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真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5-50
<藤花亭曲话>是晚清文人梁廷柟的戏曲理论名著.梁氏"不荣古而陋今","不党同而伐异",用比较方法进行辨析,反对雷同倡导独创,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今天的文艺批评与创作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春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77-81
梁廷柟是晚清一位比较有影响的曲论家 ,其《藤花亭曲话》体现出将戏曲艺术引导归复到正统文学阵营的“雅”化倾向 :认为戏曲应该在“有功世道”方面体现价值 ;在文词方面则要求含蓄典雅 ,力忌鄙俗 ;戏曲故事只要符合伦常义理与生活逻辑就可以虚构 ;情节关目的设置则要以“奇”为标准。在封建社会晚期这一大文化背景之下 ,戏曲理论创新的空间日益狭小 ,复归与集成正是主流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青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30-32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王文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75-85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5.
俞为民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
音律论是沈璟戏曲理论的核心内容.沈璟的戏曲音律论是针对因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曲调古调原腔发生变异而提出来的,他在[商调·二郎神]《论曲》散套中,不仅从宏观上提出了严守曲律的主张,还对南北曲的一些具体音律如字声、句式、用韵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金鳌新话》在素材、构思等方面承袭《剪灯余话》的痕迹非常明显,某些篇章对《剪灯余话》的模仿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剪灯新话》的模仿。金时习不满于《剪灯余话》的过度理性化倾向而表现出向《剪灯新话》的回归,同时又直接与《剪灯余话》对话,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主题,某些篇章可视为《剪灯余话》的翻案之作。由于作者国别不同,《金鳌新话》存在对《剪灯余话》的误读,但《金鳌新话》的民族内涵则为李昌祺所不可企及。正确解读《金鳌新话》离不开《剪灯余话》。 相似文献
7.
胡潇元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9-152
文章以《福乐智慧》为蓝本,从语言的符号性、主体性、社会性、思辨性四个方面论述了这部作品的语言学价值;从语言哲学角度论述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在作者语言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从“整体主义”视角,指出一种观念的形成、延续无法离开历史土壤的滋养和所处现实的制约,时间的延续与系统的动态让我们从《福乐智慧》中探寻出集体的历史记忆和自我话语构建在语言观念形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莎红的晚期作品《边寨曲》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民歌素养,走出了一条将诗歌的外形节奏和诗人的情感节奏融合起来的创作之路。《边寨曲》的外形节奏,表现为基本整齐的诗节,参差不齐的句式,富于变化的声调,而从诗歌反映出来的情感来讲,节奏实际上就是诗人情感的流动:情感激越,节奏就快,诗中仄声就多;情感舒缓,节奏就慢,诗中平声就多。莎红的探索,为新诗沿着民族化,现代化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怎样读《西洲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5):94-95
《西洲曲》的构思很奇特 ,诗篇并不只是写一个女子对情郎的四季相思 ,诗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 ;头尾 6句写该男子对“梅”的思念和安慰 ,中间 2 6句写他想象中女子对他的思念。这个男子住在江南 ,女子住在西洲。这种写法在《诗经·陟岵》中已经使用 ,杜甫的《月夜》则全仿此构思成篇 相似文献
11.
刘保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
道家艺术对自然无为的崇尚是沈从文边城世界的主题 ,道家人格风致的美在林语堂笔下的道家人物中经常可见。道家尤其是庄子的诗化叙事艺术开启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诗化叙事传统 ,营造出优雅的诗化美 (“情调美”)。道家艺术让中国现代文学具备了逍遥美和对大自然 (山水、民俗 )的关注而生出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12.
崔应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6):160-164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同为显学,墨子与孔子在经历、社会理想追求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他们在治国之道、认识方法上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同和异也充分地表现在各自的语言观上。墨子对于语言的关注不单单是社会应用性的,还有基于语言本体的;其语言观的哲学理念是分析性的,往往采取同中辨异的方式,透现了可贵的科学内涵。墨子的语言观显示了我国最早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和成就。 相似文献
13.
论孙犁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庆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34-39
孙犁晚年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之道为基质的美学思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 ,他将传统的道家美学精神 ,灌注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审美心胸的建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等有关艺术和审美的众多方面和环节 ,显示了相当的深度和一定的系统性、创造性 ,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蔡建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272-277
跨文化交际一旦发生,就存在着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言语交际是否得体评判标准的非一致性,所谓的非得体语言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却违背了语用得体原则。维索尔伦(Verschueren)语用学顺应性理论的提出,引导人们去理解并解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中非得体语言对传统语用得体原则违背的可能性,甚至合理性。据此指出跨文化交际中非得体语言使用的现象,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顺应策略:心理顺应、环境顺应、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语言的标记性与得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永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1):64-66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阐释了英语语言的无标记性、有标记性,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或场合,探讨了英语语言形式针对某一场合的得体性问题,认为语言的标记性和得体性是与语境(或场合)及说话意图紧密结合的。某一场合中,说话者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并让听话者准确地知悉说话者的意图,不管是使用标记性形式还是无标记性形式,都是合适的、得体的;如果说话者用有标记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达了其本人的特殊意图,那就是技巧。 相似文献
16.
孟宪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6-48
清代中期常熟戏曲家周昂在戏曲评论中,对戏曲理论的总结归纳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将“本色”视为戏曲语言的最高追求,从戏曲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两个方面阐述了戏曲语言的“本色”观,是对明清以来戏曲语言“本色”观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永霞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72-374,378
论述了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的关系。模糊语言是通过语境起作用的。语境或场合对模糊语言具有释义功能和制约功能。“信息量的切适度”与“人际意义的合意度”问题是语言得体性的两个方面。以实例分析了切适度与合意度通过模糊语言得以实现。语言的模糊性是实现语言得体性的手段或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远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语言是一个异质有序的结构系统,尽管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变异形式,但它们却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变化。社会语言学有关语言变异的描写和解释方法论,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释语言变化的起因,而且可以描述语言变化的过程,在某种情况下,还可以预测语言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陈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41-48
一、老、庄之道:从自然到自由“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其“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就老子的言语而言,“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且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言和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广艺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5):30-34
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研究语言和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语言和谐的基本条件,语言不和谐的诸种表现,语言内部的和谐问题,语言外部的和谐问题,语言运用中的语言和谐问题,和谐语言与变异语言,语言和谐的构建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