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的确立,同其他任何重要理论的创立一样,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横空出世,而是有着其内在理论渊源,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一渊源以及理论自身演进的内在环节和逻辑,才有可能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从而进一步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其精髓和实质.本文对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前提--历史哲学的演变进行一番系统而全面的考察,以从中窥视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追求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精神内核,意味着人类社会对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架构的一种方向性调整;其精神价值特质体现为将人类关爱自身的思维推及到自然界其它一切物种的一种内在自觉和精神,是在承认“人是自然一部分”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自由理念,是认可“万物有灵”的一种人性善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目标,正在演绎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创作实践中,自然纪录片的创作伦理问题长期被忽视,而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态伦理学正是我们借以反思和审视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生态伦理学的视野来看,自然纪录片的创作应该首先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秉持一种尊重、平等的心态来处理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融于作品之中,并真正做到从理念到内容、从观念到现实的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4.
民生史观的精神内核和性质归属是国民党理论界探讨三民主义本体问题的第二个层面 ,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仁爱说、生存技术说和心物合一说。这三种代表性观点彼此之间存在分歧 ,且均与孙中山民生史观本义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决定了其形而下的三民主义要成为天下“共信”的困难性。  相似文献   

5.
文明盛衰与伦理精神、道德品质有着一种最为内在而又直接的关联性。人类文化的内核和精髓集中表现为伦理文化,从根本上讲,人类文化的内在价值判断和发展朝向,最终取决于其伦理设定和伦理目标的追求,人类文明的发展或停滞、进步或倒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合人性需求的伦理共识的达成以及人对自己惰性乃至劣根性的抑制或克服,亦即人在何种意义上超越动物性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相似文献   

6.
刘纪新 《兰州学刊》2012,(2):120-123
冯至《十四行集》的超越精神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与西方理念的融合。里尔克的领受、歌德的蜕变论、诺瓦里斯的类比和关联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冯至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而是在理论与经验相互融合与冲突的过程中,寻求超越。  相似文献   

7.
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既涉及教育本质、功能、作用的基本理论,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一是教育在原初意义上培育伦理精神二是教育在人性基础上培育伦理精神三是教育在家庭伦理基础上培育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亡国诗篇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宗法伦理文化精神与亡国诗篇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亡国之音具有宗法伦理精神的因素,并以独特的审美意象表现了亡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丁筑兰 《学术论坛》2012,35(12):78-81
与传统科技相比,现代科技对审美文化的影响更为强大和深远。可以这样认为:现代科技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出现,并且重构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内核。在现代科技作用下,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实时性、动态性以及虚拟性三大特征。也就是说,与时间轴同步变化,具有街头交谈般的强交互性和弱可控性;主体不断位移,表现出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虚拟现实更是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第二人生"舞台,使得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技术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哲学价值精神的理论视角展开思考,从理解和把握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内核入手,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理论界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精神内核与性质归属的探讨 ,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仁爱说、生存技术说和心物合一说。这三种代表性观点彼此之间存在分歧 ,且均与孙中山民生史观本义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决定了其形而下的三民主义要成为天下“共信”的困难性  相似文献   

12.
志愿者精神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它坚定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道德理想,形成了一种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培育了责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营造了崇善行善的道德氛围,弘扬了以义为重的中国传统美德,提供了一种深度参与、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形成了维护自身道德价值和道德尊严的道德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制定后,必须在劳动实践领域贯彻实施,才有价值和意义.我国劳动合同违约现象比较严重,归根结底是当事人缺乏劳动守法精神.而劳动守法精神的养成必须树立劳动法主体的公民意识,塑造劳动合同当事人的道德精神,确立根深蒂固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杨彬 《江汉论坛》2003,(9):113-115
新时期小说思潮迭起、流派纷呈,除现实主义小说外,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以其完全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异彩纷呈,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特色.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性创作流派的真实观的研究,揭示新时期小说流派发展嬗变的精神内核是新时期社会生活由单一走向丰富、人们内心世界从服从共性发展到崇尚个性的深层反映.  相似文献   

15.
法律职业伦理精神在法律职业化进程中具有重大功能和作用,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法治现代化和司法现代化进程.关注人性的伦理精神,即尊重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法律职业化的逻辑起点;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崇尚正义的伦理精神构成了法律职业化的价值基础;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模式,忠于法律的伦理精神是法律职业化的直接动力;珍视荣誉的伦理精神从内部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并保证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法律职业化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从经济和伦理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经济伦理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价值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坚持继承、创新的态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政府引导与经济主体参与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在新诗之中仍然内在有力,深入骨髓。诗骚以降的介入情结和史传传统,使新世纪诗歌的“及物”意识逐渐觉醒与强化;“悲悯”情怀与新世纪大悲大喜的事件洗礼遇合,造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伦理的大面积复苏;受古典文化中存在型诗人的艺术态度和人格建构启迪,新世纪诗歌确立了一种清洁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19.
精神赡养是一种高级赡养形式。传统孝道理论、德性理论和唯理性道德理论应用于现代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困境。关怀伦理作为一种新兴的道德理论,因其自身的理论特点而具有聚合性、柔性和过程性等理论品质。关怀伦理应用于指导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可以很好聚合各种关怀主体、精准供给情感和规约关怀全过程,彰显出实践指导意义的合宜性。鉴于此,关怀伦理应用于指导精神赡养实践可以看作是理论转向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追求自由是张炜小说创作的内在精神之一,在张炜看来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必由之路;而对于“流浪者”形象的逆造,成为张炜对于人自由生命形式的大胆设想和认同;张炜还积极地否定了物化中的现代人精神匮乏的生存状态,并通过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倾心书写,努力寻找现代人精神自由的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