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东华大学族群所本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行动,于1995年创所之初即规划"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计划".透过"原住民自助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采集,以及借着观摩活动与鼓励自行研究,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1998年族群所创立了在职专班,提供地方教师与相关人员取得正式硕士学位的机会.由于课程的完整安排与独立的论文写作,原住民相关研究得以在地方开展.2001年成立之民族文化学系更透过一半名额保障原住民学生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原住民学子加入自助文化研究的行列.东华大学族群所十年来的努力过程,期许着人类学与原住民研究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湾意识的主体是中国意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98%的民众都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移民过去的,这也决定了台湾民众的思想意识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17世纪以前,台湾的主要居民是在大陆被统称为高山族的12个原住民族。17世纪后,以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为主的大陆东南沿海的汉民族开始大量向台湾移居,并把故乡的文化、风俗、习惯带到台湾,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台湾社会意识的基础。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把当时在大陆普遍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搬到台湾,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683年,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1945年至1999年蒋介石执政时期、蒋经国执政时期和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原住民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质、施政重点和政策策略。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原住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住民的基本权利、民族自治、政治参与、人权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原住民虽然也付出了心血、努力工作,但无法与台湾社会同步发展,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和政治的边缘人,处于台湾社会的最底层。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 ,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 ,但同时愈加民粹化  相似文献   

6.
异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原住民“统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下,附加于内涵复杂、文化多样的台湾原住民上的概括性"符号",没有反映原住民各族群的自身认同、文化记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族称".康、雍以来相继出现的"野"与"化"番、"生"与"熟"番,日据时代的"高砂(山)"与"平埔"蕃等两类称谓,也只是区分了原住民汉化程度的深浅,没有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仍无法摆脱模糊认知、笼统概括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记载人类学家乔健在台湾地区推动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之努力,透过民族学苑之筹备,举办一连串推广教育活动。至原住民民族学院之成立,得以在高等教育中展开正式培育原住民与民族研究精英之活动。以协助筹备至主持系务与院务的经验,对照今日原住民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趋势,探析乔健在台湾地区人类学的学术理想与文化实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岛上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住民。是由亚洲大陆或南洋群岛泛舟渡海而来的。他们迁居台湾岛后,因海洋阻隔之故,与外界鲜有接触,并且彼此间也甚少往来,经过漫长的近乎封闭式的原始部落社会,逐渐依地理形势、血缘组织与祭祀习俗,形成数十个族群。  相似文献   

11.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的互补和书写题材的越界对原住民自身文化保持丰富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多民族体系中基于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以台湾地区原住民的教育发展为视角,从法律权利、教育资源、社会文化、教学方法等维度对少数民族教育与教学进行分析,不仅对原住民族群本身具有文化传承与发展进步的功能,对中华民族而言,关注原住民的教育提升,对原住民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探索出科学、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多民族和谐与团结、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代佛教的汉化、诗歌的成功、音乐与舞蹈的盛况、绘画与雕塑的发展、风习的方便实用等,都是各民族文化大融汇之结果。它们标志着汉民族文化对异域文化有兼收消融性,标志着汉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台湾原住民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先驱,林惠祥在1929、1935年两次台湾之行中都拍摄了不少台湾原住民社会生活的影像。这些珍贵的田野摄影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的族群景观与社会状况,而且体现了第一代中国人类学家很早就通过光影之间的视觉手段来生产民族知识。围绕林惠祥这些尚未被广泛认识的早期台湾原住民田野摄影的相关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学、田野摄影与民族志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建立初期,文化方面面临着矛盾与融会接纳的发展趋势。结果是满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融合,而对以天主教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接纳是有限的。在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其矛盾之处在于文字狱的迭兴和大型古代典籍集成式编纂等,而对天主教、外来文化则因统治需要和皇帝个人兴趣,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6.
肖琼 《民族学刊》2021,12(6):77-81, 124
加拿大原住民主要由第一民族、梅蒂斯人和因纽特人构成,在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出现,逐渐成为原住民社会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层级分类的基础上,对加拿大原住民社区的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功能价值、教育功能价值以及经济功能价值进行重点探讨,指出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博物馆建设及其永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就相当关注台湾地方事务,台湾一词在正史典籍中的浮现也始于明代。人类学和民族学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林惠祥先生于1929年亲赴台湾进行考察,其《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由此也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台湾原住民的开辟荆榛之作。台湾原住民的族源和历史是林惠祥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林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至今依旧值得后世学人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前 言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的人类学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积累了反映各个时期具体状况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追溯这些研究的历史和过程 ,不仅在现在的实地调查中有助于理解有些人所关心的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文化 ,而且也是了解与日本人类学的特色有关背景的重要线索。另外 ,最近对台湾原住民的研究 ,其活跃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想象。今年 (指 1 999年———译者 ) 5月初 ,在由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当时台湾有关要人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祝辞讲演。会上涉及到一些问题 ,诸如在国际形势中 ,在对台湾问题和台湾认…  相似文献   

19.
周竞红  汪鲸 《民族研究》2007,(6):103-10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岸学术交流论坛--汉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9日至10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金门技术学院等单位的海峡两岸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原住民是台湾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对原住民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台湾人类学原住民研究在日本殖民占领、社会复员、现代化和政治解严后至今四个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动力和学术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就人类学的知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