相似文献   

2.
蒋光宇 《可乐》2010,(4):45-45
在非洲国家马拉维北部的一个小村落,17岁的黎格逊·凯伊拉品学兼优,很爱读书,尤其爱看名人传记。他看了《林肯传》之后深受启发,决心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为章丘文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的内证来看,《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可能为丁耀亢、蒲松龄及贾凫西,从《醒世姻缘传》大量描写明水(今属山东章丘)的风情和狄希陈的儿子取名“狄开先”来看,西周生当为章丘人,比较崇拜李开先,而李开先为明代章丘名人。因此《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为“章丘文士”说有很大的道理。袁枚《新齐谐》有一则故事与《醒世姻缘传》完全相同,考察这些故事对探究小说的成书年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故里,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本来不会发生问题,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明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又同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人也。”问题的出现在于琅玡郡、阳都县并省之后,阳都故地后代随着归属之州县发生变化而亦随他不定。编修地方志时,主其事者不明白叙述设置发生变化的因由,却各自拉名人入本县籍,这就是旧《沂水县志》及《临沂县志》均称阳都在本县境内,并于《人物》卷中都收入了《诸葛亮传》的缘故。解放以后,词书以及论文、专著中,于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十所列《孟森传》,长期被误认为张惟骧之作。梳理该书撰人及成书过程,并证以《蒋维乔日记》,可知此传实出蒋维乔的增补。蒋氏为孟森常州同乡、江阴南菁书院(高等学堂)同窗及上海商务印书馆同事,相识甚早,交游直至孟氏暮岁,因而能习知孟氏生平学行,并为之作传。此传并无行述、事略、碑传等完整的孟氏生平材料作为底稿,然而抽绎其文,并推定其所述事实之所本,可知皆来自蒋氏所见、所闻及所亲历之事,大多有直接、可靠的来源。蒋氏《孟森传》,实为有关孟森生平最早、最完整的原始史料。唯其并无孟氏行述一类文字作为底稿,方得免溢美之词,而多纪实之语,其史料价值,应予表彰。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僧徒着意搜集遗闻逸事,为这些高僧大德“树碑立传”,籍以弘扬佛法,这就是“僧传”。其中以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最为著名,史称“三增传”。这些僧传既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文学史的宝贵材料,清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曾利用过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举例来说,《全晋文》卷一百十八桓玄《与释慧远书》、《与桓谦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和桓…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人们尚未发现大略堂刻有另一种形式的《西游释厄传》,以及《西游释厄传》只存在着大略堂所刻的文献资料记载之情况,大略堂《西游释厄传》,即可简称为《西游释厄传》。而这种因便于行文而简称的《西游释厄传》,就是百回本《西游记)的祖本,也即世德堂本的底本。  相似文献   

8.
苏轼《东坡书传》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坡书传》是苏轼自己颇为重视的三部经学著作之一,历代《尚书》学者也多有称引,但是近代以来却无人注意该书。本文从《东坡书传》的撰写和流传、《东坡书传》的主要成就和后人对《书传》的评价诸方面,初步探讨了《东坡书传》的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广清碑传集》问世于丁苏州大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钱仲联教授,在从教七十年、并九秩大庆之际,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钱教授多年积储,广博收罗材料,精心经营主编之《广清碑传集》。清代碑传总集,凡四种:钱谦益《碑传集》、线条孙《续碑传集》、闲尔昌《碑传集补》、...  相似文献   

10.
《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载:“陈传以《先天图》传(种)钟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领程颐。”(《宋史》见于《二十五史》)《太极图》推演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而这个推演图式的思维方法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维翻版。此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设定“太极”这个本体范畴时,从表象上看也是推衍《易经》,而实际上是在思维的方法论上承继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因为,《易经》从先秦历经魏晋走向宋代,已经是经学玄…  相似文献   

11.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所见西域里数集中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四夷传》、《梁书·诸夷传》、《魏书·西域传》和《周书·异域传》。这些里数不仅是判定西域诸国方位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索当时道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历来受到西域史研究者的重视①。兹拟以前人有关成果为基础,对这些里数记录作一全盘的考察。一、《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这一里数见诸张骛首次西使归国后向武帝所作报告,而张春往赴大宛乃自漠北匈奴单于庭附近出发,取道巴尔喀…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80年代,在经过几年明显的争论后,清朝史馆决定在《明史》的编纂上不把《道学传》从《儒林传》中分出来。在这点上,宫廷史官显然抵制了三百年前《宋史》编纂者们所确定的将道学作为一个学派团体从《儒林传》中独立出来的范例。虽然关于这个决定不一定存在着一致的意见,但有一种倾向,认为清朝史学家反对把《道学传》从《儒林传》中分出来是王阳明(1472-1529)的追随者的胜利。这在程朱的支持者们具有毫无疑问的优势的康熙一朝(1661-1722)是令人困惑的,更进一步的是,这种观点也不能被在《明史·儒林传》的序言中所作的对阳明…  相似文献   

