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在金词融会北宋词风的过程中,遗山以其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词和北宋词的交融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业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的交融,遗山以其极高的词创作成就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交叉点上的佼佼者。遗山推崇苏、辛,词风豪放,对元词的发展走向很有影响。在沟通宋、金词以及在金、元词的延续上,遗山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山还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其词体制完备;词中尊杜,极善融化唐诗;其词又有明显的“史”意识影响的痕迹;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之风在其词中时有反映;清代词论对其词毁誉不一。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遗山词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金词与宋词间存在—种既相通又相异的关系。金词主要学习的是宋词主流以外的即苏轼所开创的抒写主体性情、雄迈刚健的豪放词风 ,同时也接受了—定的婉约词风的影响。而辛弃疾的南渡 ,又在金词与宋词间架起了一道相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全元散曲》收遗山十一首。其《人月圆》二首亦词亦曲,属变词为曲之作,《骤雨打新荷》是自制曲,其牌名《小圣乐》及对宋康伯可《大圣乐·初夏》的效仿,也属变宋词为散曲之作;其余《后庭花破子》二首、《喜春来》四首及残套二首皆属为当时俗曲作的歌词,与宋词的渊源关系较少或全无。商道、王恽等同牌散曲更接近原生态的民间俚曲,很有可能比遗山散曲出现得更早些。"变宋词为散曲始于遗山"之说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5.
遗山词学苏轼,以豪放为主,然这位北国词家在其词中纳入诸如儿女和情之类的情感时,则颇具婉约情致,呈现刚柔相济之美感特征。本文认为遗山抒情词继承并发展了以花间词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传统,渊源有自;其抒情词创作与金、元间文人狎妓之风气有关;与他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密不可分,遗山是一位既多情又重情的北国词人;最后把遗山抒情词的创作落实到他的词学观念这一层面上,认为他未尝鄙薄词之婉约,这无疑是他抒情词创作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元好问为金代文学泰斗,其诗文在当时可谓独步北方文坛。其词上承吴激、蔡松年之后,亦可称为中州之冠。故清刘熙载云:“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也。”(艺概卷四)其词集“遗山乐府”有三卷本及五卷本两种版本,吴庠云:“旧见《遗山乐府》三卷者有赵蜚云借校大德高丽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而以味论词,则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这三首词经过详细分析后,就不难看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要细心玩味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8.
金初词坛由吴激、蔡松年独领风骚。吴、蔡的创作赋予金词以伉爽清疏的特质,形成不同于两宋的清劲风骨。吴、蔡的创作确立了金词史上第一个开宗立派的词体范式——吴蔡体,即清旷俊逸、萧散疏放的总体风格。其刚柔相济的手法熔豪放婉约于一炉,开一代风气之先。吴蔡体开启的金词特质可以弥补南宋词“文弱”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在创作上,以诗的成项为最高,其词亦可谓一代之寇,有《遗山乐府》传世。余读造山词,每有所获,今录札记两则,以就教于方家。一、《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词手隼考辨。在《遗山乐府》里,《木兰花慢》调凡九见,其中“赋招魂九辩”一词日:赋招魂九辩,一尊酒,与谁同。对零落楼迟,兴亡离合,此意何穷。匆匆,百年世事,意功名,多在黑头公。乔木萧萧故国,孤鸿淡淡长空。门前花柳又春风,醉眼眩青红。问造物何』心,村萧社鼓,奔走儿童。天东,故人好在,莫生平,豪气减元龙。梦到琅…  相似文献   

10.
<正> 风格词本为绮筵侑觞之作,婉约靡丽为其本色,殆苏轼以横放杰出之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诗入词,乃开豪放一派。其后辛稼轩光大豪放一派,周美成集婉约之大成,姜白石极典雅之工,女真立国约与南宋同时,然因地域、民情之异,词风遂亦不同,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南宋佳词能浑,至金源佳词近刚方。宋词深致能入骨,如清真、梦窗是;金词清劲能树骨,如萧闲(蔡松年)、遁庵(殷克己)是。南人  相似文献   

