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贞悔二字,《周易》经文常见。通检450条卦爻辞,贞见于108条,悔见于32条,贞悔同见于10条左右。《尚书·洪范》载:“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卜五,指雨、霁、蒙、驿、克五种龟卜兆象。占用二,衍忒,指蓍筮重卦分为贞悔,演变以占用也。古人筮占,揲蓍曰衍,即排演蓍草以成六爻。下三爻曰内卦,称贞,上三爻曰外卦,称悔。若爻有变化(忒者,变也),则称演遇的本卦为贞,变生的之卦为悔。《左传·僖公十五年》秋,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蛊》卦下巽上民,巽的卦象是风,艮的卦象是山,所以卜徒父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国语·晋语》晋重耳筮得国。筮得贞《屯》悔《豫》。《屯》是遇卦,《屯》初,四、五爻皆变。变生的之卦为《豫》,故曰贞《屯》悔《豫》。由此可见,贞悔在易卦里有着特定的含义,贞指内卦,本卦;悔指外卦,变卦。然而易学家们对于卦爻辞中之贞悔的解释,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与商甲骨卜辞一样,楚卜筮记录亦包括前辞、命辞及占辞,也存在"一事多卜"、"习卜"及"卜筮并用"的占卜制度。两者均保存有"数字卦",可谓一源一流。战国楚人对于商人之占卜制度,既有因袭,如"一事多卜"、"卜筮并用";又有减损。楚卜筮记录中的"习卜"较为明确,对我们理解商甲骨卜辞中的"习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夏商周三代思想信仰的发展系从非理性的巫觋文化,通过祭祀文化的转折而走向理性的礼乐文明,对于神灵的崇拜经由祖先崇拜的转移而走向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此相呼应,三代人神交接模式也经历了以甲骨、蓍草为中介的卜筮到以祝嘏为中介的祭祀的多种间接交接形式演变,作为最直接中介的巫觋则进一步演变为礼乐制度下的史,构成中国的巫史传统。  相似文献   

4.
籤占自唐代后期产生后,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占卜术之一,至今仍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拥有众多的信众。本文认为,籖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其世俗而又不粗俗的占卜形式、通俗又不失典雅的籖诗、简便易行又不失庄严神圣的籖占过程有直接的关系,籤占不但能较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阶层信众的实用功利性宗教信仰和审美诉求,还具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国度、不同族群需求的机制。至于籖占特别"灵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有籖占中概率性的客观存在,有籖诗的模糊性、趋吉性和庙祝或解籖者的圆通性的解释,还有籖占者对神明的敬畏心态和对籖诗"灵验"的预置性心理等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原始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幼年期 ,那时人们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有灵魂、意志、权能 ,人类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都受神灵的控制或摆布。受这一神灵崇拜的支配与影响 ,产生了前兆迷信及其稍后的占卜术 ,且演变、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容和完整体系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对古代藏族物质文化生活尤其对于人们的思维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 )何为前兆迷信 ?“前兆”指的是物质世界每一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前期现象 ,亦即将要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比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以及其它种种物候。处于蒙昧时代的人们受认识能力的局限 ,认为万事…  相似文献   

6.
商代的巫与巫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商是神权强盛的时代。殷人和“神”打交道,主要靠贞卜和蓍筮。除了和“神”联系之外,殷人还要和“鬼”打交道。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鬼”,指的是旱魃、魍魉之类的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厉鬼,井不包括祖先在内,因为在殷人看来,祖先是进入神灵世界者,并不步入厉鬼的区域。殷人驱附除厉鬼,主要靠巫术。施行巫术单靠人力不行,还得神灵佑助,所以说驱除厉鬼与眼神联系又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殷人跟神联系,要有贞卜记录,以示对于神灵的忠诚,故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卜辞资料中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然而,殷人施行巫术,则没有多少记录,因为并不需要向“鬼”汇报什么,因此后人对商代的巫和巫术知道甚少。今不揣浅陋,勾稽一些相关资料,试图对商代的巫与巫术的某些情况进行探讨,以求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道二教在我国古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渗透于民众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各领域之中,小说也不例外。对于小说中的宗教内容,梁启超曾有过尖锐的指责:“吾中国人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今我国民惑堪舆,惑命相,惑卜筮,惑祈祷,因风水而阻止铁路,阻止开矿,争坟墓而阖族械斗,杀人如草,因迎神赛会而岁耗百万金钱,废时生事,消耗国力者,曰椎小说之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番话自有其合理之处:旧小说中的迷信故事对下层民众的心理确有毒害作用。但这种指责又有片面之处。且不说小说中的迷信内容本是生活中迷信活动之反映,即以小说中有关宗教的描写作全面的估量,也并非尽属迷信。相反,其中颇不乏优秀的篇章段落,表现出反宗教的人文主义精神,艺术处理也往往别具特色。分析、认识这一现象,对于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8.
《易经》历来被认为是一本占卜之书。南宋大儒朱熹把陈抟所 制《易图》拿来放在《易经》卷首的同时,也放上了一篇《筮 法》。易就是卜,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然而,这里大有疑问。 《管子·山权数》篇记录了管仲答齐桓公问的如下一段话: “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 败也;行者,尊民之利害也;易者守吉凶成败也;卜者,所 以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者:皆田、一金之衣。此使君不 迷之数也,六家者即见;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故君无失时、  相似文献   

