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团军垦战士、职工群众在新疆屯垦戍边亦军亦农亦工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传承和享用的民间文学精神食粮,是兵团人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的真实体验和价值追求,是兵团人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本文在研读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其在新疆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地位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进而探讨其在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作用。通过对兵团民间文学活教材的认识分析,期冀为兵团非遗保护传承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60-60
<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民间文化艺术是几代军垦儿女、职工群众在屯垦戍边劳作、生活中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包括亦军亦农中的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力量。本专栏三篇文稿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兵团民间文化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民间文化艺术是几代军垦儿女、职工群众在屯垦戍边劳作、生活中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包括亦军亦农中的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力量。本专栏三篇文稿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兵团民间文化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屯垦戍边记忆以符号记忆、情节记忆、价值记忆的表现形式作为外在呈现,以其蕴含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往和伟大兵团精神作为价值内核。屯垦戍边记忆的传承与传播不仅能深化国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屯垦戍边建设历史的认知,而且能够使其在加深情感共鸣的同时内化价值记忆,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外显的行为实践,显现出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这一递进逻辑。  相似文献   

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的非遗中有继承古屯垦英烈传说的项目,而更多是新中国以来富有军垦特色的非遗代表作。但因第一代老军垦多为古稀以上、耄耋之年的现实情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亟需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与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空缺,对兵团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爽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72-7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的非遗中有继承古屯垦英烈传说的项目,而更多是新中国以来富有军垦特色的非遗代表作。但因第一代老军垦多为古稀以上、耄耋之年的现实情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亟需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与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空缺,对兵团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疆兵团是一个多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兵团节庆文化是兵团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兵团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兵团地处边疆,自然环境恶劣,然而兵团人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竞技比赛始终是兵团节庆文化的重要事项。兵团节庆文化作为兵团屯垦戍边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特征与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兵团现代节庆活动,与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兵团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促进了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慧宁 《中国民族》2023,(12):34-36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一生心系兵团的王震将军,曾经用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诗,生动呈现了兵团的使命担当。从我国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来看,“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屯田是千古之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开启了边疆治理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5,6(2):1-16,85-8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文化的汇聚地,其对清代及民国时期新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汉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在新疆城市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特色,即双城结构,甚至多城结构。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的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新疆城市民族构成及文化多元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建设、宗教、民俗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疆的边疆性特征,使得其在军事上和边贸上的功能突出。清前中期新疆建立大批军事城市,至清末民国时期,这些城市的军事功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一批兵团城市和军垦城镇出现,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型。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呈现多元民族生活图景、彰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载体,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其以实体地域空间为核心的传承路径被不断消解与重构,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动漫艺术与民间文学内在特质的契合,为其通过新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行路径。以时代视角开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的人文价值,以民俗传统底蕴丰厚动漫化的艺术空间,以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动漫化的精神谱系,不仅可助推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在大众视野的再回归,还可通过动漫媒介将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以“民族文化IP”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新形态,促进其与生态发展、乡村康养、民俗文旅等地方经济的有机联动,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跨界融合,赋能新时代民族文旅产业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军垦歌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代军垦官兵、职工群众集体或个人创作、传唱的反映兵团人亦军亦农、屯垦戍边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食粮。基本内容可分为军垦歌、劳动歌、生活歌。军垦歌表现了军垦人保边卫国是战士的神圣天职这一主题;歌唱一支劳武结合的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这一特殊兵种风范;反映军垦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如:《老兵歌》、《中华儿女志在四方》、《伐木盖营房》、《绿洲美》、《军歌与山歌》等。劳动歌反映垦荒部队开荒造田、修渠盖房、种粮植棉、造林防沙等征服自然的且守边关且屯田的劳动情景。如:《戈壁滩上建花园》、《走向新城》、《打场歌》、《拖拉机》等。  相似文献   

12.
屯垦戌边在新疆屯垦戍边是党的一项重大方针,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重申了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的建军思想,并且预言,随着战斗逐步减少,人民解放军工作队的作用将会增加。解放新疆前夕,为了改变新疆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增加民族团...  相似文献   

13.
兵团故事:百万戍边人在新疆黎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开发特别能奉献──兵团精神当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走过您悠40年的漫长历程时,请听这一段感人的──在我国西部新疆,有这样一支奇特的部队:他们既保留了军队的编制和序列,又不断向各产业门类开拓。他们既...  相似文献   

14.
朱志燕 《民族论坛》2013,(8X):12-1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是解放初期新疆特殊的政治形势、经济基础、社会、宗教状况以及周边国际关系综合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新疆自身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历史上的屯垦传统也为兵团的建立提供了生态可能性和路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是解放初期新疆特殊的政治形势、经济基础、社会、宗教状况以及周边国际关系综合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新疆自身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历史上的屯垦传统也为兵团的建立提供了生态可能性和路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和兵团人的关怀,鲜为人知。事实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兵团时,邓小平同志是参与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兵团时,邓小平是决策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理论,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时,邓小平是有力的支持者。新疆和平解放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从促进边疆发展繁荣和保持边疆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0年以前,中国和苏联关系友好,中苏边境中方一侧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17.
清至民国时期的维汉经济交流黄建华清至民国时期,有大批的汉族屯田士兵在新疆各地屯垦戍边,也有大批的汉族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移居新疆,这些都为维吾尔族与汉族间进行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维吾尔族和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促进了新疆经...  相似文献   

18.
藏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虽是以文学的形式而存在、流传,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事项,则是我们研究民俗学的可靠资料。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在人民大众中的应用,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活动。藏族民间文学中的韵文部分,其中蕴含大量的民俗因素及其传承方式,对了解与研究藏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今后需要通过建成活态传承体系实现对其的充分合理保护。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活态传承问题的研究,本文建成了该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成体系化的活态传承工作制度,以实现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成分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民间文学作为民众寄托情感的载体而存在,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其处境岌岌可危,即便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仍面临传承空间萎缩、传承载体受到破坏、传承链断裂等困境。在步入非遗后时代,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亟待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性等举措开辟出一条民间文学传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