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历初年,针对广西、四川等处的民族反抗斗争,张居正改革集团一方面推行了调整贡赋制度、招抚叛乱降夷、发展社会经济、调处民族矛盾等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坚持以剿为主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起义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镇压。这些民族政策虽然短期内巩固了西南边疆统治,但却加深了民族矛盾,无益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生殖崇拜研究一直是西南民族文化与心理研究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末伊始,学者们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殖崇拜的表现形式作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在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生殖崇拜诸种形式的基础上,阐释生殖崇拜活动的过程与内涵,揭示部分甲骨文、金文和东巴文中"性象符号"的生殖崇拜意义,认为生殖崇拜在文明社会最终以歌舞、游戏、成年礼等社会化形式表现出来,有对部族成员进行性教育的作用和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并认为这是体现民族自觉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展龙 《民族论坛》2013,(7):37-44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集团推行了以封贡互市为核心,以军事防御为主轴,以分化瓦解为手段的一系列边疆民族政策。由于这些民族政策以蒙古族为重点,忽视了女真族的兴起,且存在民族歧视等不足,因此,它虽然在短期内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已难以适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相反还加剧了民族矛盾,成为导致努尔哈赤起兵和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明蒙贡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历初年,张居正顺应"隆庆和议"以来蒙汉友好的历史局面,致力于封贡互市政策的推行,进一步将明蒙关系推向深入.一方面,通过抚赏、封爵等措施巩固和发展,与俺答集团及其他蒙古部落的通贡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羁虏"的目的;另一方面,恢复与蒙古诸部的互市贸易,增设马市,开放官市,允许民市,密切了蒙汉之间的联系,暂时满足了双方所需.这些措施虽然存在诸多局限,但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长期以来明蒙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张居正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5.
韩利  谭勇 《民族学刊》2017,8(3):84-89,126-127
作为中国曲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审美独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血脉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因历史原因和它的口头性特征,以及某些民族文字的缺失,在理论方法和个案研究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处于研究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的状态.本文拟回顾、梳理、总结建国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成果,简介曲种,分析其独特性,探讨如何进一步充实、丰富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学术内容,为推动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健康发展、丰富中华艺术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的种类构成、档案现状、损毁因素,并提出保护与抢救的切实措施,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初期拟定的城乡分离与重工业优先两个基本原则,对中国城市化建设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东西与城乡差异区域性特征。文章认为城市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丰富多彩,其部分民间习俗的形成受道教影响较深.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盛会,都反映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影响.论文从宗教学、民族学的学术视野,考察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与道教的关系,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道教色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龙舟文化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凝人心、聚民气及维持各民族生存发展方面起过推动作用;受西方多元现代文化的影响,其在生成环境、人脉底蕴及手工技艺等方面面临困境;只有走具有西南民族特色的创新之路,龙舟文化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他们生产生活、宗教祭祀及节庆风俗的浓缩,具有种类多、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现代的娱乐项目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只有走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路子,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步出困境,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1.
龙舟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年代历史久远,渊源复杂,有口传文学、考古发掘以及典籍文献相佐证,具有多源一体的文化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龙舟文化逐渐走出西南民族地区,走向全国和世界,成为集观赏、娱乐和竞技为一体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人类学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的主要成果,旨在描述与分析其理论范式的转变过程,并说明这些研究可能对中国人类学的启示,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研究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承认与认同: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即是在他者承认(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与自我认同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国内的他者大致可分为政学两界人士以及普通人,国外他者主要包括侵略势力、传教士、科考人员等。政学两界作为国内他者的主流,其承认或努力建构的西南少数民族身份是国族的一分子,普通人却停留在对少数民族固有的偏见当中;国外的他者却都在塑造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特别之处。作为主体的西南少数民族则在他者的影响下,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努力建构自己新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15.
刘额尔敦吐 《民族研究》2022,(5):107-114+138
明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以“华夷无间”“因俗而治”为价值取向。本文梳理了明朝兴建学校,保证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国子监优待招录和保证应举中举等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指出其具有“教化”少数民族,稳定边疆和规范秩序,加速民族间的交融及增强国家认同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虽然进行了多层面的传承保护,但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传承主体出现断层,传承功能逐步弱化,传承对象渐次漂移等问题;应适应现代化、外向化以及包容化的发展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创新保护的路径,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法律制度多循魏晋,但当时一些有为君主为了适应特殊情势的需要,在取舍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在行政、刑事、民事、经济、婚姻、司法等制度方面均有所建树,从而使十六国时期的法制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绩斐然,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建构方面仍重视不足。为了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目的地的意象特征,本文选取了广西三江县城为案例,在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其他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城镇意象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刊》2014,(5):F0002-F0002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三十五种左右的文字,自然给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形式多样的各民族古籍文献。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献研究中心综合文献馆建立于2008年,以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用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文献为其长期目标。展示少数民族文献发展的历史轨迹。收藏有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傣族贝叶经等珍稀民族文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云南省勐腊县为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贫困人口观念改变等方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边贸县的减贫影响进行了个案分析.得出:贸易自由化对本身很贫困却拥有区域和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具有明显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