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兵团民俗是兵团各族职工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生活文化。通过对八师石河子市133团、143团民俗生活的田野调查,从"赶巴扎"、节庆互动和语言交流三方面观察与参与观察,运用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探讨,由此折射出兵团民俗生活与民族关系和谐构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动交融的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2.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章采烈民俗的多种品格是开发民俗特色旅游基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湘西南一个自然聚落“枫木林”的调查,试图探讨湘西南、桂西北一带山地民族地区自然聚落称谓“团”的起源、发展和特征.本文认为,在这一带的自然聚落称谓“团”已经成为民俗概念,具有地域区分单位和血缘归属单位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现象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来探讨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现象,强调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又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萨仁娜  杨涵潇 《中国藏学》2023,(1):76-86+214-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甘南地区的民族关系较为紧张,社会动荡不安。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2宣传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当地民族之间的隔阂,疏通了不同民族和部落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匪患、“集兵事件”等问题的解决,为之后甘南地区的自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访问团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效开展民族工作的有效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多元及全球"虚拟化"的现实,民族国家观也应做出调适,要有能力超越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国家仅是历史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选择。概念是一种符号丛,符号的征象、对象和释义三元处于不断互动易位的关系链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许多"征象"的对象化和释义化结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必然也要发生类似的对转。征象与释义的勾连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和协商过程。贝特森提出的关联性模式是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础,建立在生命认知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新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宗教问题无小事。在兵团城镇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宗教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以民族团场宗教情况的变化为例,分析城镇化背景下的兵团宗教的新问题,并针对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魏铭静 《民族论坛》2013,(6X):84-86
宗教问题无小事。在兵团城镇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宗教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以民族团场宗教情况的变化为例,分析城镇化背景下的兵团宗教的新问题,并针对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风俗习惯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普遍存在。由于藏民族所处独特的地域和环境,产生了与西藏民俗相适应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藏民族传统体育。藏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活,反映出藏族社会生活和特有的民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藏族群众精神文化和娱乐的主要方式。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着直接的关联,在西藏民间沿袭着的达玛节、望果节、插箭节、萨嘎达瓦节等的崇拜信仰祭祀活动中,体育运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西藏的民俗节日是比较多的,传统体育也是西藏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述苗族妇女与"麻"之间的互动—互构关系,揭示了"麻"与妇女在切冲苗族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更凸显出妇女在民族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兵团是一个多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兵团节庆文化是兵团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兵团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兵团地处边疆,自然环境恶劣,然而兵团人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竞技比赛始终是兵团节庆文化的重要事项。兵团节庆文化作为兵团屯垦戍边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特征与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兵团现代节庆活动,与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兵团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促进了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相似文献   

14.
民俗摄影的研究性民俗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它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中国民俗  相似文献   

15.
"乡村民俗"与"都市民俗"是以空间观念划分的民俗类型,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的文化范畴,在当代正经历着必然的整合过程,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更显出互动、互流、互感、互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历史上,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族群迁徙频繁,族群互动一直是边境民族社会生活行为的常态表达。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互动交织着族群记忆、国家制度以及国家关系等多重因素,多样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西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梳理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认为需要从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理论高度助力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从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心理学视角来阐释国家治理背景下的西藏发展和民族交往,提出历史教育和"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量,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民俗影像可以提供如此信息:民俗发生的地域特征,民俗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物表情、肖像,民俗事件的过程结局等,凝固下的这些瞬间使我们的视角停留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年年有民俗事像与生活,场场参与者和活动过程都有差别,照片影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让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享受同样的内容,在“读图时代”或“视觉年代”,民俗生活的影像表现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民族文化开发传播的需要。彝族毕摩的插图经书与凝固瞬间的影像价值生活在大西南的彝族人有着悠久丰富的视觉文化,古老的彝族象形文字与毕摩的经典插图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普遍存在形态,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把一国内部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承认和保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则是缓解这种结构性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高启安 《中国藏学》2012,(2):99-107
敦煌汉、藏文文献中经常出现一个表示某种组织的称谓词——"团",团有"团头"。对此,论者多有涉及,诸说并出,或谓寺院寺户的常设组织,或谓行业组织,或谓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基层组织,或谓临时生产组织,不一而足。"团"之称谓,源于北朝府兵制,唐代府兵制瓦解后,"团"这一称谓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敦煌文献中的"团",为表示某项集体行动的临时团体,无论僧俗两界,均有不同的"团"组织的记载,而非寺户的常设组织,更非敦煌的基层民户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