9.
《诗经·大雅·抑》中的"屋漏"一词,汉以来众说纷纭。郑玄认为即"西北隅而厞隐之处",而孙炎认为"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也",清末黄黄山甚至认为就是《礼记·月令》中的"中霤";只有犍为文学、刘熙"撤屋之西北隅薪,时若值雨则漏"之说时代最靠前且最有根据。从西周丧祭中"毁庙"仪节以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关于"屋漏"的用例,结合考古发现,可见刘熙之说最具说服力。《大雅·抑》中"尚不媿于屋漏"当从刘熙之说,指代迁入宗庙的先王神灵。郑玄之说选取了西北隅的另一种寓意,可视为引申义,《中庸》和宋诗用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与刘熙之说并无冲突。王充《论衡·书解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中的"屋漏"不单单指漏风、漏雨的房屋,还包含着郑玄所谓的"幽昧""厞隐"等义,施政者唯有自我保持警觉,常常自省,方能发觉、吸纳"草野""诸子"的不同见解,匡正"政失"与"经误"。  相似文献   

10.
<正>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因先祖封于吕,故又名吕尚。太公是他的尊称。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元勋。由于他制定和执行了一条不同子鲁国和其它国家的建国方针,从而奠定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的基础。在太公的思想中几乎包含了齐文化的全部基因。研究太公与齐文化的关系,无论对于评价姜太公的思想,还是对齐文化的全面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围绕齐文化的几个基本特点,探讨一下与太公思想的关系。一、太公与齐文化的务实精神太公被文王聘为国师,被武王尊为“师尚父”。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同周公一起辅佐周王取得灭商的胜利。在伐纣战争中,他表现了不迷信占卜而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惟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论衡·卜筮篇》对这件事记得更具体。在伐纣战争即将开始,“群公”迷信占卜之兆而“尽惧”的关键时刻,太公不被占卜之兆和天象所动摇,而从当时大军已聚集,战机已成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劝勉武王出战,终于取得胜利。这一记载应是可信的。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太公才立下了灭商兴周的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史记·论六家要指》的文本解读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历史文献对于划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之大系,对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理论总结,对于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主体多元格局,对于考察中国文化史、哲学史、学术思想史都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历代学者对《汉书·艺文志》多从文献目录学角度进行研究,清代学者王鸣盛摘引金榜的话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石也。"①近现代学者梁启超、胡适、侯外庐等已经注意到《论六家之要指》与《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存在着大量的原始物占,这些物占的很大部分被收入号称保存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中.《山海经》中的神话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的兴趣,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而原始物占却始终没有受到重视而被束之高阁.这可能与这样一种认识有关:物占纯属迷信,没有文化价值可言.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诚然,原始物占也有迷信成份,但是,作为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后代的一般物占以及卜筮、星占等具有重要的区别,而富于社会历史内容和文化精神.那么,原始物占有什么历史文化特征,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什  相似文献   