11.
论李清照词与苏东坡影响──兼论“易安体”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之宗”,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应抒写个人的离愁别恨和身世之感;但南渡后,在现实中备受国破家亡、夫死遭诬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磨难,而在词中自然接受了苏轼豪放词家国精神的影响,创制了她独特的“易安体”,形成其既婉约哀怨又豪放沉郁的统一格调。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元好问以诗闻名,然其词亦堪称金元之冠,有《遗山乐府》行世。民国以来,为《遗山乐府》作注的主要有两家:吴庠的《遗山乐府编年小笺注》以及缪钺的《遗山乐府编年小笺注》,两家之注,各具特色,其草创之功实不可没。笔者的《遗山乐府校注》在前人笺注的基础上,对遗山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尽管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极易使创作走入类型化的藩篱,但宋词在叙事方面形成的模式化的体段配置,从一定程度上看又有助于“借叙事以抒情”手法的运用,从而促进宋词叙事的不断成熟。宋词叙事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四种:贯穿互补型叙事模式、直进式线性叙事模式、今昔对比式叙事模式及环形包裹式叙事模式。宋词叙事模式的成熟,有效融合了词体抒情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宋词叙事独特的审美趣尚。从宋词常见的叙事模式角度出发,探讨宋词叙事艺术的共性特征,对突破“词言情”之传统窠臼影响,揭示词这种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个性,以及发掘一批重点词人的创作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人张德瀛在《词徵》中说:“同叔之词温润,东坡之词轩骁,美成之词精邃,少游之词幽艳,无咎之词雄邈,北宋唯五子可称大家。”今人唐圭璋在去年十一月召开的“全国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上又说:“宋词大家不多,名家很多。秦少游是大家,不是名家。”这是知人知词之言。的确,在我国词史上,秦观是一位拔奇于前代名家之  相似文献   

15.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16.
无遗山词题材广泛,其言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爱情词、悼亡词和闺情词,且又各具特色:写爱情而不拘限于个人的私生活范围之内,有反封建礼教色彩;抒悼亡之情,则承继苏武,既有独特之处,又有对这方面题材掘进之意念;其闺情词具有托喻性质,更能体现遗山词刚柔相济、豪放婉约兼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降,现代意义上的“词学”开始建立,词之起源、声律以及词作品评、词史建构等方面都出现过许多极有创获的论著,词学研究相对热门的态势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然而,当我们检讨近来的学术成果时,却发现太多的研究者热衷于理论的探讨,而其“劳动”又难免因袭或蹈空之讥,在“显学”光环笼罩下的词学研究特别是宋词研究似乎走进了一个看似热闹其实沉闷的怪圈。  相似文献   

18.
一历代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占有很大的比重,佳作不胜枚举。就诗词而言,词的爱情之作比诗还要多。究其原因,就在于诗歌既“言志”又“缘情”,而词则以“言情”为主。尽管“言情”的“情”并不等于就是爱情,但它无疑占着绝大的比重。唐宋词(尤其是宋词),男女情爱,相思恨别,是许多词人笔下的基本题材。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唐宋词里的言情之作看做“绮语”、“艳情”,笼统地概括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最多不过对它进行“雅”、“俗”的辨析和去取。1950年,王重民先生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里把言情之作分为“闺  相似文献   

19.
杨海明先生在其《唐宋词纵横谈》一书的《前言》中曾说,唐宋词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任你古人说、今人说、国人说、洋人说、正说反说、横说竖说,可永远也说不尽它们的绰约风姿和无穷魅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兴致不已的“偏嗜”,他在连续推出《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史》、《唐宋词论稿》、《唐宋词纵横谈》等几部颇有影响的词学著述之后,又出版了他的《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该著35万言,分为四章,每章又分若干专题,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显示出建构独具特色的唐宋词美学体系的努力。由于作者把唐宋…  相似文献   

20.
周邦彦词在宋词中卓然一家,对宋词以及元明清词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沈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沈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沈郁顿挫,是以总体概括美成词的妙处,指出风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