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入主中原后满族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北京与东北地区成为承传满族文化的两个重镇。对不同地域的满族文化的认同,使20世纪满族文学呈现了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状态,老舍和端木蕻良堪称20世纪满族文学两种路向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是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审美反差,还是家族文化的价值立场的相异,都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满族神话以其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质伴随并参与了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族群建构。通过对满族神话发生学与叙事学视阈的追根溯源,在历史碎片中可以努力寻找满族神话的叙事内涵与历史踪迹。在满族神话中,不论是口传神话还是文本神话,都影响着族群成员的内在精神塑造,也成为凝聚族群共同体、建构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基于这样的考察,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更有助于我们探究满族共同体族群精神认知的建构与本体意识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3.
入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这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她崛起于一隅之东北僻壤,进而武力定天下,在全国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奋力开拓,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把中国推进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颠峰———康乾盛世。满族发挥历史的主动精神,以其民族活力,创造性地改变中国、发展中国,以文化中国。终因种种历史的局限,满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随着清朝的亡国,满族的统治亦告终结。鉴于此,我们应给予满族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帝都”“古都”的皇城气象,以及稳妥守成、追求风雅的北京市民文化性格,被老舍艺术调用,成为制造国家叙述的独特资源。东北自然地理的“极端性”,模塑了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粗率刚直的精神性格;东北人文地理中“多元共生的民族生态”、俄日侵略史的某些印记,被东北满族作家悉心择取,成为促进抗战书写、活化(深化)国家叙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满族民间信仰是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满族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满族文化的演进走向以及满族的个性发展都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解读满族服饰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服饰是满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是满族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基于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满族服饰的进一步剖析,帮助人们真正了解满族传统服饰习俗,把握其世代传承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8.
满族小说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奇异瑰宝。但在长期的文学史研究中,却始终没有一本完整论述满族小说的专著。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一书是首部以历史性眼光、整体性格局全面考察满族小说的著作。本书以“满族小说”为研究对象,描摹出满族小说自身的发展历程,勾勒了满族小说的整体文化特征和艺术诉求,是对满族小说研究的全面总结与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萨满文化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族萨满文化的多种崇拜中,星辰崇拜是形成较早的一种,是满族萨满文化自然崇拜的一部分。星祭在满族及其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原始的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态、古老的自然观以及独特的天文认知形式。星辰崇拜在萨满文化形成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满族先民对自然认知程度的写照,反映出中国东北渔猎民族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传播是用文学这种符号把满族婚俗传播出去的过程与现象。首先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就其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讲唱文学等方面,对满族婚俗进行描述;再从文人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的角度探究出对满族婚俗如何传播;从传播现象中归纳出文学传播的特征,即文学体裁广泛性、传播的连续性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清代满洲人简称满人,为今日满族的先民。满人的姓氏与命名,是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清朝统治者提到“满洲根本”的高度而极力维持,但在汉文化影响下仍不免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依据清代官书、契书、碑刻、家谱、私家笔记,对清代满人姓氏命名系统,从七个方面作了初步考察。旨在说明:满人的姓氏命名系统,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时间上具有流变性强、受汉文化影响强烈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满人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社会发展的独特环境、外部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满汉文化日益陶融的发展趋向是分不开的。不过,迟至清末,满人的姓氏命名系统,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自己的特征。这不仅是满人有别于其他族人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其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清初满族悉数入关,北京成了旗族长达二百多年的聚居地。老舍这位满族出身的文学家,有着深深的恋京情结,因为他的人文根须和艺术基石,都深埋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伊通河流域是满族的聚居地和发源地,积淀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内涵,满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地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对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认知,这使得满语地名文化成为伊通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伊通河为依托,研究民国时期以前文献中伊通河流域满语地名的存在情况,考察命名的原因、满族先人当时的居住环境及社会生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台神”是吉林乌拉陈汉军旗人入门萨满、正规学习“察玛”的一种萨满仪式。例行仪式的原因在于“因病许愿”、“病愈还愿”;公示正名、神化身份。其萨满仪式过程主有:听神鼓、经迷恫、坐马褥、聆听神谕、择师深入不辍地学习等几个部分。通过此仪式的举行可使人达到心理解脱、凝聚人心、心理警示及终身神前效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事满族妇女史研究,首先要重视收集研读原始文献,尤其要注重对满文史料的运用;其次,关注并了解相关的社会制度,在清代,特别要注重对八旗制度的把握;第三,关注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满族妇女,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熟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满族妇女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7.
满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中处处蕴含着生态保护精神.满族先人把道德关怀赋予自然万物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具有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我价值”和“生存权利”的认可和尊重.尤其是萨满教传统信仰,通过神话和仪式等形式,密切了满族先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探究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深厚环保底蕴,对大力推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上半叶的《燕行录》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朝鲜使节对满人发式的看法,通过这种发式所建构的满人形象是野蛮、残暴的。朝鲜使节丑化满人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朝鲜与满人的关系复杂,对满人有着民族仇恨;二是主要受传统儒家思想"华夷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