14.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是鄂温克族活的历史典籍。它朴实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世代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样的形式。 1 传说 包括叙述人类来源,民族、姓氏起源,人类童年期对自然界的崇信、叙记地方山水特产和历史英雄人物等。这些古老的传说,以优美绮丽的幻想,真切而又引人入胜地记录了古代鄂温克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他们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创造世界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质朴观念和强烈愿望。 古代鄂温克人不仅按自己的理想来想象世界,而且根据自己的形象和意志,创造出许多威风凛凛的神灵与英雄。这是他们文学宝库中最突出的创造。这些传说中的诸神和英雄、萨满,普遍具有原始人类的性质。由于古代鄂温克人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品质都加在这些神灵或英雄、萨满的身上。所以,这些神灵、萨满实际上也就是用劳动工具武装的现实人物,是能工巧匠,又是氏族或部落的庇护者。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倾向,总是反映先民的劳动、生活和愿望的。许多英雄和美好形象,就是奇智大勇的劳动能手的化身,他们往往被塑造成具有人  相似文献   

15.
《周易》独有的《易》象符号系统的创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根源性领会与理解。《易》象系统蕴含的"象"之思维方式,及其与奇偶筮数关联的基础阴阳爻画,均可溯源于古代的生命世界观,或曰"生生哲学"。阴阳爻画三叠排布为"小成"之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位之六十四卦的传世《周易》《易》象符号形态,可谓是基于"关联性思维"对于古代生生世界图景的最佳符号化表征方式,这也是汉代以后出现的种种拟《易》之作如《太玄》《潜虚》等始终无法超越原始《易》象符号系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志文献。这些涵盖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的记述是探讨中国民族史的宝贵资料。早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出现了有关民族的记述。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诸子之书以及《世本》、《天问》、《山海经》等古代史籍中,都包含着民族志的素材。其中《礼记·王制》篇有关"五方之民"的记述最具代表性:"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0,(6)
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出土的简帛资料,包含大量的礼学信息,推动了对楚地丧葬和祭祀礼制的复原研究,也为今人超越历代经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楚地简帛(尤其是卜筮祭祷简)所反映的丧祭内容,包括疾病占卜、祭祷神祇、初死及丧仪、丧服和丧期、祖先和庙祭、祭祷仪式等,完全可与《仪礼·士丧礼》等礼学文献进行对证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丧祭礼制虽与中原地区颇有差异,但中国古代病、死、丧、葬、祭的人生礼仪,自商周以来就形成连续的系统,并未中断。楚地的丧祭礼制,对于汉代文化影响较大,此即汉承楚制的一部分。此种考察还有助于解决"三礼"文本的成书时间问题。楚简材料表明,楚人有常贞和常祷,还有散贞和散祷,前者对于复原楚地丧祭礼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历史地说,自然观多种多样;逻辑地说,有四种典型形态,下面分别介绍:一、自然观四种典型形态之特点及其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觉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地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3·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①。它认为自然界…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学中都有以人牲报祭神灵的文学事象。中国上古杀俘祭社的文学事象先期保存在《诗经》中 ,这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形成的社神崇拜密切相关。《诗经》对杀俘祭社作了正面描写 ,对杀俘祭社持肯定态度。而到了《左传》中 ,杀俘祭社成为负面事象 ,遭到作者和当时士人的批判 ,反映了人本思想的抬头 ,人的生命受到重视。与此相应 ,《诗经》和《左传》对杀俘祭社场面的描写有详略之别。古代以色列宗教文学也有以人牲报答神灵的祭祀事象 ,神灵的施舍和以人牲祭祀报答遵循对等的原则 ,对于用人牲进行祭祀的情节有详尽的叙述。古代中国和以色列与人牲报祭相关联的文学事象体现出一致的人神交往原则 ,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 ,二者所用人牲的来源不同 ,作品格调不同 ,同类题材作品的演变趋势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20.
古代先民普遍存在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还继续活着,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消失.但是,人死之后灵魂归于何处?各部族先民作出的回答却是不同的,他们按照本族的理解加以说明,想象中的灵魂归宿地千差万别.承认灵魂不死,是各部族先民的共性;对于灵魂归宿的解释形形色色,则是各部族文化特殊性的体现.东夷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部族集团之一,它对灵魂归宿的看法,既不同于夏族,又不同于周族,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受东夷族灵魂归宿观念的制约,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文学事象,也就是说,东夷族的灵魂归宿观念是许多文学事象之源,探讨这一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穷本溯源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