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探究后现代消费社会,重要的在于要以符号经济的话语或思维方武来解释和重新认识广告活动及其现象的社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泓 《东南学术》2002,(3):39-43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告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发端于丰裕社会人们对意义差异性的需求。广告创作方向是运用超越真伪的语言,为商品附加额外的价值,使之从以前的“有用物”蜕变为“被附加某种意义的符号”。在具体的修辞创作中,广告符号的运作深入汲取并契合了符号理论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刘泓 《东南学术》2006,(6):176-181
本文从我国广告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告意义系统生产与传播的结构转型--从符号象征层面的"意义转移"向社会功能层面的"意义依附"的转向,分析了"意义依附"所蕴含的风险性,进而提出进行广告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 ,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 ,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这些产品之间又有着并存渗透的关系 ,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如果将文化广义地界定为人类行为的符号现象 ,那么 ,广告必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广告符号也会同其他文化一样 ,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 ,它在为商品或服务鼓吹的同时输出的是一种精神意识 ,无论广告表现如何超脱现实世界 ,也无论广告如何似真似幻 ,其真实成分和梦幻成分都不能偏离世界文化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文化世界 ,就会有什么样的广告符号。一、广告文化的内涵1.广告文化的宏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视野里,在构成上偏重于艺术系统符号的广告符号,尽管与通常意义上的语言符号相比,不具有透义性,编码化程度比较低,但因其符号系统内部井然有序而显示其意指作用,因其符号系统中各个符号的互相依存,符号系统间的转换必须通过某种共同限定规范翻译的特点仍然十分明显.现代视野里,广告符号的构成与理解,虽然依旧尊重受众的认知和经验,但因受众主体个性意识的强化和认知习惯的改变及其形成随意,而必须强调在受众的体验中进行,在受众的经验及其拓展中完成;强调突破传者规范,凸显认知主体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归属;强调基于社会的文化指向和认可下特有群体的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7.
生活的极度商业化使得广告的符号意义不断增殖,商品市场和文化生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广告文本采用独特的表意符号,将欲望修辞与受众需求联系起来,使人的经验世界理想化、诗意化.广告参与建构的日常生活的诗学体系,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它拓展了日常生活的"诗性"、审美性,同时又包蕴着价值和意义追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广告传播理论的批判研究领域,一直缺少一种整合性的理论研究构想,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应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广告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以话语分析为理论背景,从话语的角度研究广告传播中的本体问题,提出广告话语的定义和基本构成成分,概括并分析了广告话语的五重特性,并从广告话语符号的结构体系、意义系统、生产传播、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其理论建构提出初步的研究设想,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当下品牌和符号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一个现实存在。而品牌形象联想和符号意义产生都是经由广告审美意象生成而实现的,这种品牌联想和符号意义在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虚幻"的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也培育了一个"痴迷"的消费群体,对此,文化理论的先行者们(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已有深刻而尖锐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沿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观以及菲斯克关于"文化经济"的认识,以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我们会发现菲斯克的"文化经济"观是对布尔迪厄和鲍德里亚相关思想在经济和流通领域中的一种深入置换,在菲斯克的"文化经济"观中,就是将商品——流通——意义结合在了一起,就是将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如他所说:"任何一种物质——功能性资源,都与符号——文化性的资源相交叠。"这种"交叠"将商品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商品经符号的聚焦而放大了意义,文化直接加入到了商品增值的博弈中,同时文化自身的意义在与符号的叠加中随符号一起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证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品牌形象联想转化为"符号经济",应该是现实和时代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艺术非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作品与一般的意识形态作品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存在。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存在,是认识艺术本质的关键。那末,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作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其载体的性质和意义不同。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作品都具有感性物质形式,但在意识形态作品中,感性物质形式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是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工具,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识形态作品是一种意义和符号的联合体,意义是它的本体,符号是一种工具。因此,  相似文献   

11.
以国外5本广告传播类核心期刊在2003~2013年所发表有关交互性广告传播效果学术论文研究为对象,从核心概念、形成机制、测量效果模型及提升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十年来国外学术界的有关学术成果进行描述、总结与归纳,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十年来国外学术界交互性广告传播效果研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广告的经济学分析中,广告如何影响销售量成为一个主要的话题,而在此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广告的商誉效应,以及广告有效期的测定。Nicholas Kaldor(1951)认为在考察广告的有效期时应该剔除相对价格变动、收入变动的影响,文章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加入价格变动、收入变动等因素,来考察中国彩电行业广告的有效期,并将其与未能纳入这些因素的实证结果相比较,得出未考虑这些结果将高估广告对销售量的直接影响和广告的有效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吴珂 《云梦学刊》2013,34(1):152-154
现代广告大多是以热烈的、繁杂的、喧闹的、造作的广告作为表现形式,而有思想、有意境的禅广告却是变实在为空灵、变繁杂为简单、变造作为自然、变喧闹为幽静,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追求浑然天成。从理论上研究新颖的、触及内心、回味更悠长的禅意广告作品,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广告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它既有商业性,又有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广告文化的批判在于它的“虚假性”,即广告消费的虚假性、大众需求的虚假性以及文化幸福感认同的虚假性。广告文化的真正负面性在于:广告传播助长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媚俗的广告传播异化了社会价值,导致受众价值判断迷惘。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欣赏课中的教学经验,从案例选取、教学模式设计、教师角色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欣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前提的特点与广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香 《云梦学刊》2003,24(4):111-112
前提是一个重要的语用学概念。把前提的研究扩展到广告这一应用语言范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广告前提的特点:共知性、隐含性和可撤销性,阐明其与广告效果的关系,是对语言进行动态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隐性广告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广告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认同隐性广告传播效果的同时,很多学者都是从形式上比较其与显性广告的不同.通过对广告学中AIDMA法则上隐性广告与显性广告的比较,论述了隐性广告也同样遵循AIDMA法则,只是在运用方式上与传统的显性广告有所不同,因而也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告作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已经深入到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指示语在广告中的应用也是作为设计者想要激起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指示语的研究,不仅能帮助广告生产商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广告,达到广告的目的,使广告的效果具有持久性,而且也能让普通大众更加关注语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