13.
谢脁是我国五世纪南朝时代优秀的诗人。他最先受到同时代名人的赏识,沈约说他:“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粱武帝说:“三日不读,便觉口臭。”简文帝也说谢脁的诗是“文章之冠冕”。这至少说明了他的诗有相当大的艺术魅力,不然绝不会受到当代名人如此的推崇。我在《略论谢脁诗的艺术特点》一文中(刊于《盐城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对他的永明体诗的艺术特点作了探讨。本文则拟对他的永明体诗的产  相似文献   

14.
明编《虞初志》卷四《崔少玄传》,署“唐王建”撰。本传系抄录《太平广记》卷六七《女仙二》而成。由于《广记》未题作者姓名,又由于明人编纂书籍时有妄立篇目、乱题撰人的作风,因而《崔少玄传》所署作者名氏就不为世人所信。本文根据本传奇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通过广泛参证有关文献材料,证明王建确是《崔少玄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刘备与孙夫人关系考释王炎平一、流传真伪更谁论在三国时代的女性中,刘备的夫人孙夫人是一位与政治风云发生了密切关系的人物,然而陈寿却没有为她立传。遍查《三国志》,仅在《蜀书》之《先主传》、《二主妃子传》、《赵云传》及《法正传》中,有所涉及。综合四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每当看到书店里成堆的《名人论爱情》、《名人论性》、《名人眼里的美食》、《名家谈浪漫》、《名人轶事》、《名人情书大全》之类名人作品“集锦”、“选粹”、“汇编”,我心里就冒出一个大不敬的念头:瓜分名人。而且又随之产生了一个更不雅的联想,譬如市场的肉鸡摊上,整只的白条鸡倘算做“名人全集”的话,那么,成堆的分好的鸡腿、鸡翅、鸡爪、鸡肠、鸡头、鸡肝,就好比《名人情书大全》之类“集锦”了。 无疑,文化名人,特别是那些著名作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文化名人其所以“成名”,也无非是在某一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造诣和著述,并非个个都是全才通才,所议所论,也并非方方面面都精当可鉴,名人之间的情趣意旨憎爱好恶,更是大相径庭,甚至势同水火,很难扯到一块去。  相似文献   

17.
藏族史传文学的三部曲谢佐在藏族文学史上有三部史传文学著作是值得一读的,这就是《米拉日巴传》、《嘎旦嘉措传》和《夏嘎巴传》。这三部传记文学著作都有大量的佛家道歌附录于后,所以有的版本称这种合订本为《米拉日巴传及其十万道歌》、《嘎旦嘉措传及其十万道歌》、...  相似文献   

18.
写传难。好的传记是历史,也是文学。为茅盾这样的名人立传更难。越知其难,读李标晶的《茅盾传》(责任编辑郑观年,1990年7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之后,也越加喜悦,因为它材料与形象兼备,朴实与生动并存,可读性强。读后既可全面了解茅盾多方面的贡献,又可具体感触到茅盾的精神人品,令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9.
《清史稿·文苑传》补正陆湘怀《清史稿·文苑传》中有许多失误、不明确和不符合体例之处,前人已有所指正,然未及者尚不少。本文试就若于重要者作些补正,以免以讹传讹。至于其中误作号、误作字者,因多而所关不大,故不涉及。《文苑传》之一《邱维屏传》:“晚为历数,...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霍小玉传》所引诗句“开簾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与原诗文字有出入,是作者蒋防有意为之。引诗改字为与小说实景及情节相照应,造成诗谶线索,暗示主人公命运,由此可深入认识《霍小玉传》命运悲剧思想。由引诗可进而思考《霍小玉传》所受《莺莺传》之影响,《霍小玉传》反思当时中唐士人婚宦问题,对人性与社会之矛盾有更深刻表现,小说将主人公遭遇归委宿命,悲剧精神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