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草原非物质文化进行创意旅游开发受到草原旅游产品雷同化现状、旅游开发表面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深度体验化等三方面的驱动。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和民间团体四方面构成了支持主体。参与界限的划定、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的复杂性等问题成为阻力因素。在对驱动因素、支持主体和阻力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原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创意旅游开发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2.
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文化是现代旅游的灵魂 ,旅游文化主导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因此 ,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也成为旅游商品开发的核心 ,影响着旅游收入和旅游业发展。节庆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多样性和参与性恰好对游客购物动机的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也为文化旅游商品的展示和营销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因而节庆旅游成为促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有效方式。文章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办好旅游节庆 ,多形式、多层次、多专题发展节庆旅游 ,协调好节庆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各个环节 ,改善文化旅游商品的购物环境等方面 ,就大力发展节庆旅游、促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安吉竹文化与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安吉县的竹文化旅游,对丰富安吉县的旅游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与发展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目前安吉县竹文化旅游的开发状况,通过运用SWOT模式的分析,阐述了安吉县竹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并提出了大规模发展安吉县竹文化旅游的前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大众旅游这一"大熔炉"中,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论文在用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分析民族文化性格,梳理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后指出: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适宜性,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表明:彝族文化属于内向型性格。作为结论,我们指出对呈内向型性格的彝族文化,不应采取全面深入的旅游开发策略,宜采取控制性开发,且以前台公共性文化及其载体为主,对后台隐秘性文化及其载体则需要重点保护、控制性开发。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男儿三艺"作为典型的草原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适合进行创意旅游开发。但在当前草原旅游业中对"男儿三艺"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水平,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存在旅游功能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链本地化不足等问题。产业链延伸是创意旅游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开发主体的愿望,同时还能更好地实现草原非物质文化传承和旅游扶贫效应。在产业链视域下,"男儿三艺"创意旅游开发可通过文脉追踪、产品多元化设计、产业融合等方法实现产业链延伸,开发中应注重培育本地化核心旅游景区,加强产业链整合,避免旅游发展雷同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对不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散点化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提炼、升华和整合的过程,它是文化旅游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顺应时代要求、经济受益、保护文化和提高旅游质量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宜宾具有独特的僰文化资源,然而僰文化的旅游开发却一直陷于困境。本文结合僰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指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片面理解、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失衡以及资源开发方法单一等误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对策。强调对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正确理解是文化旅游发展初期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策划旅游活动、进行景点设计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应重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作为我国宗教旅游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涉及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还较少。探讨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其开发运用,将促进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究竟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文化的破坏?对此各方争论不一.借助西方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舞台真实理论,从民族文化旅游主客双方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看什么"和"给看什么"进行剖析,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表演的舞台真实性问题,以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四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完善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历史文化在四平市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四平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之城"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以旅游开发规划为先导,提升旅游业质量,打造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等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结果对促进四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分析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济南市不同类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论道教文化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开展道教文化旅游的新思路,并对道教文化旅游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作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道教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全域旅游是国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的新阶段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也是消费升级带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趋势.陇山地区地处陕西、甘肃和宁夏交会处,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座山脉,具有特殊的地理和象征意义.在此,中原文明和中亚、西亚文明交织,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并融,形成了多样的文化资源,使得陇山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资源,均具有全域旅游的可开发性.通过对陇山地区景区合作、品牌营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认为运用全域旅游理念,加强区域间合作,建立整体营销手段,加大智慧城市设施建设,开发乡村全域丝路风情游,是对陇山文化的深层次旅游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把省内处于离散和相对独立状态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点要整合主题和产品线路,开发措施主要有: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培育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藏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目前对藏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集中在反映自然和人文风光的实体性景观上 ,而对各种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开发不够。本文从旅游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出发 ,探讨如何挖掘藏传佛教的旅游文化价值 ,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的藏区旅游文化品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胶东地区是全真教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本文从旅游的视角对胶东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针对道教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开发道教思想、增强道教文化地方特色、开发道教养生旅游、设计以道教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湖南的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为主,突出表现为名山、名城、名人、名情的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在发展湖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注意重点挖掘异质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搞好文化旅游商品的行销,还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等.  相似文献   

18.
民族村落文化是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也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两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旅游开发下的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从民族村落文化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深入阐述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而提出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对策:系统地开发民族村落旅游、彰显民族村落地方精神、均衡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各方利益、实现民族村落文化生态主体(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构建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  &#  &#  &#  &#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68-72
将创意旅游理念运用于草原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是实现内蒙古草原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理想途径。本文以内蒙古典型的草原非物质文化资源——蒙古族“男儿三艺”为例,构建了对“男儿三艺”进行创意旅游开发的支持与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创意旅游产业链应根据“男儿三艺”的内容延伸至第一、二、三产业;创意旅游产品应围绕创意展示、创意空间和创意旅游三种形态展开不同水平的设计;社区融入应体现社区文化、居民及其生活的全面融入;创意旅游资源和相关人员应得到相应的保护与管理,社区参与型运营方式应得到倡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接待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一方面使旅游地传统文化复兴,推进旅游地现代文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旅游发展引起旅游地传统文化丧失、社会伦理失范等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文化变迁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接待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在分析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的文化均衡和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两个方面来对旅游接待地进行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