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龙晔生社长(以下简称龙):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民族论坛的专访。这次您带队到湖南通道县上岩坪寨做田野调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期间您和同学们自备凉席吃住在村里,与村民进行广泛交流,全方位观察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您能给我们谈谈当时为什么选取上岩坪寨作为田野调查点吗?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元月19日,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左6)和民族论坛杂志龙晔生主编(左7)等专程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村,参加三省坡中山亭落成典礼。事由2013年7月,周大鸣教授、余成普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26位学生到上岩、坪寨两村进行田野调查,龙晔生主编带领两名实习编辑同时在三省坡地区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课题调研。30余位"他者"敬重民俗遵守民风虚心好学,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期间在  相似文献   

3.
向思睿  李丹 《民族论坛》2013,(8X):110-112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乡村建设"浪潮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迅速蔓延,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逆转农村向城市资源流动格局,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居民自给自足型特色村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以庞大的网络系统式样与众多人民群体及社会要素直接相关,在这其中文化认同的渗透力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以湘黔桂边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核心内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上岩坪寨的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其构建背景与过程;从"客位"的角度审视上岩坪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认同构建阻碍,总结性探讨湘黔桂边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上岩寨坐落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东邻侗寨地坪,西靠侗族圣山三省坡(海拔1336.7米),西南与广西干冲侗寨仅一山之隔,南毗苗寨孟冲,北接侗寨虾团,为独坡"八寨之头村"[1]。上世纪50年代,上岩坪寨划为上岩、坪寨两个行政村,上岩村现辖338户,合1411人,坪寨村现辖300户,合1288人[2],全村98%以上人口为侗族。  相似文献   

7.
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上岩坪寨是典型的侗寨。该侗寨的河流、井、鱼塘、消防渠、稻田等,共同构成水资源的活性系统。从当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传统利用模式来看,侗寨呈现的是人与生态和谐共居的图景。侗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源自村民对水资源的集体维护。  相似文献   

8.
正访谈人:梁艳(以下简称梁)被访人:格勒(以下简称格)访谈时间:2014.5.16日17:00—20:00地点:成都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格勒博士的书房梁:老师,我这次是受苏发祥教授的委托,让我做一个关于您在藏学领域和人类学领域中田野经历的访谈。我综合了一下过去您的研究历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您的求学阶段中田野调查的经历;第二个是您在牧区研究方向田野调查的经历;第三个是您在婚姻家庭这个研究方向的田野调查的经  相似文献   

9.
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上岩坪寨,水资源的现实利用方式与传统利用方式存在不同。侗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有人口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这些因素既是桎梏,又是动力。针对当下侗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回归侗族人与水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解决当下人与水资源矛盾必须坚持的观念本位。  相似文献   

10.
就作者多年参加田野调查的体会,联系中国语言的实际和语言研究的任务,谈谈田野调查中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全文分三部分:田野调查是获得语料的一个主要途径;田野调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田野调查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田野调查,在村落转型过程中以"人-村"离合的视角考察了南岗古排旅游开发模式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南岗古排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村民、地方政府以及外来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行动策略分析,认为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和外来企业一定要尊重当地村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政府和外来企业以及当地村民三者间的良性联动。  相似文献   

12.
就文化人类学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芦笙客     
“呜-呜-呜!”侗家坎寨芦笙队吹响了《邀伴曲》。人齐之后,抬起大芦笙,扛着次芦笙,背上小芦笙,迎着晚霞,奔向邀请他们的坪寨——去作芦笙客。从坎寨到坪寨有五里,中间隔着个冲寨,全是崎岖山路。按规矩过寨是不能悄声的,于是吹了两遍《过路曲》,告诉冲寨:我们只是经过,不劳接待。当天边最后一道霞光落进白云山怀抱时,坎寨的芦笙队来到坪寨门前,大小芦笙一起“呜呜嘤嘤”地吹起了《应邀曲》,意思是:我们应邀来了!坪寨的芦笙队赶  相似文献   

14.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论述了田野调查在土家族研究各阶段中的运用及其特点 ,从中也可以看出田野调查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田野调查贯穿了民俗学学科始终,而"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则是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史上重要的一次调查。本文通过概述"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及其实施,从田野调查的角度总结"计划"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田野调查贯穿了民俗学学科始终,而"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则是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史上重要的一次调查.本文通过概述"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及其实施,从田野调查的角度总结"计划"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雷山县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当地较好地保留了苗族习惯法文化。从三个典型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看,其习惯法主要表现为榔规、禁忌和村规民约等形式,其中榔规、禁忌是传统习惯法的表现形式,由于国家现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因此很多苗族习惯法又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科学预防和治疗疾病观念的传播可以说是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福祉。人类学认为,看似简单的对疾病原因的解释和不同的就医行为,其背后是一整套的地方性知识和传统观念。所以,建医院易,改变观念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如何与根深蒂固的传统疾病观和就医观相结合,从而真正改善民众的健康状况,是目前西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本文作者先后两次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对当地村民们的疾病观及就医行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显示,在当地村民看来,现代化医疗体系与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并不相互抵牾、彼此冲突,可以同时采用,相互补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面对现代化,村民们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而是自有一套主动应对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现在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 ,主要是西方人类学的传统方法。在 2 1世纪 ,如何提高田野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如何使田野调查更加科学化 ,是当前人类学民族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一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 1 9世纪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居留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过 ,1 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大多都不从事田…  相似文献   

20.
田野调查是每一位人类学者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合作性田野调查重点在于调查者之间如何开展调查活动,对调查点的选择、调查者个人技能和调查计划都有特别的要求.开展合作性田野调查时,要明确合作性调查的目标、确立合作调查者的角色、明确合作调查者的任务、协调合作调查者的矛盾以及合作展示田野调查成果,形成互动式的自然合作文化,才能提高合作性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