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笼"是莽人最具特色的竹管乐器,它在神秘的莽人生活中扮演着"传情定终身"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挎箭执弩,打猎为生"的莽人土著生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赖笼"的传承已出现了断代的危机。本文就莽人"赖笼"等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做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
越南西北部的莽人杨六金据《莽语概述》载:“莽人现今居住在越南、老挝和中国的领土上。”①越南莽人主要分布在莱州省的新河、孟谍、封土、孟来等四县,有2200人;②中国莽人有575人(1995年底);老挝莽人人数不详。本文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越南封土县莽...  相似文献   

3.
我的维吾尔语不怎么样。在新疆生活了近20年,我掌握的维吾尔语单词不超过20个,且都与吃有关。少是少了点儿,但还是比较精细的,有时连维吾尔族人都会感到惊讶。比如关于包子,这是我爱吃的一种食品,很多人只知道维吾尔族人做的烤包子和薄皮包子及其发音,但并不知道维语中还有发面包子和南瓜包子这两个专用名词。有一次在和田一处偏僻村镇的小饭馆,我用维语一口气点了“萨姆撒”、“彼特尔莽它”、“布拉赫莽它”、“烤哇莽它”等维族人食谱中所有的包子的准确名称,使老板惊讶不已,立马另眼相待。因为“萨姆撒”(烤包子)和“彼特尔…  相似文献   

4.
布朗族(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他们的生存状况极为困难.为扶持他们脱贫与发展,金平县2008年开始实施莽人扶贫工程.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比实施前后的成效,讨论其得失,尤其需做到四个“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与莽人参与相结合、文化教育与科技培训相结合、扶贫和开发相结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革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导言塔皮拉佩(Tapirapé)印第安人是一个操图皮语的部落,生活在巴西中部阿腊古艾亚河以西地区。据说,他们原有五个村庄,现仅剩下一个村庄,不足150人。由于同附近的卡拉扎人和欧洲游客的交往,他们传染上了各种疾病,人口渐趋下降,但他们的土著文化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塔皮拉佩人全是森林居民,在莽  相似文献   

6.
"邛笼"是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东汉时岷江上游冉(驜)夷部落云:"冉(驜)夷者,……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对"邛笼"一词,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曾从古羌语角度作过考察,认为该词汇系占羌浯,是建碉之古羌人对"碉"的称呼.  相似文献   

7.
李正福,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家农民,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痴情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奇"人,一个60多年如一日,用民族民间文化充实自己、快乐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营造传承空间的文化气息、丰富传承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是当下值得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本文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场域研究,通过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文化再生产"与"场域"理论,深入研究司家秋千会与旅游的关系,分析出现存的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传承空间与文化的互动交融,以此推动司家秋千会的弘扬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意义的方法与形式。  相似文献   

11.
民俗传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广泛地使用"传承"一词,但对于其内涵、外延、内容与形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文章明确地界定了传承的基本内涵,并从构成要素和传承方式两个维度阐释了民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民俗传承构成要素包括民俗传承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客体和民俗传承"场"。民俗传承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传承途径来看,分为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和书面传承等;从传承主体的多寡来看,分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从传承组织形态来看,分为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相似文献   

12.
海菜腔是云南彝族支系"三道红"的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地。海菜腔演唱内容丰厚、音乐形式独特、民族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蕴涵着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其教育传承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显著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精神文化的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流传于大巴山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实现了跨越性、历史性的重视与挖掘。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巴山背二歌"已经慢慢在走向磨灭,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本身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情,在本文浅谈几点关于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巴山背二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族民歌不仅是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民歌文化深入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中由于"现代性"进程造成的后继乏人、歌词汉化与歌唱语境消失等问题及成因加以梳理和澄明,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文章认为,文化系统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及人口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成因.故此,拓展传承群体、建设"圈群"、强化族群音乐文化认同是鄂伦春族民歌改善传承困境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说唱"是藏族民间文化传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从藏族文化的发展来看,藏族的说唱传统或者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播方式源远流长。从传说时代到近代,甚至现当代,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经过了"仲""德乌""苯"时期的口传人、游吟诗人、"疯狂者",到高僧大德的讲经说法、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这种文化传承方式不仅从未终止过,而且传承有序。无论是寺院教育,还是民间艺人说唱,学院与民间、高僧与草根、口头与书面,虽然有很大的差异性,却一脉相承。《格萨尔》史诗说唱传统与藏族文化传统传承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源于藏族文化传统的内在规定性,是文化整体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市傈僳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包括语言文学艺术、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人伦道德、生产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是傈僳族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享用的文化,是傈僳族人开发儿童智力,塑造儿童价值观和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丰盛的文化大餐和丰厚的文化知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应该"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一个积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国家。历来将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软实力"并大力加以弘扬至今。与此同时,日本还是一个动漫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动漫市场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并且,日本动漫最大的"亮点",便在于日本人以动漫为载体,通过动漫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就是运用动漫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8.
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市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基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娱乐消费中心和旅游集散地。该景区集土家民俗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创业孵化园区管理、恩施玉露茶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等于一体,入驻商家1000余户,带动就业创业上万人。  相似文献   

19.
初到南京,热情的当地朋友总会对你说:"要到夫子庙走一遭哦!"是的,到过南京的人不去夫子庙是件憾事,到了夫子庙而不尝尝秦淮风味小吃更是遗憾.在纷繁的风味饮食摊点中,要数坐落于贡院西街的清真食品街别具风格、独树一帜了.夫子庙风景区位于南京南部的内秦淮河两岸,清一色的明代仿古建筑.其史可溯至东晋,唐宋时期致于繁荣,故有"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妙句.清朝光绪年间,伊斯兰风味的清真小吃跻身夫子庙小吃之林."文革"期间,几近荒废.1984年以后国家投资将之修建一新,现被国家定为全国40家旅游风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厄瓜多尔的西亚马孙平原,也就是从科迪勒拉山脉的丘陵地带到地势平缓的热带雨林这块地方,生活着幸存下来的、几乎从未接触过人类文明的自由奥卡人。他们的传统居住区在西经77度以东,北至弓形纳波河,南到库腊赖河,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自从他们的祖先于数千年以前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迁徒到美洲以来,他们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